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四川:因地制宜建設高標准農田 讓“短板”土地煥發新活力

人民網記者 朱虹 王洪江
2023年05月27日08:0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5月初夏,行走在四川各地的田間地頭,綠油油的水稻長勢喜人,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因地制宜建設高標准農田是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作。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完成高標准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務,重點補上土壤改良、農田灌排設施等短板。

“我們村周邊的耕地本身就少,地又散,不但種地難,收入還低,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去年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后,水泥路、防滲渠、涵洞都修到了田地裡,田也連成了片,農機直接開到地裡,種糧省力又方便。”談起高標准農田建設,瀘州市納溪區上馬鎮桐梓村村民余萬芬說,基礎設施改善后,不少種植大戶主動找上門來租地種糧。

瀘州市納溪區是四川省近年來大力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實現穩糧增收的一個縮影。今年,四川還將完成425萬畝高標准農田建設任務,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制綜合治理,小田變大田、渠相通、路相連。

“四川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坡耕地佔到70~80%,建設高標准坡耕地、整治撂荒地是高標准農田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劉定輝研究員表示,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補足短板,對已建成的高標准農田要改造提升,實現良種、良壤、良技、良機、良制有機融合。

巴中市通江縣,盆周山區種糧實現了機械化耕作﹔德陽市中江縣,撂荒地得到了深入治理﹔眉山市永豐村,已建成的高標准農田正全力擴種增產。通過強基礎、補短板、改造提升,四川“沉睡”的土地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強基礎

盆周山區種糧實現機械化耕作

田家少閑月。進入農忙時節,巴中市通江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力滔下鄉調研的次數更勤了。高標准農田改造后的成效如何,是他最關注的。

“小田變大田,是幾代人沒敢想的。這種機械化操作的大場面過去從沒見過。”在通江縣廣納鎮構花坪村,今年65歲的村民張天平說,分散的小田被整合成大田后,耕牛不用了,小機器也被替代了,“大機器實現了耕種收割一體化,省工、省力、省錢。每畝地有400塊錢的流轉費,沒有外出務工的人在地裡務工一天有80塊錢收入,生活是不愁的。”

張天平朴實的話語,讓劉力滔內心更堅定要搞好高標准農田改造。

航拍四川省通江縣廣納鎮構花坪村改造后的高標准農田。通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航拍巴中市通江縣廣納鎮構花坪村改造后的高標准農田。通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通江地處盆周山區,山地土壤土層淺薄、貧瘠,在過去農業是掙不到錢的。”劉力滔說,自己在這樣的土地上長大,理解山區農業的困難,“整治坡耕地,加強坡面防護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讓山區農業強起來的關鍵。改好了,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指著眼前的構花坪村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劉力滔說,這是巴中市新建設的高標准農田園區,也是通江縣規劃總面積10萬畝的“優質糧油+青峪豬”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與傳統的現代農業園區不同,該園區不僅化解了缺少經營主體、一二三產不融合、產業鏈不健全等短板,而且在園區改造后仍保持“鄉土本色”。

“整個園區除了灌溉設施,沒有一點混凝土,護坡、耕作道路等均採取夯土建設。這個改造模式,成本下降了50%。”劉力滔說,當時有很多人質疑,認為不做機耕道硬化趕上暴雨就完了。“我們用粘土生態夯筑田埂取代了傳統高標准農田混凝土護坡,用塊石鋪筑取代了混凝土硬化耕作道和下田通道。這樣不僅滿足了大中型農機作業的要求,還節省了水泥等建材的費用,減少了對農田的污染,並且經受住了暴雨的考驗,實現產能與生態兩獲益。”

村民操作農用翻地機在通江縣廣納鎮構花坪村高標准農田內勞作。人民網王洪江 攝

在巴中市通江縣廣納鎮構花坪村高標准農田內,村民正操作著農用翻地機在勞作。人民網記者 王洪江攝

“‘優質糧油+青峪豬’現代農業園區通過田型調大,達到了中型機械耕作的條件,核心區農作物耕作種收機械化率達到90%,使得勞動力每畝降低了80%﹔同時,園區和川農大等科研機構聯動,正布局建設田間專家院士工作站,讓高標准農田變為高產農田。”通江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何明表示,下一步,園區還將依托“國家有機產品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兩塊金字招牌,深入實施種養循環路子,讓畝均產值提高30%以上。

“高標准農田的‘高’不僅僅體現在外形上,更要落在耕地地力提升和促農增收上。”何明堅定地說。

補短板

產糧大縣“良田”建設按下“快進鍵”

谷滿囤,糧滿倉。德陽市中江縣是全國產糧大縣之一,2022年全縣糧食總產量80.3萬噸,連續16年位居四川省第一。

今年,中江縣定下82.2萬噸的產糧目標。中江縣農業部門下定決心,讓荒地變“糧田”、“糧田”變“良田”,抓好高標准農田建設,深挖土地潛力。

“中江是典型的丘陵農業大縣,田間道路、灌溉等工程設施不足。”中江縣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股股長林英對丘陵地區農田基礎設施的問題感觸很深。“7歲就幫家裡干農活,傳統的耕種方式全靠人力,那時候覺得種田真的很難。機械化水平低、農業收入低,致使無人種田的局面逐步出現。”回憶起過去農業發展的艱辛,林英期待更多能排能灌、旱澇保收、宜機作業、高產穩產、生態友好的高標准農田建成。

航拍中江縣龍台鎮正在改造的高標准農田。通江縣農業農村局供圖

航拍德陽市中江縣龍台鎮正在改造的高標准農田。中江縣農業農村局供圖

眼下,中江縣2022年財政轉移支付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龍台鎮項目區)已逐漸收尾。“項目建成后,龍台鎮將形成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基礎設施配套齊備的高標准農田。”龍台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紀國忠說,每一處集中連片的農田旁都有一處山坪塘,“它不僅能夠保証糧食作物的日常灌溉,面對極端天氣的影響,還能夠解決糧食作物的用水問題,可有力保障糧食生產高產增效。”

記者了解到,今年,中江縣按下高標准農田建設“快進鍵”,將完成8.4萬畝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其中高效節水灌溉5000畝﹔項目總投資2.52億元,涉及9個鄉鎮29個村。在高標准農田建設過程中,丘陵地區農機作業“下田難”“作業難”的短板不僅被快速補齊,土地撂荒、無人耕種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中江縣龍台鎮兩位村民正在改造的高標准農田勞作。人民網王洪江 攝

德陽市中江縣龍台鎮兩位村民在改造的高標准農田裡勞作。人民網記者 王洪江攝

“我們積極引導農民轉變傳統生產方式,動員其參與到農田宜機化改造中來。特別是發動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企業承包宜機化改造區,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江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朱東陽介紹,龍台鎮在改造的過程中就開始招商引資,目前已流轉給海南好味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5000余畝土地,主要種植糧食和蔬菜,預計年產值1500余萬元。這將為當地農戶提供家門口的務工機會,預計就近吸收300余個勞動力,為他們帶來務工收入600余萬元。

朱東陽說,作為四川產糧第一大縣,中江希望用2~3年,建成2個10萬畝高標准農田示范區,提檔升級“加速跑”!

改造提升

“樣板村”推動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建設

“去年雖然遭遇嚴重高溫干旱,但基地水稻平均畝產仍然達到700公斤,比前一年增加20公斤﹔從106個水稻新品種中篩選出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質新品種3個,今年已擴大示范。”在眉山市東坡區永豐村四川農業大學水稻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馬均教授說,今年產量可期。

馬均長期從事水稻栽培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工作,在水稻超高產優質栽培、機械化生產和資源高效利用機理與技術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其團隊常年扎根眉山市東坡區,建立了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普及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培訓新農民。

778279041

眉山市東坡區永豐村的高標准農田。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和通江、中江不同,永豐村耕種條件、灌溉條件優越,高標准農田建設起步早,是四川省標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標准農田示范樣板之一,當下重點在於做好農田管護、提檔升級。

王元威是永豐村首屈一指的種植大戶,他承包了永豐村及周邊的3000余畝地,關於良田的重要性他有發言權。

“過去路不通、田又小,機器進不去,種地全靠人力,太累了。”王元威說,隨著2013年村裡建起高標准農田,水泥公路通到田間地頭,自己的種植規模也逐年擴大,“更重要的是小田改大田、瘦地變肥田,全程機械化生產一步步實現了。同時,馬均教授團隊的新品種、新技術基地也建立起來,並進一步擴大和完善。現在‘稻、藥、麥’實現三季輪作,耕地得到了充分利用。”

去年,永豐村黨委書記李雪平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村級“田長”。在巡田過程中,李雪平發現,村裡亂用、亂佔耕地的行為幾乎看不到了。

據悉,今年,以3340畝高標准農田提質改造項目為抓手,永豐村開啟了高標准農田核心區內影響規模化生產的房屋的搬遷騰退工作。騰退后的土地,將全部復墾,用於糧食生產。這意味著永豐集中連片的1500畝高標准農田將進一步擴展面積。

眉山市永豐村村民正准備用農用機械插秧。人民網王洪江 攝

眉山市永豐村村民正准備用農用機械插秧。人民網記者 王洪江攝

現在,永豐村在四川省率先實現了水稻“耕、種、播、收”全程機械化生產,形成了優質、高產、高效的良種良法技術集成。馬均和他的團隊將帶領更多農戶在良田裡示范優質新品種,與當地人一起,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通江、中江以及永豐村的堅守和努力,是四川省嚴守耕地紅線的縮影。接下來,四川將繼續嚴格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全面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為保障糧食安全貢獻更多四川力量。

(責編:李強強、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