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紀念碑下的思政課”:創新傳承紅色基因 讓“一抹紅”直抵人心

9月12日,是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的日子。當日上午,黃繼光的侄子黃擁軍走進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黃繼光紅軍小學,為孩子們帶去一堂生動的思政課《歸來》。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在烈士回家的重要日子,為孩子們講授一堂思政課,於孩子們、於我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黃擁軍表示。“我們不能忘記先輩的浴血奮戰,要珍惜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安穩生活,刻苦學習,爭當新時代好少年。”黃繼光紅軍小學學生葉馨語說。
9月12日,黃擁軍走進黃繼光紅軍小學,為孩子們帶去一堂生動的思政課。中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紅色資源是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近年來,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大力發揮烈士紀念設施育人功能,弘揚英烈精神和民族精神,通過在紀念碑下開展思政課,讓青少年等群體在歷史發生現場感受英烈精神,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厚植愛黨愛國情懷,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自今年3月以來,四川省大中小學已開展相關活動400余場,9萬余人參與,紅色種子在新一代心中生根發芽。
場景創新:沉浸式體驗喚醒紅色記憶
暮光熹微,人民英雄紀念碑庄嚴肅穆。今年清明節前夕,宜賓市賡續·2025·清明祭英烈“紀念碑下的思政課”活動在宜賓市烈士陵園紀念廣場舉行。現場,兩封跨越85年的家書,讓在場中小學校師生代表動容:
“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吧,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奶奶,您走了已經有85年了,今天給您回信,是想告訴您,我們現在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這是您跟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會好好珍惜。”
……
這兩封傳遞紅色記憶的家書,一封,是趙一曼烈士於1936年8月2日在犧牲前一刻的絕筆,另一封,則是趙一曼烈士的孫女陳紅女士在2021年3月寫下,表達對奶奶的追憶與感懷。
宜賓市賡續·2025·清明祭英烈“紀念碑下的思政課”活動現場。宜賓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活動現場,宜賓市委黨校講師丁鑫圍繞這兩封家書的內容,以微黨課形式,追憶紅色記憶,接續紅色傳承,深入淺出的講述令在場人員感動落淚。
據悉,今年清明節期間四川發起的“紀念碑下的思政課”活動,除組織高校及中小學師生在成都市舉行活動外,還在德陽、綿陽、巴中、雅安、南充等8市和成都市錦江區等12個縣(市、區)同步開展主題活動,成效良好。
在德陽什邡烈士陵園,師生高唱國歌、敬獻花籃、擦拭墓碑,“紅色文化宣講員”和“紅領巾紅色文化宣講員”飽含深情地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南充烈士陵園,南充市嘉陵區之江小學的師生代表以及軍休干部代表、退役軍人代表小心翼翼地擦拭墓碑,滿懷崇敬之情追思先烈﹔在成都十二橋烈士陵園,學生們與軍休干部“大手牽小手”,邊走邊講述紅色故事,城市街巷化為“沒有圍牆的思政課堂”,愛國主義教育在腳步丈量中直抵人心。
“我們將思政課堂搬到烈士陵園、革命紀念碑下。”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相關負責人說:“讓參與活動的青少年和兒童能夠在歷史發生的現場感受英烈精神,賡續前行再出發。”
內容創新:讓革命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巧手翻飛,剪刀在紅紙上游走。在巴中市通江縣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國家級非遺“巴山剪紙”成為思政教育的載體。當地學生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懷玉、李亞雪指導下,創作《平分土地》《女紅軍》等紅色主題剪紙,紅色基因在指尖流轉。
近年來,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通過多維度創新,在英烈精神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方面進行探索實踐,完成了《紅旗漫卷大巴山》等5個主題陳列,《紅旗漫卷大巴山》獲評“全國建黨百年100大精品陳列”。打造“川陝蘇區·紅色印跡”“通巴田園·勞動實踐”等主題研學線路,開發《鐵血丹心》《戎裝少年》等研學實踐課程,讓思政教育與勞動實踐、研學旅行、國防教育有機結合。
此外,“紀念碑下的思政課”活動,也通過多種形式豐富教學內容,讓紅色教育內容不再局限於書本知識。
今年以來,四川多地邀請老戰士、烈士遺屬、英烈講解員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講述真實的戰斗故事、革命經歷,結合相關主題開展多樣活動。
在南充烈士陵園,91歲的抗美援朝二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鄧彰德老英雄深情講述戰場上戰友們舍生忘死的事跡﹔在廣元市利州區東城實驗小學校園春季開學典禮上,師生們自導自演情景劇《穿越時空的對話》,展開“現代少年”與“革命小戰士”的隔空對話﹔廣安市博物館開展紅色文化“六進”活動,推動紅色教育進軍營、進學校、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進鄉村。“以前覺得革命歷史很遙遠,現在發現它就在我們身邊。”參觀完展覽后,一名社區群眾發出這樣的感慨。
互動創新:架起“對話英烈”的精神橋梁
四川還通過豐富互動形式,讓青少年從紅色教育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推動“歷史認知”轉化為“情感共鳴”。
今年4月,自貢市發起“書信寄英烈·盛世正如所願”活動,千余封書信承載青少年對英烈的敬意——“鹽都熱土,紅旗漫卷。今日校園書聲琅琅,源自您昨日浴血奮戰!”“釜溪河畔高樓拔節,恐龍燈會萬燈璀璨,盛世如您所願!”
今年4月,自貢市發起“書信寄英烈·盛世正如所願”活動,當地中小學生將信件投遞至烈士陵園郵箱。自貢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字裡行間,是年輕一代與英烈的精神對話。活動期間,自貢全市12處烈士紀念設施設置“時空郵筒”,設置新兵“出征軍令狀”、退役軍人“戰友,我想對你說”、學生“致烈士的一封信”等主題,邀請社會各界以書信形式“對話英烈”。讓思政教育從“說教式”向“體驗式”升級。當地還通過組織預定新兵、退役士兵與學生結對,共同參與清明祭掃、書信寄英烈等活動,讓“瞬間感動”化為“長效浸潤”。
除此之外,四川退役軍人事務廳還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把做好烈士祭掃服務保障工作作為辦好“退役軍人最期盼的10件事”活動重要抓手,用心用情做好服務保障。依托“中華英烈網”“四川英烈網”線上祭掃平台開展“雲祭掃”,為烈屬和社會各界群眾提供更多祭掃選擇和便利。
四川還積極推動本土“紅色文化”走出去。宜賓市以烈士紀念設施教育陣地為核心載體,深度挖掘偉大抗戰精神的育人價值,通過開展全國巡展行動,擴大英雄影響力。《趙一曼烈士事跡展》全國巡展工程已在河南、北京、雲南、遼寧等1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舉辦20余場次。
下一步,四川將常態化開展“紀念碑下的思政課”活動,持續提升紅色文化引領力,為培養愛黨愛國、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