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用光影連接 讓文明對話

——來自第二屆金熊貓獎的思考

陳凱歌
2025年09月16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影視藝術既是客觀世界的載體,也是人類情感的湖海江河。我們通過鏡頭觀察世界,也被世界通過鏡頭觀照。這種雙向互視的過程,就是文明的對話。擔任第二屆金熊貓獎評審委員會主席,讓我深刻感受到金熊貓獎不僅是一項鐫刻榮譽的國際影視文化大獎,更是以影視為舟,以大熊貓為信使,跨越山海,連接不同文明心靈的友誼之橋。它也讓我愈加堅信,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是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中展開。

  向內觀,在傳統根脈中照見精神的源頭。我這一代的電影人與傳統有一種既親密又疏離的復雜關系。我們成長於一個疾呼“告別過去”的年代,但當我們轉身回望,卻發現那片仍然遙遙在望的土地正是我們精神世界最深的根脈所在。在拍攝第一部電影《黃土地》時,我把攝影機放在那片沉默土地上,想透過鏡頭去探尋:是怎樣的一方水土孕育了我們的祖先?是什麼樣的歌謠讓他們在貧瘠中依然抱有生的希望?拍《霸王別姬》,也是為了借京劇表現人的命運和時代的關聯。

  本屆金熊貓獎獲獎影片中,《長安三萬裡》用中國古典詩詞的內容,表達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哪吒之魔童鬧海》借助中國傳統神話角色,講述了一個對抗命運、自我認同的現代故事,打動了無數觀眾。真正的創作,從來都是由內而外的。藝術須向下扎根吸取營養,才能向上生長。源遠流長、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為我們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原鄉與文化底氣。它不是靜止的遺產,而是流動的江河。“大風起兮雲飛揚”的漢唐氣魄,“採菊東籬下”的魏晉風骨,“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宋人雅韻……這些精神氣質沉澱為我們獨特的審美基因與智慧結晶,也是我們面向未來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向外看,以影像為橋梁展開文明的對話。沒有一種文化會在孤立中繁榮,文化隻有在交流中才能大放異彩。真正的文化自信源於開放的胸懷和對話的勇氣,真正的交流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奔赴。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文明之間的對話顯得尤為迫切。如今電影界的國際合作,早已超越技術層面的“合拍”,而是在尋找文化上的共鳴,創作本身就是一場生動的文明互鑒。

  金熊貓獎不設藩籬,不論地域,隻以作品說話,因為我們相信藝術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穿透偏見的高牆,直抵人心的深處。它讓世界各地的影像故事在這裡相遇,在這個過程中彼此看見相似也看見差異,更看見融匯連接。無論是凝結著東方美學的詩意表達,還是探索數字時代的先鋒敘事,只要能承載對人類命運的思考,都值得被世界看見。當我們打破認知壁壘,通過鏡頭走進另一種文化、體驗另一種生活、理解另一種價值觀時,文明的活水開始流動,世界在更深遠處彼此相連,成為一個息息相關、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向前走,在技術革新中探索影像的未來。傳承是根基,交流是視野,而創新,則是我們走向未來的唯一路徑。今天,我們站在一個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數字特效、虛擬制片、人工智能等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影視藝術的制作方式。

  然而,技術只是工具,人文才是靈魂。當技術為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時,我們必須警惕:技術那過於耀眼的光芒,是否會遮蔽故事本身的光輝?我始終認為,技術應是思想的羽翼,而非創作的枷鎖。人工智能可以修復歷史影像,輔助生成瑰麗場景,但它無法替代導演的判斷、編劇的匠心與演員發自靈魂深處的表演。技術沒有溫度,而好的電影永遠是溫暖的,因為它關乎人性。愛、希望、回家、告別……這些人類共通的命題,才是影視藝術的燈塔。在這個圖像信息爆炸的時代,影視創作更應當回歸本心:關注人的命運,探索生命的意義,追問存在的價值。真正的創新不是對技術的盲目崇拜,而是思考如何運用新工具,去講述古老而永恆的人類故事,這或許才是技術賦予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想象力的挑戰。

  鏡中天地,文明相照。時代賦予影視的使命,早已超越娛樂與敘事,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世界的文化力量。它深植於人類文明的古老土地,也輝映著世界文化的燦爛星空,而技術正以創新之力不斷推動著影像表達的新生,賦予其跨越時空的可能。傳承、互鑒、創新,三者互為動力,彼此激蕩,構建起文化演進的循環。讓我們在對話中抵達理解,在互鑒中攜手進步,以影像之鏡,照見人類共同的未來——那正是我們命運與共、美美與共的明天。

  (作者為電影導演、第二屆金熊貓獎評審委員會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6日 20 版)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