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笔 描绘画境绵竹

【查看原图】
大山深处的民居。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大山深处的民居。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2021年01月28日17:45

一条条通向田间地头的纵横水渠笔直蜿蜒,一股股流进千家万户的清泉甘甜清冽,一项项兴水利民的水源工程互济八方......在四川绵竹大地上,处处能感受到水利事业加快发展的强劲脉动。

“十三五”期间,绵竹市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着力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幸福活水”。

以水保生态 绘就碧波环绕生态新画卷

崭新的观景道蜿蜒盘旋,清澈的山涧水顺着新建的排灌沟渠流向山下,还有规范设置的垃圾桶和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的生态沟渠......广济镇云盖村陪嫁湾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内的农业生产设施得到完善,高效农业得以实施,农村环境大大改善,生态旅游和民宿产业顺势发展,外地客人纷至沓来,曾经被视为“致富枷锁”的大山和溪壑,如今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曾经,马尾河新市镇范存村段的河堤低矮单薄,河床淤积严重,河道内垃圾满布,汛期防洪排洪的压力很大。随着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堤防防洪抗涝的能力,同时也确保了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丽环境,让村民对水清岸绿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这是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啊,河道治理顺畅了,不怕洪水了,我们才能安居乐业。”新市镇范存村村民罗永金说。

“十三五”期间,绵竹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依托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先后完成九龙镇湿地沟、汉旺镇莲花溪等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5平方公里。同时,完成12.7公里中小河流的治理,大力改善治理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绿色发展的“红利”。

“大民生”导向 股股清泉滋润心田

走进广济镇云盖村,村民尹显会正在为家人准备午饭。水龙头里清澈的自来水源源不断,她很快就洗干净了一家人午饭要吃的蔬菜。2019年之前,她家里用水可没有这么方便。“当时一直是供水站给我们村供水,采用的是山溪水源作为生产生活用水。遇到枯水期,大家用水就十分困难。”尹显会回忆到。

为了解决村民们的吃水难题,绵竹将其纳入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范围,通过扩建金花水厂,将主管网延伸至云盖村和原文河村,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喝水、用水发愁,饮水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十三五”期间,绵竹持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先后新建管网延伸工程7处、实施水厂改造工程7处,实施水厂扩建工程1处,集中供水受益人口达411974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达98.24%,水质达标率100%,用户满意度超90%,解决了农村群众的生活饮水问题。此外,输配水管网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放心水”“幸福水”流进了千家万户。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民生福祉,农田“喝饱”水更事关农民增收。人民渠绵孝、绵齐两条支渠始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基本以土沟为主,由于几十年间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渠道边坡垮塌严重,渠道严重淤塞,再加上杂草丛生,树木竹林阻断用水,每年到了春灌期间,群众用水用不上,洪期排涝排不了,让大家苦不堪言。2017年,绵竹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改善了农田灌溉情况,提高节水能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当地群众无不交口称赞。

把农田水利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是绵竹不断提高水利综合利用、丰富和拓展水利文化建设内涵的又一妙技。“十三五”期间,绵竹围绕人民渠、红岩渠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骨干水利工程和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63万亩,恢复有效灌溉面积0.22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7万亩。如今,在绵竹大地上,处处可见大小渠系相接,渠系与农田相通,渠系与产业相连,实现了产业发展到哪里,汩汩涓流就延伸到哪里。

“河长”治河 守一方水土护一河清流

在射水河新市镇两河口村段,村级河长易高成像往常一样正在河堤上巡视。他拿着记录本,边看边写。哪里的河道需要保洁,沿河绿化是不是该管护了,有没有非法占用水域现象……他都要仔细记录下来。在他身后的河(湖)长公示牌上,市、镇、村三级河(湖)长职责、河湖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一目了然。“现在河道干净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很多村民都主动参与到河道治理工作中。”易高成说,治水必须先治人心,河(湖)长制的全面落实,悄然改变着群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角色定位,从置身事外到身处其中,折射出绵竹治水管水的新变化。

行走在汉旺镇域内,“禁止盗采砂石”“严禁下河游泳”“河长制公示牌”等标示牌随处可见。该镇采用LED 屏、宣传单、短信、横幅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解释,对群众向河湖乱倾倒垃圾、乱排污等不文明行为及时劝导制止。在浓厚的宣传氛围中,汉旺群众守护家园、爱护河道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争做河流守护人。“马尾河的水变得更清了,在这儿住着特舒心。环境好了,外来的游客也多了,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白果村村民谷长春说。

“十三五”期间,绵竹先后出台并完善了河长制实施方案、湖长制工作方案,将境内20座水库、38条渠道纳入湖长制实施范围,进一步拓宽河(湖)长制实施范围;及时公布市、镇、村三级河(湖)长联系方式,举报电话,工作职责及负责区域范围等信息,落实了镇(街道)的属地管理责任,党政“一把手”的直接责任,全面建立起覆盖市、镇、村三级河(湖)长制体系;同时,以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采砂监管为重点,积极开展巡河巡查督导,并对巡河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建立起了“党政+民间+企业+教育”四维聚力新机制,开启了全民共护绿水悠长的治水新格局。(李露平)

分享到: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