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四川

大熊猫“降级”背后,我们这样保护“国宝”

2021年07月21日07:28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大熊猫“降级”背后,我们这样保护“国宝”

  “壮丽史诗伟大飞跃”主题展览网上展馆截图。

  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7月7日,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关于大熊猫保护情况的介绍,引发广泛关注。

  从“濒危”到“易危”,一字之变,却是我国几十年持续不断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缩影。正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壮丽史诗伟大飞跃”——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上,有一张保护区管理人员救助受伤野生大熊猫的照片:及腰的湍急江水中,5个人以肩扛的方式,将笼子里的大熊猫高高举起。这个瞬间,让我们看见了大熊猫保护成果的来之不易。

  野化放归基地:促进大熊猫种群复壮

  作为我国“国宝”,大熊猫凭借憨态可掬的形象,在全球圈粉无数。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其自身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方面的原因,加之栖息地破碎化,大熊猫野生种群面临着重大的危机。

  我国自1963年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以来,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雅安市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股负责人付明霞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共有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有野生大熊猫分布。1974年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熊猫调查,“根据2011-2014年进行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有大熊猫1387只,占全国总数的74.4%。”

  为了促进野生大熊猫小种群复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先后于龙溪虹口、栗子坪和大相岭等地建立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圈养大熊猫经过野化训练放归野外,可以补充野外种群,持续放归可以改善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付明霞说。

  大熊猫国家公园: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2017年启动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一次重大创新。

  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相关规划,邛崃山-大相岭片区与岷山片区、秦岭片区、白水江片区一道,被纳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范围。这是一片基本相互连接起来的、总面积27134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将四川、陕西和甘肃3个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大熊猫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等合计80多个保护地有机整合,涉及三省的12个市(州)30个县(市、区)。

  以往的大熊猫保护区在挽救大熊猫的濒危状况上发挥了显著作用,但点状分布的格局,却又实实在在加剧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影响了不同栖息地之间的基因交流。付明霞说:“大熊猫是独居动物,一般都是独自活动。到了求偶季,为了减少奔波,或者为了增大找到配偶的概率,它们会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可以去找配偶的地方,我们管这种地方叫发情场。由于栖息地破碎化,使得一定范围内的大熊猫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这对野生大熊猫的繁衍带来了挑战。”

  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决策,正是为了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深,“国家公园更注重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同时也将着眼于公园内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体制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成博)

(责编:章华维、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