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四川报告·乡村振兴进行时 | 产业兴旺视点】

红土地上开出的“五朵金花”

陈立华
2022年02月23日10:46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在建川博物馆,有一张珍贵的图片深深吸引了我,是抗战烈士邹绍孟同志的。

1937年9月,身为川军124师参谋长的邹绍孟奉命出川抗日。次年3月17日下午,在滕县保卫战中,他与入侵的日军展开巷战,光荣牺牲。在武汉举行烈士公祭时,毛泽东主席曾送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1984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邹绍孟同志为革命烈士。

岁月匆匆,战争的硝烟早已淹没于滚滚红尘,历史的车轮也飞速向前。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英明指导下,广大农村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邹绍孟烈士的家乡,又发生了什么巨变呢?

怀着好奇之心,冒着冬日的余寒,我们走进了乐德镇,踏上那片神奇的红土地,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乐德镇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南部,距荣县县城约13公里。它的版图酷似一匹昂首向前、努力奔跑的骆驼。波浪起伏的浅形丘陵,层层叠叠地匍匐在这片大地上,荣牛路、自犍路穿境而过,旭水河、越溪河静默流淌。

相传清朝时此地建有赛马场,县太爷经常在此地与人骑马游玩,赛马取乐。据1993年版《荣县志》记载,场周石壁上有“乐”“德”“正”三个大字,取其“赛马取乐,道德公正”之义,故名为乐德镇,后人也理解为“乐居乡土、德行天下”之意。

曾经,这是一片贫瘠的乡土,祖祖辈辈勤劳的乐德乡民,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着传统的农业劳动。斗转星移,岁月变迁,蜿蜒的河流从寒冬里走来,沉睡的土地迎来振兴的春天,勤劳智慧之花,在这片美丽的红土地上,次第绽放!

一、大棚之花

在回龙殿蔬菜种植基地,一个个巨大的钢架蔬菜大棚,宛如一条条白色的巨龙,威风凛凛地横卧在田间地头。绿色的瓜架上一根根长长的丝瓜摆动,一排排盛开的花菜整齐伫立在微微润湿的土壤里,在温暖透亮的棚屋里拔节生长。

张小良一家,是种植大棚蔬菜的最大受益户。

张小良像众多其他青年一样,迫于那时农村经济的艰难,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他想通过打工,改变落后的家庭经济状况。

然而,打工生活是非常艰难的: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妻子李二姐外出没几年就不幸得了疾病,张小良一边打工一边照顾生病的妻子,生活的艰难与压力可想而知。

2006年,张小良带着生病的妻子返乡务农。但传统的农业种植,根本无法改变贫穷的家庭状况。

2014年,脱贫攻坚号角吹响,惠民政策如阳光普照。张小良贷款开始养兔,从几十只养到几百只。眼看生活有了起色,一家人开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不料,一阵风雨无情地刮来:由于购买的兔饲料存在质量问题,几百只肉兔在一周之内相继死去,一下亏损了好几万元。一年的辛苦劳累付之一炬,美好的希望成了泡影,贫困的家境雪上加霜,着急加上内疚,张小良一下就病倒了。

那时,张小良甚至想过吃安眠药结束生活的重压。这时,他看到生病的妻子,猛然想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几岁的幼儿,还有一个患病的妻子,怎能自私地扔下他们,一走了之呢?张小良痛定思痛,鼓足男儿的勇气,咬紧牙关,顽强地从困境中站了起来。

村里的杨支书了解到张小良一家的艰难处境,上门安慰,鼓励张小良学种大棚蔬菜,并派他到鼎新镇现场参观学习。

参观学习后,张小良产生了种植大棚蔬菜的强烈愿望,但苦于没有建设大棚的资金。怎么办呢?张小良坐在自家门槛上,一支又一支默默地抽着廉价的香烟。

正当张小良一筹莫展之际,杨支书等村委干部为张小良争取到政府的扶持资金,帮助他搭建了4亩地的钢管大棚。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张小良感动得泣不成声。

从此,张小良像着了魔一样,守在自己的几亩大棚里,如照顾婴儿般管理着自己的蔬菜。从最初的撒种育苗到移栽,再到浇水、施肥、除虫,他一个人干得热火朝天。那怕被炎阳晒黑了、被劳动磨瘦了,他仍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他要向土地要产量,要向大棚要回报,他要用勤劳的双手,让一家老小过上富足的日子。

“皇天不负有心人”,大棚反季蔬菜销量很好,价格也不断攀升,4亩地一年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这是传统农业种植的好几倍呢!张小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干劲更足,兴致更高,目标更大了。

2020年,张小良的大棚蔬菜扩建到55亩。他终于迎来创业致富的春天,预计年收入可达80万元。同年的“荣县2020年田园荣州优质农产品评优大赛”中,通过三轮严格评比,张小良以全场最高分获得专家组的一致肯定,获得此次大赛金奖。

张小良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还热心地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现在,他一边带领村民种植大棚蔬菜,一边帮村民收购蔬菜,解决了菜农蔬菜销售难的问题。村民总是竖起大拇指称赞说:“我们的张队长是一个良心队长,他收购的蔬菜价格,总是高于市场收购价。”

目前,乐德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000亩,本着“业兴、人和、村美、家富”的发展理念,推广“菜—稻—菜”种植模式,真正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奋斗目标。

大棚基地之花,将在乐德这片沃土上,越开越繁盛。

二、农场之花

沿着干净的水泥路,沐浴着柔和的阳光,我们饶有兴趣地走向天宫庙村“乐视界家庭农场”。农场主黄吉彬带着无比灿烂的微笑,迎接了我们。

当他指向那漫山遍野的沃柑林,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棵棵深绿色的桔树上,一个个桔红色的“小灯笼”,密密匝匝地悬挂着,令人惊叹不已。

被问及为何回乡创业时,黄吉彬颇为动情。

黄吉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小伙。他高中毕业后,毅然背井离乡,辗转于成都、浙江、西安等地打工。经过18年辛苦打拼,在西安,他成了以“小竹签”烧烤为主业的6家分店的小老板,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

此时,在朋友眼中,黄吉彬已然成功,但他另有梦想:希望有朝一日地能回到故乡,在家乡的那片土地上有一番作为。毕竟,故乡才是自己最终落脚的地方啊!

6年前的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吉彬接触到柑橘新品种“沃柑”。该品种很适合在家乡乐德镇发展,同时也能圆自己的创业梦想。于是,黄吉彬想方设法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毅然决然地把经营得红红火火的餐饮店转让给了朋友。夫妻俩收拾行囊,连夜踏上了回乡的列车。

同年12月,在村支书的帮助下,黄吉彬在天宫庙村十四组流转土地80亩;第二年,开始从重庆柑桔研究所购置种条,然后自己进行嫁接。他先后投资80万元,建成170亩沃柑种植基地,年产优质沃柑10多万斤,收入达30多万元。此外,新栽“五月脆”李子树10多亩,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

黄吉彬没有满足现有的成就,他还要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在水果种植取得一定成效后,黄吉彬打算向蔬菜业进军。毕竟,民以食为天,蔬菜是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但是,种什么蔬菜?怎样种效益才更好?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机缘巧合,2017年底,荣县农村农业局科教中心准备组织民工到四川省农科院参观学习。当村委领导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黄吉彬时,他欣喜不已,这无异于一场及时雨。他当即表态,愿意前往参观取经。

在省农科院,黄吉彬看到管道水培蔬菜研究成果,十分惊异。省农科院的专家告诉他,这种管道水培蔬菜种植,绿色无污染,劳动力投入极少,生长周期很短。黄吉彬动了心,他意识到这个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他当机立断,表示愿意引进该技术,种植水培蔬菜。

在中国农科院和四川省农科院教授的技术指导下,黄吉彬大胆创新,不断试验,终于成功建成2亩大棚沼液水培蔬菜基地(主要种植鲜嫩芹菜,兼种豆瓣蔬菜)。2年前,这2亩大棚已成功投产,亩产值达到10000元/季,每年收7季。黄吉彬的新型大棚沼液水培种植技术属全国首例,目前已申请专利,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

在农场水培蔬菜园,我们看见,白色的大棚里,一箱箱水嫩欲滴的淡绿色芹菜,摇曳着鲜嫩白晳的芹枝,展现出生命蓬勃的绿意。

用这种方法种植的蔬菜,吃起来更脆、更嫩,也更香,所以一经上市,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目前,黄吉彬已扩建大棚沼液水培种植基地8亩,年产量可达20万斤以上。由于菜品优良,黄吉彬的芹菜去年已被成都“盒马鲜生”全年订购,完全不愁销路,坐在家门口,自有收购商来拉走,只管努力种就是。

黄吉彬并没有只顾自己创业致富,他还带动本村及周围父老乡亲一百多户共同致富。他多次举办种植技术讲座,并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参加创业的乡民,一起抱团发展,增加了抗风险能力。

在党委政府和村委会的指导帮助下,2017年,黄吉彬成立“嫦乐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嫦乐源”商标,目前正在申请绿色认证,实施品牌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

新建的生态鱼塘,轻风拂面,绿波荡漾,鲈鱼、鲢鱼、草鱼、鲫鱼等在水中欢快地游着。此鱼塘年产各类鱼2万多斤,吸引了县城周边许多钓鱼爱好者前来休闲垂钓,品味农家美食。光这项收入,也可达十多万元。

谈到未来的打算,黄吉彬望着远方,满怀信心地说:“我准备把家庭农场建设成一个集种养结合、观光旅游、采摘垂钓为一体的大型家庭农业园。”

家庭农场之花,在乐德这片厚土上,会越开越艳丽。

三、品牌之花

筲箕嘴村位于乐德镇东部,在2014年之前还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

穷则思变,变则通。在乐德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该村因地制宜,大力种植“乐德红”小辣椒,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2020年全镇扩种为16000多亩。

早春,在淡淡的薄雾笼罩下,一层层的梯田上,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绽放灿烂的笑颜,点亮了这片红色的土壤;盛夏,一枚枚红艳艳的小辣椒,举着红彤彤的小手掌,摇曳在广袤的田野间。

目前,“乐德红”小辣椒已通过荣县绍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乐德红”商标。2020年,以小辣椒为主的粮经复合种植产业总产值已上亿元。

面对骄人的成绩,林玲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她根据“乐德红土地”的区域优势,提出打造“筲箕嘴”辣椒酱品牌的建议。可是质疑、不满、反对的情绪在村干部间蔓延。林玲回忆道:“为了将‘筲箕嘴’搞起来,我与支部书记争吵不下十余次,自己差点没撑不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林玲终于做通了大家的工作。她与村干部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利用现有的辣椒原料,酿制成具有独特农家风味的“筲箕嘴”香辣酱。

2019年7月1日,“筲箕嘴”香辣酱品牌正式上市。一年多时间里,它的销售额突破30万元,既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又让村民足不出村,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

一朵前景无限美好的品牌之花,正在乐德这片红土地上,越开越红火。

四、养殖之花

在种植业取得较好发展的同时,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乐德镇党委政府又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养殖业。

2020年1月1日,德康集团正式入驻乐德镇大屋村,开始施工修建现代智能化种猪养殖厂。

该厂占地面积约200亩,投资总金额超2亿元,是川南首个楼层式种猪厂。项目建成后,年出栏生猪可达20万头,可以直接解决400多人就业,间接带动1000户农户增收。

除积极招商引资外,村干部还积极争取政府扶持资金,引导村民发展养殖业。如:柑子坳村六组村民杨开火在种植蔬菜的同时,发展林下养鸡。目前,他养殖了1000只生态跑山鸡,年收入有3万多元。筲箕嘴村的虞勇军养了100多只生态黑山羊。现在,他已经从贫困户蜕变成村里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黄吉彬的生态鱼塘,年产各类鱼2万多斤,吸引了县城周边许多钓鱼爱好者前来休闲垂钓,品味农家美食,欣赏田园风光!

生态养殖之花,已深根农家沃土,一定会越开越美丽!

五、旅游之花

春天来临,金黄的菜花、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红白相间的豌豆花,在乐德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灿烂盛开,摇曳生姿,美不胜收。

乐德红土,富含铁、稀、铝等矿物质,呈现赭红的神奇颜色。据专家介绍,这片土地其母岩为白垩系窝头山组(K1w)砖红色铁泥质砂岩和泥岩。大约1亿年前,由于四川盆地气候炎热干旱,沉积所形成的岩石因含丰富的铁质,经氧化而呈赭红色,随着地壳运动发展,这些岩石重新祼露出地表并经风化、淋滤等自然作用,成为红色土壤。

目前,乐德红土地已被纳入自贡世界地质公园范畴,吸引周边市民及马来西亚旅游团前来参观。养在深闺的乐德红土地,将名扬海内外!

高滩村十组的奉先桥也值得参观。此桥桥长53米、宽6.5米、高13.5米,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历经百年的风霜刀剑仍风韵犹存,雄赳赳地横跨在旭水河上。桥正中各有一块伸出桥体的巨石,上游那头刻龙头,下游那头刻龙尾。这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穿桥蛟龙,虽然已部分风化,仍给人栩栩如生之感。当地人说:“水中来龙,只能从两边通过奉先桥,若从中间通过,会影响桥的安全。为了达到制伏来龙的目的,大桥竣工时,在石龙下面中心位置,置有一根铁链子,上面悬挂了一把宝剑,起斩龙的作用。听说上世纪50年代,贩运煤炭的商船路过时,放船人把宝剑取走了。如今,还能看到那副铁链子的链扣。”

由于奉先桥至今仍保持了原有风貌,为研究清代桥梁建筑结构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在很高的科学价值。2006年9月,此桥进入自贡市文物保护名录。

在柑子村九组,圆通寺(又叫观音庙)雄伟庄严地屹立在李卯岩上,俯瞰着波浪起伏的斑斓大地。白雾漫漫似仙境,佛音袅袅净心泉,一个美丽的传说,给这座寺庙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盛唐某一天,农夫耕作在田间;飘来一位俏姑娘,慈眉善目站岩边;提醒农夫要下雨,回家躲雨不湿衫;农夫怀疑仰天看,晴朗天空何雨来?顷刻之间乌云聚,滂沱大雨降下来;雨停之后看姑娘,只见斗笠在岩边;仿佛看见观音像,慈祥庄严坐中间。”据此,唐时人们即建庙宇,塑观音像在岩边。世代南来北往的信者,举香敬拜,祈祷平安。

还有依然坚固的洞子湾石室、曾经繁荣的桥凼村张氏宅院、充满豪气的蒙子岩抗捐遗址、神奇的鹅公颈、乱石山的传说……赏不完的美景、说不完的传奇,见证着这片厚土的沧桑巨变。

千亩蔬菜,万亩果香,稻菽一片金黄;蝴蝶翩飞,蜜蜂采蜜正忙……时间的河流奔涌向前,站在这片沃土上,抚今追昔,慷慨万千:无比庆幸,我们生活在这最好的时代。在党的乡村振兴号角的引领下,得天独厚的乐德红土地必将更加红红红火火,人们的生活必将更加五彩斑斓,乐德镇的明天必将延展出更加明媚的春光!

 

【作者简介】

陈立华,女,四川荣县玉章中学教师,荣县和自贡作协会员、自贡市民协会员、四川省诗歌和散文学会会员、农民作协秘书长,热爱阅读、真情写作,有诗歌、小说和散文等见报刊。 

(责编:高红霞、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