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救災“警花”,如今的公益書記

跨越汶川地震15年的記憶,當年的那些畫面,人們從未忘卻。大災面前無懼前行、舍己救人的人民子弟兵、超負荷救治的醫護人員、無私奉獻的捐助者……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價值,及滿滿的社會責任感和正能量。王淑均,就是這些正能量之一。
她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對人民的愛
王淑均是汶川地震救援的見証者,也是參與者。那時,她剛入職雙流縣公安局華陽分局,是一名戰斗在一線的社區民警,和全國人民一樣焦急地關注著汶川地震災區群眾的生活情況。當看到一條震區北川縣群眾缺少蔬菜等生活物資的求救信息時,她毫不猶豫地沖回家,拿出存錢罐裡積攢的全部壓歲錢﹔同時,聯系父親共同籌集更多資金,救助災區群眾。
同為基層民警的丈夫非常贊同王淑均的想法,在工作之余協助她聯系物資贈送等事宜,購買一批批生活物資送往北川、都江堰等受災地區。這一堅持,就是22天,直到當地群眾基本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
王淑均的愛心捐贈事跡得到了雙流縣委、縣政府的表揚,被雙流縣電視台等媒體多次報道,帶動了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到汶川地震災區的救援及建設工作中。這件事,讓王淑均感受到了個人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對於她日后主動參與社會工作、服務社區居民形成了深遠的影響。
媒體報道王淑均愛心捐贈事跡。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區分局供圖
用愛守護,給孩子帶去更多希望
2016年,王淑均偶然從一名援藏老師口中了解到巴塘有許多貧困孩子,她心底燃起了扶貧助學的想法。
機緣巧合,王淑均了解到一個名叫扎西志瑪的初中學生,沒有了媽媽,爸爸是一個殘疾人,家裡還有幾個孩子,生活極度貧困,無力負擔學費。她決定幫助這個孩子。而這一幫,就是6年。除了每年給孩子交學費,王淑均還時常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對孩子進行關懷,有空就坐車到巴塘去給孩子送物資,給予孩子缺失的母愛。
扎西志瑪也非常上進,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以中考總分645分、藏文加語文549分的優異成績,考上了當地的康南高級中學。她興奮地給王淑均打電話:“王媽媽,我考上康南高中了,謝謝您。”王淑均高興地說:“希望你繼續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今后無論有什麼困難,隻要你給均媽說,均媽一定盡力幫你。”
之后的每一年,王淑均一直資助不同的孩子,一直堅持著愛心扶貧事業。她說,這項事業她會一直堅持下去。她認為,愛心助學既能幫助學子們完成學業,又能在整個社會內形成一股示范效應,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其中,成為愛心助學的一份子。
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淑均。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區分局供圖
王淑均和興隆湖社區的工作人員,一直致力於社會公益事業的探索和實踐。社區成立了“愛心企業聯盟”,匯集了各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旨在攜手打造一個以積極助人為本、以推動善行為責、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己任的愛心公益平台。聯盟得到了各方大力支持,累計收到以衣物、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為主的近5萬元的捐贈物資。
王淑均表示,社會公益事業離不開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和幫助。培植社區公益文化,凝聚社區公益力量,積極搭建社會公益平台,為社會公益事業作貢獻,不忘初心,踐行社會責任,讓愛凝聚,揮洒陽光。
從“警花”到基層干部,換崗位不改初心
10年前,她是一位工作出色的民警﹔10年后,她是一名產業社區的黨委書記。王淑均用心用情將人民群眾的安全和利益忠誠守護。
去年7月,王淑均因病住院,一度被醫院下發病危通知書。但在疫情發生后,正在休養的她不顧家人的反對重返工作崗位,不僅帶領團隊先后開展5輪防疫排查工作,還堅持每天為居家隔離人員買菜送物。
自2021年任興隆湖基層河長以來,王淑均始終以“河更清、水更澈、草更綠”為工作目標,以自己的方式保衛著公園城市興隆湖,也將自己的理念傳播給每一位旅客、群眾。
每天一有空閑,王淑均的身影就出現在興隆湖邊。她帶著紅袖標、手拿垃圾袋,隨時彎腰撿起地上的垃圾。看見不文明的行為,她總是先及時制止,再耐心勸阻。
王淑均不僅在日常工作中巡河、護河,也會在各類活動和會議上向黨員、群眾、居民宣講愛護河道、保護生態環境。她也積極發動轄區內的企業、物業、機關單位加入到河道保護當中,創立了多支護河隊伍。
“一路走來,不管在什麼崗位,我很知足也很珍惜。我有更多的責任要去完成,我還要更加努力。”王淑均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