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蓉平

蓉平:“存量规划”时代,“中优”承载美好生活

2021年07月10日12:26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中心城区作为成都的主核,是美好生活的承载地,是天府文化的核心区。成都以“中优”入题,全力做好城市有机更新这篇大文章。

近日,《成都市中优“十四五”规划》正式出炉,高质量绘就成都“中优”区域未来五年发展蓝图。《规划》明确,“中优”范围为成都市五环路以内区域(龙泉驿区部分以车城大道为界),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规划》是未来五年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指引。“中优”区域涉及的 “11+2”城区,与城市建成区有较高程度的吻合。

做好存量规划,“中优”回应市民美好生活需要

城市的有机更新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即使年轻如深圳,也有一定数量的城中村存在。流连在世界500强企业云集的“中国第一区”南山区,人们可以看到,庞大的城中村“南园村”与前海、总部经济区共存的景象。成都作为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中优”区域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集中承载区,她厚重,但渐趋老化,她集粹,但略微拥挤。如何让她更舒展,更美丽,更宜居?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事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度量历史节点的“时”与“势”,把握城市发展的“势”与“场”。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空间调整战略,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铺展开影响城市千年格局的宏图。

攻守平衡,制胜之道。东进、南拓,侧重于开辟城市发展新空间,打造新兴增长极和动力源。中优战略,致力于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极核功能,守护的是城市基本盘。

顺应城镇化转型提质发展、超大城市实施“存量规划”时代背景,“中优”是破题城市有机更新,谋取可持续发展必须做深做透的一篇“宏文”。

成都的“中优”区域,还面临着国家战略牵引和城市升级进位带来的宝贵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中优”区域全面增强城市功能和引领能力提供了重大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优”区域引领对内对外开放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作用更加突出。国家赋予成都自主创新示范区、双创基地、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改革试验政策,也为“中优”区域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载体和支撑。大运会、世乒赛、世园会、世运会等重大赛事筹备,为布局重大功能性设施、系统实施城市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提供了最佳契机。

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优化功能,提升品质。《成都市中优“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优”区域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的极核功能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层次显著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15分钟公共服务圈实现满覆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城市空心化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天府文化充分彰显,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初步建成。

做好“中优”加减法,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极核功能

1264平方公里的“中优”区域,是成都城市核心功能的集中承载区,商务办公、时尚消费和现代服务的主要承载地,以及公共设施、开放平台和文旅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十四五期间,“中优”区域锚定的目标,是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天府文化创新发展引领区、城市更新发展示范区。其核心指向,是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极核功能。

以存量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有机更新,成为新时期“中优”区域城市发展的主流。为此,成都大力优功能、优产业、优形态、优空间、优方式,坚定不移推进“中优”区域“三降两提”,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

“中优”是一道体系复杂的加减法,加减之间,换来有机更新的乘数效应。

疏解非核心功能。三年多来,成都持续推动“中优”区域非核心功能疏解,共完成了240个非核心功能疏解项目、腾退搬迁土地1.22万亩。到2025年,将再完成112个非核心功能疏解项目,其中调迁关闭项目 51个、转型提升项目17个、规范整治项目44个;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达20%。

降低人口密度。过去三年,“中优”区域疏解产业人口30余万人,减少规划居住人口42万人。人口密度由原来的1.58万人/平方公里降为1.49万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减少900人。根据规划,2025年,争取继续降至1.42万人/平方公里。

改善人居环境。街区改造,望平滨河路、大学路、大川巷、枣子巷、华兴街……一个个网红街区,应时而生;成都音乐坊、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四川大剧院、大运会体育场馆……一个个重大功能性项目,拔地而起。三年多来,完成老旧院落改造1350 个,建成社区综合体 314个,完成58个集中连片城市更新。根据规划,还将完成祠堂街、四圣祠等 52 个街坊(巷)项目建设,让市民家园更有颜值、市井生活更有品位。

深化场景营造。持续营造主题社区场景、产业场景、街区空间场景、商业服务场景、绿色生态场景等各类场景,三年多来,建成绿道 2341.6 公里,“两拆一增”植绿增绿1236.8 万平方米。根据规划,建设28 个一环路市井生活圈示范片区,围绕环城生态公园建11个城园融合片区和100个未来美好公园社区。

完善城市布局。逐渐形成天府锦城、交子金融城2个城市主中心,东安新城、北部新城、青羊新城、武侯新城、杨柳湖中心、香城中心、八里庄中心7个城市副中心,熊猫之都、安靖、太平寺、凤凰山等片区中心构成的多级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接下来,天府锦城建设“八街九坊十景”,新开工打造特色街区21条;建设东华门遗址公园,打造天府文化中心、天府艺术公园等文化地标。

“中优”六大工程,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

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以项目支撑规划落地,实施“中优”战略,必须突出项目支撑。成都确立了“十四五”中优六大工程:幸福家园工程、创新园区工程、魅力商业工程、文化复兴工程、腾笼换鸟工程、金角银边工程。六大工程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新载体。

围绕增强市民幸福感,实施幸福家园工程。聚焦居民日常“衣、食、住、行”,构建 15 分钟社区宜居生活圈,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中心城区平均通勤时长将缩短至30分钟,一环路“市井生活圈”建设让成都人期待。

围绕传统产业园区转型,实施创新园区工程。通过传统产业园区的整体转型,以及在建成区域内嵌入创新空间,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提升产业质量,推动形成有特色、有品位、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围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魅力商业工程。发展夜间经济、楼宇经济、首店和小店经济、总部经济,巩固西南地区顶级商圈地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辐射力的知名商圈。

围绕建设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实施文化复兴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文旅功能区、文创园区,打造优雅时尚的文旅新场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构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的历史文化展示体系,加快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围绕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产业、人口结构调整,实施腾笼换鸟工程。通过疏解一般性制造业、部分商品交易市场,调迁普通仓储物流项目等非核心功能,植入新兴业态,实现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优化。

围绕剩余空间精细治理,实施金角银边工程。探索更加精细的空间治理方式,利用桥下空间、街旁空间、地下空间、滨河空间等,将“剩余空间”变为“金角银边”,让城市更精致,支撑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可见,“中优”六大工程涉及市民的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是成都正在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细化和承载,两者对接融入,一体推进,将带给市民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存量规划”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精心描绘城市发展"工笔画",绘出“中优”区域的新活力,绘出城市面孔的年轻态,绘出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责编:罗昱、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