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000公裡
用“成都造”AI+機器人 完成全球首例遠程頭頸外科無創手術

機器人來自成都,醫生在上海,患者在喀什。三城之間,因一場有著重大突破意義的手術而跨空間連接。
2月28日11時50分,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學術會議中心,在歷經50分鐘的沉著應戰之后,傳來陣陣喝彩聲,中國醫學人工智能領域迎來重大突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頭頸外科主任陶磊教授團隊,操控成都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研制的經口手術機器人系統,跨越5000公裡,為新疆自治區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喀什二院”)一位患者精准實施喉部聲門區腫瘤切除術,成功完成全球首例AI+智能機器人遠程頭頸外科無創手術。
深耕醫學機器人8年,擁有1760枚零部件、30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的“成都造”AI+手術機器人,填補了全球手術機器人無法實現喉部聲門區手術的空白。
“成都造”機器人
高質量完成了實戰考驗
2月26日深夜23時50分,上海徐匯區汾陽路83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6樓學術中心仍舊燈火通明。
在歷經數天的遠程通信調試之后,博恩思AI+手術機器人將連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喀什二院,實現全球首例遠程頭頸外科無創手術。
一端,在上海,數字孿生弧形顯示大屏,5000公裡之外的現場近在咫尺﹔一端,在喀什,喀什二院手術室全體團隊嚴陣以待。10多天前,兩台博恩思TORSS 拓思手術機器人分別裝箱,從成都天府軟件園出發,奔赴上海、喀什兩地。
2月28日上午11時,陶磊教授啟動博恩思經口手術機器人,熟練操作柔性器械,進行咽喉腫瘤遠程微創手術切除。通過3D高清實時傳送影像,機器人手術臂進入喉部聲門區、鎖定腫瘤、靶向摘除……這一刻,陶磊教授毫米級操作精准無誤地傳送到喀什,為遠在5000公裡之外的喉部早癌患者主刀手術。
“手術整個流程很順暢,通過與手術機器人的人機協同,感覺就像在當地做手術,沒有距離感和延遲感。”剛剛完成手術的陶磊,第一時間分享了遠程手術的操作體驗,“手術的難點在於既要切得准,同時又要靈敏精確地避開器官關鍵結構,機器人高質量完成了實戰考驗。”
研發和制造基地設在成都
目標是全球市場
作為集機器人、外科醫學與人工智能技術於一體的跨學科創新成果,手術機器人被譽為“機器人產業皇冠上的明珠”。機器人器械延伸到喉部,絕非易事。全球頂尖醫學機器人達芬奇機器人,其手術可操作部位能夠抵達的最深處為下咽部,而喉部聲帶組織需再往深處延伸3厘米。
“2020年7月以來,我們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完成了300台經口手術,但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陶磊表示,目前的手術機器人並不能完全適配頭頸外科的臨床現狀,喉部聲門區,是此前手術機器人無法抵達的“無人區”,“而這個區域的患者,佔到了病例總量的70%。”
4年時間,採用“醫工結合”模式,雙向奔赴的李耀團隊和陶磊團隊,在成都、上海之間不計其數地往返,以毫米精度攻堅這方寸之間的3厘米。
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機器人中心科學家李耀分析,通過具身智能算法,實施亞毫米級器械控制,博恩思AI+手術機器人突破了空間與網絡所限,實時完成跟蹤定位、三維重建、力反饋操作等關鍵技術,實現了人工智能與外科醫學的深度融合,目前正積極探索生成式AI與手術機器人的深度融合,推動具身智能在醫療領域的全面應用。
李耀介紹,博恩思產品預計年內進入量產銷售階段,國內和國外同步推進,並啟動上市IPO程序。
“博恩思的研發和制造基地設在成都,成都是我們的支點。”李耀談到了一個細節,去年10月,李耀參加了由成都市科技局組織的人工智能產業對接活動,現場提到出海“缺資金”的難題,“本以為只是一次項目進展交流,沒想到成都市科技局帶隊專程上門解難題,幫助我們通過知識產權質押,拿到了1000萬元的‘科創貸’,提速了我們拓展海外市場的計劃,迎接下一個任務,成都和新德裡聯線已經排上日程。”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黃雪鬆 李長樂 受訪單位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