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國博文保院燙樣修復——
重現圓明園同樂園盛景

![]() |
正在修復中的清代圓明園同樂園中心戲樓燙樣。 |
灰藍的屋頂、精巧的梁架、華麗的彩繪……日前,記者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文保院,探訪館藏清代圓明園同樂園建筑群“樣式雷”燙樣修復工作。該燙樣展現了同樂園的歷史風貌。
“樣式雷”是對清代200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筑設計的雷氏家族的譽稱。現存“樣式雷”圖檔包括樣圖、現場活計圖和燙樣。燙樣是用紙、秸稈、木頭等材料組合制成的建筑設計模型,主要是為呈給皇帝審閱而制作。“樣式雷”燙樣文物留存數量少,國博館藏的這件圓明園同樂園建筑群燙樣不僅規格大、等級高、做工精良,更是少有的建筑群燙樣。
國博文保院器物修復研究所修復師王熙林介紹,同樂園是圓明園建筑群中面積最大、級別最高的建筑群之一,自清雍正時期開始使用,至1860年被焚毀,期間承擔了大量禮儀、外交、宗室等相關活動。這件燙樣詳細記錄了同樂園建筑外部樣式、尺寸、結構及內部裝修形式等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乍一看,這件燙樣像售樓處的沙盤模型,但精致得多。它尺寸精確、嚴格按照比例制作,還在各處建筑上貼有說明尺寸和用途的紙簽,讓研究者對建筑細節一目了然,還可以與圖檔等文獻資料相互印証。更令人驚嘆的是,燙樣中的建筑模型可以分層拆開,屋頂、廊柱、門窗甚至內部的桌椅、床榻等都可以活動,讓人們能清晰地觀察到建筑內部的設計。
歷經百年流轉,此燙樣出現內部結構脫落斷裂、污損、霉菌等問題。為了科學有效地進行修復、研究,工作人員需要查閱大量歷史檔案資料,了解其制作工藝、材質、內部結構等知識,並運用可見光攝影、多光譜攝影、X射線探傷等多種科技手段,調查記錄文物的保存狀態、病害信息,揭示底稿墨線、歷史修改信息、不同顏料的使用和分布等信息。
國博文保院藏品檢測與分析研究所修復師楊琴在檢測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細節。在對燙樣屋頂進行X射線探傷成像時,楊琴發現其內部支撐結構上多處繪有彩繪,推測可能是工匠因著急趕工,回收利用舊燙樣材料制作了這件燙樣。
清理、校形、粘合、補配……這件珍貴的燙樣在修復師的妙手下逐漸煥發出原有的光彩。在王熙林看來,修復燙樣就像是與古人共同完成創作。修復過程中,有時能看到燙樣上清代工匠留下的指紋、設計修改的痕跡等,這些細微的遺跡讓他感覺仿佛穿越時光,“回到當初與制作者交流”。
據介紹,此次修復不僅有助於文物的長期保存,還可滿足展覽、工藝復原與建筑群布局結構研究等需求,為復原圓明園同樂園建筑群提供寶貴資料。此外,國博文保院還計劃以此次保護修復工作為契機,嘗試對已失傳百余年的“樣式雷”燙樣工藝進行全面復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