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线精神” 党员父女从建设到守护的人生接力

【查看原图】

 

今年85岁的朱凤才,党龄67年,1965年因三线建设从鞍钢化工总厂来到西南钢铁研究院(后改名为攀枝花钢铁研究院),1972年随原单位一起到了四川省攀枝花市,先后任攀钢宣传科长、攀钢报总编、攀钢设计院党委书记。

在攀枝花工作和生活的近五十年里,朱凤才见证了这座城市因为三线建设而崛起的历程。50多年前,数以百万计的优秀建设者打起背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国土面积的三线地区,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无私地奉献他们的才华、心血和青春。正是由于无数“三线人”的接力奋斗,新中国实现了中西部地区从无到有的工业化布局,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攀枝花,就是在三线建设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那是1965年,星期一,组织部长找我谈话,说是根据工作需要将我调到西南钢铁研究院当团委书记,然后问我有什么困难。当时,我前妻患肺结核,病得很重,我还有两个孩子,一个一岁半、一个三岁半 。转头又一想,共产党员调动工作是有纪律的,所以问我有什么困难。我又一想,说没有困难,服从组织分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朱凤才说:“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 ,哪里艰苦哪安家。”

“我们家到攀枝花来,那时候生活确实很困难。我们那时候住的是席棚子,烧水用的就是建筑废料中的木柴,另外再找点煤渣渣。还带着孩子捡煤核,捡火车上没有燃尽的煤,用背篓背。”朱凤才还将自己在攀枝花的几十年光景汇集成了诗歌、回忆录等作品,他说:“这几十年感觉有很多都需要回忆的,而且也应该留下记忆。”

后来,朱凤才的女儿朱丹彤也留在攀枝花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女儿朱丹彤说:“父亲说听党话跟党走,遇到困难解决困难,他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朱凤才和女儿都是党员,虽年龄不同,却有着共同的情感——朱凤才来到攀枝花,建设攀枝花;女儿朱丹彤留在攀枝花,守护攀枝花。正是像朱凤才一家这样的建设者、守护者的汇聚和付出,才创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才有了攀枝花从当初的荒芜之地,成为如今人口超百万的区域中心城市。

如今,攀枝花正由工矿基地向康养胜地转变,“三线精神”也同样感染着、鼓舞着今天的我们……(李平、王洪江、王凡)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2021年05月11日10:04
分享到: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