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眾多主流媒體關注神奇“空中菜園”

劉海天
2023年05月15日14:52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在天府之國,有一座“神奇”的小樓。它是一個空中菜園,它是一個立體農場,它是一個把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在一起的建筑新模式。這座小樓位於成都市雙流區彭鎮新安社區,人們遠遠地就能看見它非同尋常的樣子。

“生態生產生活,生生不息﹔碳和人和世和,科道之和。”挂在大門兩側的一副木刻對聯,揭示了小樓的科研主題——“三生永和樓宇循環農業系統”模式,而這四個字也恰好構成了這副對聯的橫批。

多家主流媒體參觀“空中菜園”項目。人民網 劉海天攝

5月11日,這座小樓,吸引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四川日報等多家中央及省市媒體的眼光。各大媒體駐川機構的主要領導及多名記者,紛紛來到這裡一探究竟,親身體驗這座建筑的神奇之處。

人們首先來到地下室,感受樓裡的“地下水世界”。幾個巨大的養魚池,是這裡主要的設施。池裡養著各種各樣的魚,甚至還有虹鱒魚。“虹鱒魚對水質要求極高,不干淨的水養不好。”“三生永和樓宇循環農業系統”項目的研發人宋志遠介紹,樓裡住戶產生的有機廢水,經過處理變成液態肥,用於澆灌各個樓層種植的瓜果蔬菜﹔經過植物的根系及土層過濾,又成為干淨的養魚用水﹔養魚的水含有豐富的磷元素等養分,會重新進入樓宇水網循環系統又去澆菜。如此往復,流轉不息。

“神奇小樓”裡的地下養魚池。人民網 劉海天攝

參觀者驚奇地發現,地下室裡不隻有魚,還養著雞鴨豬兔四種家禽。兔子在邊角的籠子裡,興奮地啃食著人們投喂的綠葉﹔雞鴨也安然地守護著各自的領地。令人稱道的是,雖然這裡也養著幾隻豬,卻聞不到一般豬圈裡難聞的味道。“這裡一按開關,真空負壓系統就把糞便抽走,進入遠處的沼氣池進行處理。”宋志遠一邊展示一邊解釋,參觀者紛紛贊賞這種模式的效果。

五種動物,養於一處,打破了傳統養殖的單一模式﹔五種肉類,供應日常,解決了四川餐桌的主要肉食需求。這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樓宇雖小,五肉豐富”。

二樓往上,環繞著建筑外牆的,是一圈圈種植的水果和蔬菜。這裡的菜不但品質好,品種還多。由於採用了特制的外立面結構,很多巨大的花盆得以安置在室外步道的兩側。這在無形之中,制造出了大面積的“耕地”,種植蔬果供給城市家庭生活。“這座小樓建筑面積隻有300多平方米,卻制造出了3500平方米的菜地。”宋志遠解釋,如果推廣使用這個新的建筑模式,可以在全國“制造”幾億畝的“土地”用於種植。

樓頂菜地。人民網 劉海天攝

時近中午,正好趕上樓裡的住戶做飯,灶上的火勢很是強勁。宋志遠介紹,這裡做飯用的是沼氣。隻需要在傳統建筑管網系統中加一根中水管,就能把有機生活廢水和無機生活廢水分離。通過真空管網抽走大小便進行發酵,就能獲得優質的沼氣來洗澡做飯。“管道埋在地下,地面沒有異味,既做到低碳環保,又做到能量循環。”宋志遠說。

在小樓旁邊的農場裡,是另一番詩意清新的景象。地下水嘩啦啦澆灌著稻田,白蝴蝶輕飄飄舞動翩躚,放眼處是綠油油生長的蔬菜,低頭看一片片都是果園。枇杷已經成熟了,金燦燦挂在樹巔﹔杏子還有點生硬,要品嘗還得幾天﹔油桃已鮮艷發亮,看一眼就心裡發甜﹔李子卻為時尚早,現在還不能解饞……

最奇妙的是,這裡的桃樹會排隊,會造型,會把客人迎。在“三生永和樓宇循環農業系統”這個模式裡,桃樹由於其柔韌的特性,被彎曲造型成為各種家具的模樣,有的是椅子,有的是沙發,有的是茶幾,有的是雙人床,甚至還有亭子和長廊。在藍天白雲下,在青山綠水間,眾多各式各樣的家具整齊地種在地裡,剛好形成一個規模宏大又詩情畫意的露天會場。會場的對面搭建了一個舞台,非常適合組織團建、年會、聯歡等室外集體活動。

種在地裡的家具。人民網 劉海天攝

這些家具,植根於沃土,是綠色生態的﹔上邊還能結桃子,是可以生產銷售的﹔在這裡喝茶休閑、踏青游戲,又是一種美好的生活。生產、生態、生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個叫做“三生永和樓宇循環農業系統”的新概念。

“這個事兒很值得推廣,是一個利國利民利生態的好系統。它沒有一個環節是復雜的,但它合起來是一個大的發明體系。”參觀后,人民日報社四川分社社長林治波表示,“三生永和樓宇循環農業系統”模式對於我國社會發展有多個重要意義:第一,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增加糧食產量,保証糧食安全。這樣種菜多了以后,現有的菜地都可以種糧了。第二,解決食品品質不好的問題。農藥殘留、化肥過多,這個都系統地解決了。品質提升了,蔬菜安全。第三,有碳中和效應,美化環境,淨化空氣。第四,是讓城市居民能夠接觸自然、接觸農業。第五,糞便從污染源化為能源和肥料,這是一個大的進步。第六,能夠推動房地產的轉型,形成新型的生態房地產,成為新的賣點。第七,這個系統要推開,還能增加就業,增加培訓、育苗、用肥、沼氣等很多崗位。第八,在疫情突發的情況下,還能夠增加家庭的自給率,減少對外接觸,能夠有效防止疫病傳染。

宋志遠(右一)介紹“三生永和樓宇循環農業系統”模式。人民網 劉海天攝

新華社四川分社社長王丁覺得,這個項目很有意思,從理念構想到實驗都挺成功的。他強調,這個系統是一個全生態的循環系統,現在要進行的是標准化工作,以這個樣板為依托進行一些標准化的實驗、標准化的一些數據的系統工作。他建議,要把這個模式好好總結,精確計算出各種效益的數據,提高運營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多家媒體參觀農場。人民網 劉海天攝

經濟日報駐四川記者站站長鐘華林認為,該項目肯定是值得推廣的,還需繼續推廣。

一起參加活動的光明日報駐四川記者站站長李曉東、中國新聞社四川分社社長鄒輝以及光明日報駐四川記者站原站長余長安、人民日報社四川分社原副社長劉裕國也紛紛發表了對科道公司“三生永和樓宇循環農業系統”的看法和建議。

宋志遠介紹,“三生永和樓宇循環農業系統”包括有機農業、綠色生態建筑、環境治理和綠色產業化價值4個子系統,在成都市雙流區建有1122畝的科研示范區,目前已獲得國內外50多個國家20余項專利。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