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庄稼人的勞動號子(說說我家鄉的非遺)

向明月
2025年07月08日07: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六月的川北梯田還浸在霧裡,李老漢的銅鑼便“哐當”一聲劈開晨靄。領唱的王伯門牙缺了半顆,唱“玉米嫩苗青又青”時,風會從齒縫裡漏進去,把尾音抻成山雀的啼鳴。拔節時唱“你把蓋子排端正”,挂紅須時唱“苞米壓彎甜苗稈”,就連刨出條蚯蚓,都能編出“地龍翻身送肥來”的調子……

  2006年,川北薅草鑼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如今依然保持著最本真的模樣,成了庄稼人脊梁裡最硬實的勞動號子。

  鼓師蹲在田埂拐角,他敲鼓邊的輕響,恰是鋤頭試探入土的力道﹔李老漢加急的鑼點,正合鋤草斷根的巧勁。汗流浹背的漢子們踩著鑼鼓薅草,鋤頭起落如琴弦震顫。沒人教過樂理,可鼓點與勞作咬合得比榫卯還緊,每聲“咚哐”都砸在農活的節骨眼上。

  暮色漫過山脊時,鑼鼓聲總帶著點醉意。鼓師把鼓槌拋向空中,李老漢敲鑼的身子晃得像棵老槐樹,他們的唱詞能突然拐到童謠上,眾人笑得前仰后合,手裡的鋤頭卻沒停。這聲音混著炊煙和牛哞,在山谷裡繞啊繞。千年來,它就這樣替庄稼人喊著號子,把日子從播種敲到收割,從青絲敲成白發。

  李老漢的兒子在城裡開挖掘機,機械臂起落的“噠噠”聲,總讓他想起田壟上的鑼鼓點。帶父親去工地那天,鋼鐵巨臂揮下的瞬間,李老漢突然哼起“開山鑼”的調子,那聲音被機器轟鳴揉得斷斷續續,卻在他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絲比銅鑼還亮的光。是啊,鋤頭變成了機械臂,田壟變成了工業園,但有些節拍早已刻進血脈,就像這川北薅草鑼鼓,只要土地還在呼吸,只要庄稼人還在彎腰勞作,這千年未改的號子,就永遠是他們最貼身的心跳。

  (作者為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教師進修學校原校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8日 16 版)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