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防晒不足傷膚,防晒過度傷身——

防晒的分寸,該如何拿捏?(健康驛站)

本報記者 趙帥杰
2025年07月11日09: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日,在北京前門大街,游客通過戴帽子、穿防晒服抵擋烈日。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一到夏天,隨著紫外線增強,公眾的防晒意識高漲,街頭巷尾的防晒“裝備”也多了起來:防晒衣、遮陽帽、太陽傘……不少人還隨身攜帶防晒霜,隨時補涂。

  然而,關於防晒的困惑也隨之而來——陰天要不要防晒?室內需要防晒嗎?防晒霜SPF值是否越高越好?更有人陷入“防晒焦慮”,出門層層包裹,卻又擔心影響維生素吸收。

  防晒,究竟該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傷害與擁抱健康之間找到平衡點?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石春蕊,聽她詳解防晒的門道。

  

  警惕紫外線傷害

  防晒非夏天專屬

  提到防晒,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夏天怕晒黑、晒傷”,但在石春蕊看來,防晒的核心是抵御紫外線的“隱形傷害”。“紫外線是太陽光中能量高於可見光的一種電磁輻射,造成皮膚光損傷的主要為UVA(長波紫外線)和UVB(中波紫外線)”。石春蕊介紹,UVA穿透力強,易使皮膚老化,UVB則是導致晒傷的“元凶”。

  紫外線對皮膚的潛在危害廣泛。“UVA如同‘慢性殺手’,能穿透皮膚深層,悄悄破壞膠原蛋白,時間一長,皺紋、色斑、皮膚鬆弛都會找上門﹔UVB就像‘急性刺客’,短期內就可能把皮膚晒得又紅又痛,嚴重時起水疱、脫皮,反復晒傷還會增加皮膚癌風險。”石春蕊說。

  值得注意的是,防晒並非夏季或晴天專屬。“冬季,UVA的強度可達夏季的50%至80%,加上天氣寒冷干燥,皮膚屏障功能可能受損,更易受到紫外線傷害。”石春蕊指出,即使陰天,也不能掉以輕心,雲層只能阻擋部分紫外線,雖然不易晒傷,但會不知不覺加速皮膚老化。

  由於UVA有較強的穿透力,即使待在室內,也可能被紫外線“偷襲”。“普通透明玻璃幾乎完全阻擋UVB,卻只能阻擋30%至70%的UVA,這意味著,長期近距離靠窗辦公、學習,還是會暴露在相當劑量的UVA下,仍需做好防晒工作。”石春蕊強調,紫外線的傷害是累積性的,因此,防晒是全年、全天候的“必修課”。

  防晒方式分多種

  選對用對是關鍵

  市面上,防晒產品五花八門,應該怎麼選?事實上,防晒不是簡單涂個防晒霜就行,得選對方式、用對方法。石春蕊說,比較靠譜的是“物理遮擋+防晒霜”的搭配組合,然后根據具體場景再靈活調整。

  物理遮擋,俗稱“硬防晒”,通常使用衣物、帽子、傘、墨鏡等遮擋光線,保護皮膚。“它們可以提供即時防護,UPF值(紫外線防護系數)超過50,便能阻擋98%以上的紫外線,且防護效果不受汗液、摩擦影響。”石春蕊建議,嬰幼兒和皮膚容易過敏的人,可優先使用這種方式,“沒有化學刺激,對皮膚更友好。”

  物理遮擋雖好,並非完美無缺。“對於皮膚褶皺處和邊緣區域,如鼻翼、頸側等,物理遮擋易遺漏,配合使用防晒霜,效果更佳。”石春蕊介紹,防晒霜分為物理防晒霜和化學防晒霜,前者通過反射和散射紫外線發揮作用,后者通過吸收紫外線並轉化為熱能來減少對皮膚的傷害。

  那麼,化學防晒霜和物理防晒霜各有何優缺點?“物理防晒霜像是給皮膚罩了一層‘反光鏡’,涂上去就能用,適合敏感肌,缺點是質地厚重、涂多了會泛白。”石春蕊說,化學防晒霜質地輕薄,如同“海綿”吸收紫外線,但要出門前30分鐘左右涂抹,等它附著在皮膚上才能起效,適合怕悶痘的油性皮膚。

  選購防晒霜時,經常看到外包裝顯示有SPF值(防UVB能力)和PA值(防UVA能力),不少人陷入糾結,數值是不是越高越好?“其實,沒必要盲目追求高倍數。”石春蕊舉例,SPF30能阻擋約96%的UVB,SPF50能阻擋約98%,並非典型的線性提升,過高的SPF值(數值大於50),還可能加重皮膚負擔,誘發粉刺或過敏,日常通勤選擇SPF30+、PA+++就夠了。

  用法用量方面,石春蕊建議,一是用量足,面部涂抹,可參考1元硬幣大小,約2毫克/平方厘米,脖子、耳后、手背這些死角別漏掉﹔二是提前涂,化學防晒霜最好出門前20至30分鐘完成涂抹﹔三是勤補涂,戶外活動,平均每2小時補涂一次﹔四是順序對,涂抹防晒霜一般在護膚最后一步,彩妝前一步。

  針對防晒噴霧、防晒棒等新型防晒產品,由於防護力弱於霜狀,她建議作為補涂使用,“噴霧可先噴在手心再涂抹,避免直接噴臉嗆到,防晒棒同一地方最好涂4次以上。”

  防與晒間找平衡

  重點人群重點盯

  高SPF值防晒霜涂上厚厚一層、出門裹得嚴嚴實實,甚至見到早上溫和的陽光也“躲著走”……生活中,有些人“全副武裝”,似乎跟防晒“較上了勁”。其實,防晒固然重要,但不是捂得越嚴越好,過度防晒可能引發新的健康問題。

  “長期疊加使用高SPF值防晒霜,可能引發皮膚過敏與痤瘡。”石春蕊提醒,過度防晒還可能導致維生素D缺乏,“人體90%的維生素D通過紫外線照射皮膚合成,過度防晒會阻斷此途徑,導致維生素D水平顯著降低,影響鈣的吸收,年輕人也可能出現骨密度下降、夜間抽筋或腰痛。”

  此外,維生素D因參與毛囊周期調節,缺乏還可能引發休止期脫發以及情緒障礙。“過度防晒,相當於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潑掉了。”對此,石春蕊給出“安全晒太陽”的建議,選擇上午6點到10點,或者下午4點到5點,紫外線較弱時段,把胳膊、腿露出來晒上10到20分鐘,“食用深海魚、蛋黃、動物肝臟等,也能補充維生素D。”

  平衡防晒與健康,特殊人群更要“量身定制”——

  嬰幼兒皮膚嬌嫩,6個月內的寶寶,盡量別晒太陽,出門用遮陽棚或嬰兒車罩,兒童首選純物理防晒霜,SPF30+即可,涂抹時避開眼周。

  孕婦盡量避免使用含有氧苯酮、視黃醇棕櫚酸酯等的化學防晒霜,純物理防晒霜更安全。此外,孕婦妊娠期黃褐斑高發,需加強UVA防護,選擇PA++++的防晒霜,配合遮陽帽、口罩等物理遮擋措施。

  敏感肌、痘痘肌應盡量物理遮蓋防晒為主,可配合溫和的物理防晒霜,避免使用化學防晒霜或含酒精、致痘成分等物質的防晒霜。皮炎急性期以硬防晒為主,恢復期再使用防晒霜。

  老年人群皮膚屏障和修復能力較弱,防晒更需細心,建議選擇物理防晒霜,減少皮膚刺激,出門勤戴手套和寬檐帽,重點防護頭頸、手背等容易被晒出斑的部位。

  避開防晒誤區

  晒傷及時修復

  防晒誤區,遠比想象的多。除“陰天不需要防晒”“高倍數防晒霜更安心”外,生活中常見的,還有這些:

  “比如有人覺得‘防晒霜涂一次管一天’,這是不對的。”石春蕊強調,戶外每2小時需補涂一次,出汗、擦拭后應立即補涂,“不然汗水把防晒沖掉,等於沒防護﹔游泳時,首選防水型防晒霜。”

  “還有人臨出門前才匆匆涂防晒霜,事實上,隻有純物理防晒霜才能涂抹后即時生效,化學防晒霜通常需要15到30分鐘,才能被表皮吸收,提前涂抹可減少汗水沖刷導致的流失。”她說。

  “也有人糾結‘防晒霜要不要卸妝’。”石春蕊表示,普通防晒霜用氨基酸洗面奶基本能清洗干淨,洗完后可以觀察水珠能否均勻鋪開﹔防水型的須用卸妝油清除,不然殘留會導致閉口、刺激,“如果實在擔心,可選購帶有無油配方、非致痘性標識的產品。”

  眼下,隨著暑期來臨,不少家長選擇帶孩子到高海拔地區旅游、避暑,防晒措施也要升級。“海拔每升高1000米,紫外線強度增加約10%,加上空氣稀薄,很容易晒脫皮。”石春蕊建議,公眾去往高海拔、紫外線輻射強烈的地區,可穿深色防晒衣,防晒霜選用SPF50+、PA++++的,出門前30分鐘涂夠量,及時補涂,如條件允許,避開強光時段,外出在有樹蔭和建筑物等有遮蔽的地方活動,減少直射暴露。

  “萬一晒傷,別慌!”石春蕊提醒,剛晒傷時可用冷水沖洗10分鐘,外涂蘆薈膠,但別用冰敷,以免刺激皮膚。第二天開始,厚涂無酒精的保濕霜,注意,發現脫皮時千萬不要撕扯,讓它自然脫落,也可以服用積雪草苷等抗炎修復產品,“如果出現水疱、發熱或頭痛,有可能是嚴重晒傷,趕緊就醫。”

  “總之,防晒並非筑起隔絕陽光的高牆,而是該擋的擋,該晒的晒。”石春蕊總結,科學防晒,需全年防護不鬆懈,物理遮蔽為主、防晒霜查漏補缺,特殊人群靈活調整,“不過度焦慮,也不心存僥幸,才能在護膚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