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安二级英模李坤阳:写好自己的从警史 走好自己的从警路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今年中秋前夕,川北大地凉意阑珊。在四川省南部县,当了一辈子交警的李坤阳像往常一样,早上6点准时起床出门,来到自己曾经站了35年的路口。作为一名已经退休的交警,离开工作岗位一个多月来,他每天都忍不住到自己曾经执勤过的各个路口去看一看。“坚守”这个词语,已经深深刻在了他的血液里。
25岁那年,李坤阳入警来到南部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早日入党”成为他那时最大的梦想。
上世纪90年代初,南部县兴建第一座嘉陵江大桥,李坤阳被选派到建设现场负责交通管理,一干就是两年。两年时间里,无论风吹雨打,还是烈日暴晒,他每天天还没亮就赶到现场,中午就在附近的小饭馆随便吃上几口,晚上8点才饥肠辘辘地骑行10多公里回家吃饭。由于交通管理有序,工程进展顺利,嘉陵江大桥如期建成通车,他也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98年,212国道南部至阆中段开始改建扩容,作为当时唯一的向北出川大通道,如有一处拥堵,就会全线梗阻。身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李坤阳整天在长达5公里的国道上来回穿梭,有时顾不上吃早饭就上路了,中午干脆买个锅盔,一边吃着垫肚子,一边疏导拥堵。舍不得花钱买水,他就摘片树叶舀点山泉喝上几口,甚至有时要干到凌晨1点才回家休息。
长达3年的建设工期,李坤阳坚持到底,直到212国道南部段彻底告别破烂拥堵,畅通无阻。
从警35年,李坤阳从当年的帅小伙变成了如今的老头子,头发白了很多,皮肤黑了不少。他时常告诫两个女儿:“做人呐,脸皮可以黑点儿,但心眼儿绝不能黑。”
30多年来,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2006年4月,李坤阳正在212国道南部黑水塘片区指挥交通时,不远处一辆大型货车快速驶来,3岁女童李某美突然跑到马路中间玩耍,眼见货车越来越近,李坤阳闪电般冲上前去,将李某美抱到路边,自己险些被货车撞倒,他当即吓出了一身冷汗。当得知李某美家十分困难,李坤阳决定爱心帮扶。从那时起,李坤阳每年中秋、春节都带上现金和实物到李某美家里看望慰问,仅2007年,他就送去了2000多块钱的慰问金和慰问品。
李坤阳的老伴儿没有工作,家境并不富裕,但只要知道家庭困难急需帮助的,他都尽力伸出援助之手。10多年以来,他累计帮扶11户困难群众。“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李坤阳主动请缨到重灾区北川县擂鼓镇抗震救灾,还从为数不多的家庭积蓄中拿出6500元捐献给灾区。
35年来,李坤阳先后荣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优秀人民警察、人民忠诚卫士、新长征突击手、一等功、二等功等42项殊荣,并在全国公安交警执法现场会上作先进事迹报告。
李坤阳家里陈列着90多本笔记本,这些都是他警营生涯的读书笔记和日常记事。翻开其中一本,李坤阳在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写好自己的从警史,走好自己的从警路”。
2021年4月,李坤阳被查出患有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一家人顿时被笼罩在阴云惊惶之中。面对家人整天提心吊胆,他说:“怕什么,我的命还硬着呢。”接受手术治疗后,李坤阳每天只能穿着厚厚的纸尿裤,很不习惯,也很不方便。但是,还没等身体完全康复,他又穿上陪伴多年的警服重返工作岗位,当组织让他停下来安心养病,他说:“最初踏上这条路,就决心要对得起这身警服,只有站好最后一班岗,才算完整,才最安心。”
今年中秋节前,李坤阳的老伴朱秀兰准备了丰盛的团圆饭,在女儿李君华的记忆里,这是全家第一顿真正意义上的团圆饭。她说:“这么多年来,每逢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爸爸不是在路上执勤,就是在赶往执勤的路上,我们都在等他吃饭,而等爸爸到家了,天已经黑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