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創客:登陸創業,大膽“做夢”

“如果你不跨過這灣海峽,你永遠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涌入大陸開展自己的事業,多元的發展方向、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市場環境,是吸引他們來到這裡的關鍵詞,更重要的是,這裡的歸屬感,讓他們能夠無后顧之憂地大膽“做夢”。
近日,3位在大陸創業發展的台灣青年創客做客中國新聞網《青聽·兩岸》欄目,分享了他們在大陸這片沃土勇敢“創”出未來、夢想成真的點滴瞬間。
台青登陸創業:他們在大陸多地同步追夢
“我在台灣工作了5年,但已經看到未來5年甚至10年工作上的天花板,我不甘心。”
懷揣著這份不甘和對未來的期許,來自新北的李偉國2016年正式踏上在他眼中充滿發展機遇的大陸這片土地,隨后加入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平台華燦工場,頻繁穿梭於北京、成都、珠海等地,為初來乍到的台灣青年創客提供幫助,目前已累計在三座城市孵化超過千家企業,其中注冊台資企業近百家。
如今,李偉國自己也成為了一名創業者,扎根“天府之國”四川成都,發展自己的事業。“這是一座讓人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這裡的生活用四川話說,就是‘巴適得板’!”
廈門,是眾多台灣青年“登陸”的首站。來自桃園的范姜鋒因2009年的一次台籍干部外派,從此和美麗的鷺島結下不解之緣。在任職的三年裡面,范姜鋒看到了大陸很多的發展機會。回到台灣待了兩年后,他直觀感受到兩岸發展速度的落差,直言“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2014年,他毅然放棄島內優渥的工作和在台灣“小確幸”的生活,再次來到廈門“追夢”,之后還從“追夢人”轉換到“擺渡人”,和同伴創立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至今已協助2萬多名台青來大陸交流,幫助數百個台青創業項目落地。
在台灣讀大學期間就有三次創業經驗、來自台北的“90后”青年徐韜,同樣礙於台灣的市場氛圍和體量,2017年成為“北漂一族”,來到北京開拓自己的事業,和大陸同學共同創建網約工作平台“小包智工”。如今,該平台注冊用戶接近百萬。
兩岸同胞融合發展:“我們公司的官方語言是東北台灣話”
“他總是嫌我磨磨唧唧,我總是認為他太過魯莽。”徐韜的創業伙伴,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東北人,從剛開始的互不了解到關系緊密,他們經歷了一段磨合的過程,認識到企業的成功離不開彼此。他還開玩笑地說,他們公司的官方語言是“東北台灣話”。
徐韜認為,大陸的發展現還處在高速發展期,需要有像他的大陸合伙人一樣敢沖敢闖的精神,“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合作過程當中,他可以指出一個方向,而我可以很好地去把這個計劃執行起來。很多時候這種互補,最終能讓我們企業在市場上有更大的競爭力。”
在李偉國看來,台灣青年比較細心,但相對大陸青年會保守一些,而在大陸必須要有更大的格局觀,“所以我一直覺得兩岸的融合,其實是目前台青在大陸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范姜鋒也認為應該多去研究兩岸青年應該怎樣去優勢互補,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又能有台灣的基因,又能有大陸的基因,我覺得這個才是未來最好的(發展方向)。”
“同等待遇”讓台青大膽追夢:來到大陸就像“魚回到大海”
為方便台灣青年在大陸生活發展,大陸近些年來陸續出台了多項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在李偉國看來,其中最便利的政策就是台灣居民居住証的出台,從出行到住宿,都比之前更加便捷。“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同等待遇’,這讓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跟大陸同胞其實是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在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其實我們真的可以感覺到什麼叫做全心全意地為台灣同胞服務。”范姜鋒表示,在大陸創業過程中,除了看到機會越來越大、產業越來越寬廣,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在政府的支持和幫扶下,越來越安定地成長。
有了有力的支持,范姜鋒認為台灣青年在大陸要“大膽做夢”。他表示,年輕人有不斷嘗試的機會,尤其大陸有這麼廣闊的機會可以迎接台灣同胞。此外,還要不斷夯實自己的實力,並且堅持到底。
李偉國即將邁入在大陸發展的第8個年頭,他深感大陸機遇大於挑戰,所以他特別想跟在台灣的親友,特別是還沒來過大陸的人說:趕緊來!“隻有你來了,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兩岸一家親、我們都是一家人!”
“過去在台灣,我感覺自己像一條魚缸裡的魚,雖然照樣能活著,但世界很受限。來到大陸后,我感覺我像回到了大海。”徐韜表示,來到大陸最大的感受是有了新的歸屬感,他特別想要分享給還在台灣的朋友們的是,不要把自己當做外人,你才能真正的融入。“大海當然更加危險,但發展的空間也更大。而且,大海才是魚該待的地方。”(中新網陳文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