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當廢舊沙坑“長”出國際公共藝術公園

2025年07月11日09:56 |
小字號

一大早,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復興社區的幾位居民就來到家門口的公園晨練。他們的背后,是數個由國際雕塑師創作的栩栩如生的作品。

5年前,溫江國際公共藝術公園還是一大片廢棄的沙坑。從廢棄的沙坑到60多件雕塑作品陸續入駐的公共藝術公園,再到和合之道國際藝術園區逐步建立:美術館、藝術館、手工坊、工作室一應俱全,這片沙坑經歷了什麼?這還要從一場國際藝術活動說起。

01

從腦洞大開的雕塑開始

漫步國際公共藝術公園,可以發現各種由廢棄材料制成的、形狀各異的雕塑作品——紫藤蘿從鐵藝花架上垂落,兩米高的鐵質蝴蝶展翅欲飛﹔路邊的涼亭內,用廢棄易拉罐壓縮而成的小桌子藝術感十足﹔草坪內的鋼架上,一枚鐵質小帆船被高高挂起,上面畫滿稚氣的簡筆畫。這些作品,均來自和合之道國際藝術創作營的藝術家,也是始建該藝術園區的理由之一。 “從2019年開始,我們定期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參加創作營,‘命題作文’就是用廢棄材料制作雕塑。沒想到,正是這些腦洞大開的雕塑,讓鎮政府看到藝術賦能鄉村的可行性,並開始籌備建設和合之道國際藝術園區。”園區負責人楊帥告訴記者,作為鄉村振興項目,和合之道國際藝術園區的前身,是閑置了10多年的38棟商鋪和50畝被廢棄的沙坑。

幾乎是從零開始,以清華美院許正龍教授為首的清華團隊,開始整體策劃設計整個園區,用公共藝術賦能鄉村。

2019年以來,園區已舉辦5屆和合之道國際公共藝術創作營活動,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參加,利用廢舊金屬、木材、塑料等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公共藝術創作,現已在公園陳列了14個國家63位藝術家的65件作品。

除將沙坑改造成充滿藝術氣息的公園,許正龍團隊還引入新業態和高品質的藝術資源。目前整個園區涵蓋了大咖藝術館、研究機構、品牌手工坊、雕塑家工作室等功能區。

各類藝術培訓項目、寒暑假主題營會,以及大型藝術活動、藝術展覽相繼落地舉辦,不僅吸引了藝術培訓機構入駐投資,也讓游客紛紛慕名參觀體驗。

02

綠植裡“長”出一個產業鏈

走在壽安鎮的路上,隨處可見大量的綠植養護基地。 壽安鎮是四川花木之鄉,川派盆景在此發源,但因其養護成本高,造型比較保守,近年來市場銷售渠道日趨單一,如何讓川派盆景進入更多百姓家?

楊帥生出了創意——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建筑學專業與園藝結合起來,打造適合當代人,結合寫意、留白等雕塑語言,且物美價廉的新川派盆景呢?

說干就干。楊帥先用軟件構圖,再找來綠植比量參考,創作了他的第一個川派盆景。“這個‘半遮面’盆景,是我比較滿意的作品之一。它正面隱約呈現樹枝的延伸之姿,背面則有‘雪景’從‘老樁’中延伸而出,創造寫意與留白的古意盎然的情景。”

楊帥說,新川派盆景以傳統川派盆景為根基,保留“幽、秀、險、雄”的風格,與雕塑的立體造型結合,雕塑材質不受局限,多用高密度青銅、石膏等綜合材料,通過金屬質感與流動特性,再現水墨的筆墨意趣。“我還嘗試加入聲光電等技術,讓作品有向上延伸‘生長’的生命力。”

創新的藝術表達,該如何與鄉村結合進行創收?收到市場良性反饋后,楊帥開始嘗試大規模制作盆景。從幾百元到數千元、從桌面放置到大型雕塑裝置,楊帥通過社交平台等途徑進行宣傳,很快收獲眾多關注的目光。“開始找農戶進行綠植培養、裝貨打包!”隨著訂單越來越多,楊帥的售后服務、材料供給隊伍不斷擴大,帶領農戶一起致富。

5月28日,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開幕。開幕式現場,不少人被一個4米長、3米高的大型互動裝置所吸引。在一個球形雕塑中,兩座“山”旁逸斜出,中間生長著一棵30年樹齡的羅漢鬆,蒼翠挺拔,生機盎然。

這是楊帥專門為非遺節創作的作品“彩雲追月”,“作品創意來自宋代詞人張先的《天仙子》中的‘雲破月來花弄影’,我想還原這一情景。除外部的圓環設計採用金屬材質、內部的‘山’採用3D打印技術制作外,還特別在底座加入‘霧森系統’。隨著球形裝置旋轉,底座會有蒸騰的水霧升起,打造月光普照花草樹木的景象。”

除積極探索推廣路徑,楊帥還將新川派盆景帶入高校,把握可持續的規范化發展新趨勢。他與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共同成立新川派盆景創新實驗室,手把手教學生們設計盆景、使用軟件。

03

藝術鄉建賦能鄉村文旅融合

鄉村路邊的圍牆上畫滿油菜花,遠處的屋檐下是手繪的綠水青山——您是否在鄉村路邊的房子上看到過牆壁彩繪?自貢市大安區新店鎮共和村、大山鋪鎮伍家村、團結鎮朝天村,成都市郫都區德源街道東林藝術村等地,都曾有和合之道彩繪與鄉村景觀團隊的身影。 這是一個年輕的團隊。負責彩繪與鄉村景觀設計的成員中,不少是來自川內各所大學的學生。孫志華是四川輕化工大學2025屆畢業生,他已跟著團隊參加過多次鄉村景觀規劃與室外裝修設計。“還沒畢業就簽了就業協議,這裡能實現我的藝術理想。”

像孫志華這樣的大學生並不是少數。和合之道目前已與西南交通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華大學等多所高校共建教育實踐基地,每年都有多位學生來到藝術基地,跟著藝術家做雕塑、陶藝等。楊帥告訴記者,“我們的團隊內有很多設計師、雕塑家、景觀規劃師等。我們也想用自己的力量,讓更多年輕人傳承鄉村文化,用藝術點亮鄉村。”

以藝術鄉建賦能鄉村文旅融合,是楊帥及其團隊一直在做的事。目前,他的團隊有員工30多人。園區藝術家工作室、品牌手工坊等一直進行獨立商業化運營,結合魚鳧、文廟、陳家桅杆、壽安青綠等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已開發系列文創產品100多種,實現營收60多萬元。此外,還開展了藝術研學活動150余場,年均營業收入90余萬元。

文創項目賦能鄉村振興,也展開了鄉村“文旅+”的新畫卷。“自2020年園區投運以來,已撬動社會投資2400萬元,營業額達749萬元,吸納當地居民就業92人,接待游客3萬多人次。”溫江區壽安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社會資金,園區還集中參與策劃打造金馬河石頭藝術走廊,組織開展第八屆中國西部陶藝作品雙年展、金馬河大地藝術季、編藝文化節、煙火成都攝影展等展覽活動80多場次,既有效滿足了當地居民的文化需要,更形成吸引各地游客休閑打卡的特色IP。

新聞多一點

展開鄉村“文旅+”新畫卷的N種方式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叢雨萌 青山綠水間會聚全球數字游民,經典油畫喚醒村庄老屋,千年古窯旁飄散咖啡香與詩歌韻……在四川各地,越來越多風格迥異的村庄,以創新實踐展開鄉村“文旅+”的新畫卷,詮釋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

資陽臨空經濟區仁裡村 當數字游民遇上鄉村生活

資陽臨空經濟區仁裡村有一群特殊的村民。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在青山綠水中相遇﹔他們隻需要一台電腦即可工作,卻不約而同選擇在這裡構建理想生活家園﹔他們中有畫家、藝術家,也有曾經的程序員、保險經理。雖然工作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有著同樣的身份符號——數字游民。 2024年4月,仁裡村的DNβ資陽國際數字游民社區正式運營。隨著共享辦公、共享旅舍、共享食堂、共享田園、寵物寄養、戶外露營等新興業態陸續運行,這個距離天府國際機場25分鐘車程的村子,成為數字游民的最新落腳點。

據該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目前已建成兩期核心設施,正在推進三期工程,計劃建設24小時圖書館等項目,致力於構建以數字游民為主題的短途休閑度假示范區。

平昌縣駟馬鎮雙城村“父親原鄉”的文化蝶變

油畫《父親》讓羅中立享譽全國,也讓誕生《父親》的巴中市平昌縣駟馬鎮雙城村日新月異。那些藏著20世紀記憶的老宅,在文旅融合發展的探索中,已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充滿活力的新角色。 藝術元素的融入,為雙城村的發展帶來全新機遇。2021年,平昌縣啟動“巴山美村·父親原鄉”項目。該項目以雙城村青瓦泥牆的農家風貌為基礎,依托當地秀美的自然山水和濃厚的“父親”文化,深入挖掘鄉土農耕文化,推動農業、文化和旅游產學研深度融合。

該項目在保持農家田舍原有風貌的前提下,融入藝術設計理念。以羅中立當年居住、寫生和創作的鄧家大院為依托,打造鄉村記憶館、鄉土技藝農創館和鄉愁藝宿等場所。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老屋,並非僅僅作為靜態景觀存在,而是在保留原有建筑結構的基礎上,對內部進行改造,融入現代生活設施,讓老屋煥發新生機。

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 新鄉村的“詩和遠方”

坐在鄉村圖書館窗前,手捧詩集,遠方是雪山,咖啡陣陣飄香——這樣的場景並不是城市專屬,在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隻道尋常”。村裡不僅有咖啡館、手工體驗坊等50多家新興業態,更有詩歌音樂節、攝影展、鄉村詩集等特色活動。 “別把鄉村游局限在採摘蔬果、垂釣燒烤上。”明月村相關負責人道出了村子打破傳統鄉村印象的文藝密碼。這裡有承載千年技藝的明月窯、展現陶瓷藝術魅力的蜀山窯陶瓷藝術博物館,還有別具格調的藝術酒店。咖啡香氣與詩歌雅韻交織,陶器之美與田園風光相映,展現出鄉村生活的別樣風情。

如今,60多個鄉村文創旅游項目在這裡扎根生長,100多名藝術家和創客成為新村民。憑借獨特的文化創意與文旅融合模式,明月村先后斬獲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四川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等多項榮譽。

記者手記

讓鄉村找到屬於自己的時代表達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叢雨萌

站在溫江國際公共藝術公園內,看到雕塑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我著實有些驚喜:數年前無人機航拍鏡頭裡的沙坑,如今已成為村民生活的新坐標。

我還注意到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原本用來堆放建筑廢料的鐵皮桶,被藝術家改造成花架后,村民自發在周圍補種了蜀葵和格桑花。這種微妙的互動,揭示著藝術介入鄉村的核心邏輯——不是居高臨下的改造,而是以審美喚醒鄉土的生命力。

在藝術鄉建的熱潮中,一個問題常被忽視:鄉村的審美話語權究竟屬於城市藝術家還是鄉土居民?溫江壽安案例或許可以給我們些許啟示。

在壽安案例中,藝術家提供創造技法,村民貢獻在地草木培育知識,雙方共同將鄉村文化產品推出,為其注入新魂魄。矗立在公園裡的雕塑,既非純粹的觀念藝術,也不是民俗符號的堆砌,而是多重文化基因交融的新成果。這種融合既避免將鄉村變成城市文化的再生地,也不會陷入封閉的文化保守主義,鄉村建設的“各美其美”與“美美與共”可以共存。

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是壽安案例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藝術鄉村建設的過程中,相關活動的開展與方式的選擇,需緊密貼合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特別是要在規避‘千村一面’的同質化現象上深耕細作。這就需要引入科學研究體系,以系統性的綜合解決方案應對具體問題,量身定制‘一村一策’的差異化發展路徑,充分發掘並彰顯每個鄉村的獨特稟賦。”四川旅游學院文旅傳媒研究院執行院長晉超強調“一村一策”的重要性。他認為,四川多個鄉村正通過差異化藝術鄉建路徑,實踐鄉村“文旅+”,實現鄉村振興與美學價值提升。

以藝術鄉建賦能鄉村文旅融合,如何避免淪為曇花一現的景觀工程?慢下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藝術鄉建不是花盆,而是花園。要給鄉村藝術建設足夠的空間與土壤,讓其自然發展、健康發展,找到屬於自己的時代表達。”晉超認為,對政府而言,要給當地鄉村文化建設足夠的耐心與空間,不能急於求成﹔對藝術家而言,要扎根鄉村,不急於變現,而是用熱愛促進其生長﹔對村民而言,要信任接納新村民的到來,用開放的心態面對鄉村的改變。

“更深層的啟示在於,鄉村文化振興必須重構‘人—地—文’關系,讓村民從土地流轉的被動接受者,變為文化生產的共同創作者。”晉超認為,這種身份轉變,讓鄉村運營不再是簡單的“輸血”,而是激發內源性動能的細胞級改造。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叢雨萌

來源:四川日報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