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生生不息的年俗 傳承千年的文化盛宴

2025年01月24日07:5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傳承千年的文化盛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的詩句,把國人過年時的喜慶祥和與萬象更新定格了上千年。今年的春節,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第一年。回望歷史,中國人過年的節俗在變、過年的名字在變,唯一不變的是它始終凝聚著華夏兒女共同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民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闔家團圓、幸福安康、萬象更新的美好祝願,成為中國春節的永恆主題﹔多姿多彩的年俗,則成為感知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生動載體。

  春節的日期固定已有兩千余年

  春節,農歷新年的開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由上古時代的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只是古代因歷法不同,哪一天是“一元之始”其實並不固定。史料記載,夏代元日為夏歷正月初一,商代為夏歷十二月初一,到了周代就變成了夏歷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行《顓頊歷》,用十月為歲首,漢朝初期也沿用秦歷。只是《顓頊歷》使用中誤差越來越大。到了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開始命司馬遷等人議造改歷。此后,落下閎等天文學家歷時6年編制《太初歷》,從歷法上恆定“孟春正月朔日”為一元之始,即春季一月為正月,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始。至此,迎接新年與迎接春天開始直接聯系,春節的日期也從此固定並延續兩千余年。

  《太初歷》不僅恆定了元日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對二十四節氣的確定,將節氣、天象、農事很好地結合起來,糾正了之前天象與季節不吻合的現象,解決了農耕的大問題。

  有意思的是,在此后的兩千多年裡,歲首之日仍在國家層面歷經幾次改動。

  史料記載,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公元8年—23年),托古改制,把歲首改為十二月初一。只是隨著政權的垮台,歲首重新回歸“孟春正月朔日”。到了公元237年,魏明帝又把歲首改為十二月初一。但3年后魏明帝駕崩,新君繼位再次改回“孟春正月朔日”。到了武則天時期,女皇再度把冬季十一月初一改為歲首。歷法的混亂,導致在公元690年,竟然出現了兩次正月初一,迫不得已在10年后又把元旦改回了“孟春正月朔日”。

  中國人過年真正確認為春節之名,是在民國時期。

  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了融入世界文明體系,他毅然宣布廢除通行數千年的夏歷改用公歷。“按照新的歷法,一年從西歷的1月1日開始,原來的元旦指正月初一,后來挪給了1月1日,正月初一沒有了名字。但在民間,老百姓依然選擇在夏歷的正月初一過年。”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介紹。面對混亂局面,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以后強制命令除夕改至陽歷12月31日,並派人監督執行,簡單粗暴的方式引來民眾普遍不滿。當時的內務部總長朱啟鈐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建議按四季劃分節日,將農歷元旦定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這個方案最終獲批,在民間也得到熱烈響應。

  1914年1月26日,中國迎來第一個新式春節。百余年來,過年的名字雖然改變,但老百姓得以繼續按照傳統習俗辭舊迎新。

  年俗裡寄托美好祈願

  過年的傳統習俗,兩千多年來不斷發展變化。到唐朝時,過年已成為普天同慶的節日﹔時至今日,人們仍習慣在過年時放鞭炮、貼春聯、吃團年飯、守歲……期盼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四川省民俗學家袁庭棟介紹,民間過年,往往從小年便開始進行准備。這以后,農村人便不下地種庄稼,商家也開始給伙計結賬放假。在小年這天,人們要“辭灶”,也就是舉行儀式送灶神爺回到天上。這個儀式一般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在灶房桌子上擺上供果,給灶壁神龕裡的灶王爺敬香,祈求新的一年全家平安順遂。小年起至大年三十前,皆為過年前的准備階段。在這幾天,人們要洒掃除塵、備年貨,忙忙碌碌,俗稱“忙年”。除夕夜,才最終迎來過年的高潮。

  袁庭棟是四川綿竹人。在他的兒時記憶中,小年以后家家戶戶都要“打揚塵”,把家裡打掃干淨﹔條件好的人家就要忙著推湯圓、蒸米酒,有點文化的人家還要買春聯和門神在除夕夜貼,甚至豬圈雞舍也會貼上“六畜興旺”的字條,寄托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准備過年的時間裡,袁庭棟的母親還會熬夜給孩子們准備新衣,這是袁庭棟孩提時過年最大的期盼。

  除夕之夜,過年的重頭戲正式開始。“家家戶戶闔家圍坐團年,享用一年來最豐盛的年飯。年飯不能吃完要有剩余,寓意年年有余。年飯之后,小孩就可以給長輩磕頭祝福、拿壓歲錢,然后一家人圍著火爐守歲。戶外爆竹聲聲,但小孩子放完鞭炮待不了多久就犯困,這時家長就讓我們一定要撐到12點,一定要送舊迎新。”袁庭棟說。

  中國人的年節,是對親人團圓的渴望。每年春節,春運大軍千裡歸鄉,隻為過年時和家人在一起。袁庭棟回憶,他工作以后除夕當天從成都回綿竹,“先坐綠皮火車到廣漢,再從廣漢回綿竹。到家時已經半夜,看到母親還在孤燈下等待,所有趕路的疲乏便一掃而空。”

  中國人的年節,飽含著對祖先的尊崇。袁庭棟稱,兒時過年最盼望吃年夜飯,因為一年裡最好的飯菜便在這一頓。但父母不管我們饞虫已跑出喉嚨,依然要我們先磕頭祭祖才能開始吃飯。在劉魁立的印象中,除夕的年夜飯會在桌上放一副空的碗筷,象征性地留給祖先。

  中國人的年節,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月初一一定要吃湯圓,象征團團圓圓﹔我們家還要吃面,象征長壽﹔晚上就吃團年飯的剩飯,寓意年年有余。”袁庭棟說,當天為了討吉利,不吉祥的話不允許說,當然小孩做錯事也不會挨打。此外,那天也不會

  掃地,代表“財富”的垃圾要留在家裡。從正月初二開始,便開始走親訪友給親戚拜年了。

  歡歡喜喜過大年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普天同慶的年節裡,人們歡度新春的娛樂活動精彩紛呈。

  在春節的申遺宣傳片中,閬中春節民俗多次出現。在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畫門神、亮花鞋、春倌說春、舞草龍、游百病等傳統民俗活動一直延續。春倌說春,一般是春倌身著紅色官服、手執春牛小木雕和孝春棒,游走於村鎮之間,為各家各戶送上春的祝福。他們以順口溜的形式編出吉祥話,通過說唱的方式表演出來,迎合了人們過年討彩頭的願望。舞草龍,則是當地熱鬧的群眾表演活動,人們用稻草扎成龍形,舞動起來,寓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游百病,往往在正月十六,人們結伴出游,欣賞美景的同時祈求身體健康、百病全消……

  在袁庭棟的記憶中,成都在城牆拆除以前游百病同樣非常熱鬧,“幾乎家家戶戶都要上城牆走圈圈,體力好的走全程,20多裡路,相當於古代版的春游活動。”此外,成都還有全國獨有的春節民俗——正月初七人日游草堂。雖然這個民俗在清末才形成,卻一直延續至今,並且和紀念“詩聖”杜甫結合,令人日平添雅意。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觀燈,同樣是四川民間過年時的重要活動。在春節的申遺宣傳片中,展示了自貢燈會的華美燦爛。自貢地區早在唐宋時就已有了過年賞燈的習俗,至清代開始出現“獅燈場市”“燈竿節”等活動。20世紀初,漸漸形成了節日的提燈會、鬧花燈、放天燈與舞龍燈等活動。據《榮縣志》記載:“正月人日后,各祠皆燃火樹,各門首皆點紅燈”“一城數亭……亭燃四五百燈,輝麗萬有。西人來觀,也欣然京滬所不見也。”伴隨上世紀80年代自貢有組織地舉辦自貢國際恐龍燈會,自貢燈會已成為當地百姓過年必看的傳統習俗,是四川最具影響力的春節文化名片之一,開始從四川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如今,自貢燈會已漂洋過海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被譽為“天下第一燈”。

  春節的娛樂活動遠不止於此。耍龍燈,便是廣泛流行於民間的過年活動。尤其是在農村,隻要年節一到,各鄉便組織表演舞龍、舞獅、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等。不同地方的龍燈隊還會集中比賽,每逢有這樣的盛會,無不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如今,伴隨著春節申遺的成功和春節假期的增加,每逢春節文化活動更是精彩紛呈。春節,年味漸濃,背后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