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從何而來?地質專家這樣說

在青藏高原東南緣群山環繞中,面積約26萬平方公裡的四川盆地,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中國的西南部,它是廣為人知的中國四大盆地之一。關於它的成因眾說紛紜,有如“隕石坑”“火山口”等說法,但在地質科學家看來,四川盆地的形成則是滄海桑田的海陸變遷。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四川省地質局的地質專家講述了四川盆地從何而來。
數億年前,四川還是一片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其海床為地球早期形成的一套巨厚的以海相碳酸鹽岩為主的地層。到距今2.5億年左右的三疊紀,這片區域還屬於特提斯海的外圍。與開闊海水交流受阻,逐漸沉積了一套最厚可達500米、富含鹽類的岩石,成為四川鹽鹵資源的源頭。局部地方還曾發生過火山噴發,留下了神奇的“綠豆岩”。
在距今2億年左右的侏羅紀構造板塊俯沖碰撞下,特提斯海逐步消亡。川西地區抬升成陸,地殼物質向東擠壓,形成了古龍門山。山體壓彎岩石圈,從而在其東側形成了前陸盆地,成為四川盆地的最早雛形,范圍遠大於現在地理地貌上的四川盆地。同時來自山脈的岩石碎屑等物質,在盆地中逐漸填充沉積,早期覆蓋的海水變得越來越淺,逐步成為海陸交互的沼澤。
氣候溫暖濕潤,蕨類、蘇鐵和裸子植物大量生長,為后期煤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礎。隨著構造凹陷繼續發力,湖相盆地面積越來越大,充填也越來越快,現今意義上的“四川盆地”輪廓逐步形成,其內河流、湖沼縱橫,一度成為恐龍的樂園。
到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全球火山噴發導致盆地氣候逐漸變得干熱,植物不斷衰退,恐龍滅絕。大量岩石碎屑等物質在盆地堆積,形成了厚達數千米的紅色和紫紅色砂、泥、頁岩,四川盆地成為著名的紅色盆地。
在距今4000萬-3000萬年左右,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地殼物質分別向東向南流展,復雜的構造應力在四川盆地周緣造就了龍門山、大巴山、七曜山和大相嶺等多條山脈。四川盆地基本定型,並完成了由湖相盆地到陸相盆地的轉變。
此后在青藏高原構造應力的持續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呈北東-南西向線狀延伸的褶皺山,如龍泉山、華蓥山。龍門山前,構造凹陷依然強烈,滔滔岷江和沱江帶來的巨量砂卵石逐漸堆積在凹陷中,厚度達500多米,如同緩沖墊一樣,極大減輕了龍門山地震的破壞力,成就了舒適宜人的成都平原區。與川東平行林谷區、盆周低山丘陵區、川中丘陵區共同組成了四川盆地的整體地貌。
數億年的地質演化造就了如今美麗而富饒的四川盆地,這裡擁有豐富的天然氣、鹽鹵、煤、芒硝等礦產。這裡土地肥沃,既宜工也宜農,是物阜民豐的天府糧倉,更是享譽國內外的文旅勝地。(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田之路 實習生 韋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