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建议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
“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有力促进多元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强调。
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受访者供图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郑晓幸从四川带去了12条建议。这12条建议,每一条都围绕着文化主题进行,从各个层面上为中华文化复兴建言献策。
这些建议分别为:1.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2.支持四川建设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国际文旅消费目的地;3.支持举办中国西部(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4.让非遗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5.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机制;6.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7.推动非遗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8.支持三星堆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9.全面加强四川石窟寺保护利用;10.实施红色文化+战略,多措并举弘扬红色文化;11.加大扶持民营美术馆力度;12.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非国有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这些建议提出的角度各不相同。有的是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角度,有的是从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角度,有的是从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角度,还有的是从发展四川文化事业的角度。但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建议,最终都落脚在同一个主题框架内,那就是弘扬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关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建议》中,郑晓幸提到,中央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要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这为川渝两地加强文化旅游合作、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施路径。
郑晓幸介绍,川渝两地长期以来在商贸活动、文化生活、休闲乐趣、价值态度等方面相互交融,互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走向深入,两地已率先开展了深度合作试点建设,双方之间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需求日益彰显。文化旅游作为两地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条件已经成熟。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有三个主要理由。”郑晓幸认为,设立试验区有利于更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更好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更好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为此,他建议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文化和旅游相关政策,把川渝地区作为国家文化旅游用地改革试点,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上的重点城市都纳入试验区范围,推进成都、重庆离港免税政策试点,以及成渝两地口岸机场144小时免签过境政策互通,解决文化旅游发展改革举措、政策支撑、创新平台不足问题,加快实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大繁荣大发展。
“川渝两地文旅产业发展资源富集、基础良好,文旅产业地位更加重要。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能够更好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探索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郑晓幸表示,川渝地区有以古蜀文明、古巴文化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长征文化、红岩文化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线精神、三峡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利于推动文化融汇贯通、一体传承,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巴蜀力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