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博300余件精品上海開展
燈影中國:走進皮影中的時令節氣

目前正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行的“燈影中國:廣宇長宙中的生活與想象”特展,由上海大學博物館(海派文化博物館)與成都博物館(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聯合策劃舉辦,成博收藏的近20個省市的300余件皮影,組成了關於清明、中秋、元宵、冬至等歲時節令、傳統節日的場景。這些精美的皮影藝術品似乎定格了歲月,將古時傳統節氣節日的民俗活動,傳遞到后人的眼中。那些皮影制成的花鳥魚虫、山石樹木、少女與橋亭,構建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暮春圖像。皮影展品甚至暗藏機關,展示了氣候變化。
“在此次展覽中,我們展示了5個有代表性的時令節慶場景。皮影不僅記錄和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也與當下人們的思想息息相關。”上海大學博物館館員牛夢沉在本次展覽中主要負責宣傳工作,他向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講述了皮影展品的故事。
皮影也能展示節日節氣
“黑科技”表現歲時更迭
色彩斑斕的花卉,飛翔在上空的小鳥,造型獨特的山石樹木,身穿華服的少女走向橋梁上的亭台……細看此次展覽,數十件皮影藝術品組合共同構建出了春和景明的動人景象。而這些展品,來自青海、四川、甘肅、陝西、遼寧、重慶等不同的地域。
牛夢沉說,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主題呈現,是因為想用具有貼近性的節日和節氣的主題,與觀眾的生活相聯系。
作為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各地熱鬧的集會之中,皮影往往會佔據一方舞台。借用光影的變化和色彩形象,在皮影藝人操縱下,由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搭配幕布和曲調,在戲台上唱盡人生百態。因此,皮影藝術在民俗及地方歷史文化等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通過上海大學博物館的展陳,觀眾得以看到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關聯。
“我們在尋找展品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展品,它完美體現了當時皮影藝人對於節氣演變、時光流逝、氣候變化的一種思考。”牛夢沉說。細看展櫃中左下角的一件皮影展品,紅色的石頭上生長出黃綠色的樹枝和紅色的花朵。“其實樹枝是雙層的,樹枝和石頭的連接處有一個軸承。當它在皮影劇目表演中,要體現時間流逝、季節變化的時候,那石頭上帶著花的樹枝就會往下倒,意思就是花落了,隻剩了一層光禿禿的樹枝。”
劉關張服飾暗藏機關
成都皮影有“換裝”特色
牛夢沉介紹,展覽的第一章節“廣宇萬象”展示了中國18個省市具有代表性的皮影,呈現皮影藝術在地域上的地方感和差異性。此外,5場觀眾耳熟能詳的戲劇場景,探討了各地文化之間的關聯性。採訪中,她特別說到了成都皮影被譽為南影“魁首”,意指中國南方皮影以成都皮影的藝術造詣為首。
“在我看來,成都皮影的一個特色就是單件的器型偏大。如果跟西北的皮影對比,明顯能感受到成都皮影的單件體積是對方的1.5倍以上。成都皮影的雕刻非常精致,人物的衣服上通常都會有花草、祥雲之類的紋樣。”牛夢沉說。
此外,成都皮影的人物服飾配件特別多,就像如今流行的“換裝游戲”一般。“我記得在《三國演義》的劇目場景展示中,劉關張三人的頭飾和服飾都有機關可以拆卸。人物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中,要去做不同事情的時候,其衣裝帽服就可以產生變化,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換裝娃娃一樣,你可以給它套上適合的造型,這也非常有特色。”牛夢沉說。
300余件皮影入滬展出
折射匠人豐富的想象力
為搶救傳統民間藝術,成都博物館在20年前啟動了皮影征集,是目前藏品數量最多、年代最久、種類最全的皮影收藏博物館。而此次展覽展出的300余件皮影,正是從成都博物館30多萬件藏品中遴選而來。這批皮影展品來自全國,讓觀眾得以欣賞到陝西、河北、湖北、四川、甘肅等不同地域特色和藝術流派、風格迥異又精彩紛呈的皮影藝術。
在元宵主題展品中,幾十件雕刻著花燈的皮影,讓人似乎能看到古時元宵賞燈的熱鬧場景﹔有關春節的展櫃中,十二生肖的皮影陳列其中,生動又有趣﹔還有皮影呈現的古人拜月的場景,將人拉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思之中……
“皮影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種藝術形式可能伴隨著我們祖輩的成長,但如今能看到的皮影表演已經不多。”牛夢沉表示,用皮影文物展示時令節慶,是想拉近皮影和當代年輕人之間的距離,讓他們了解到中國非遺特別是皮影這項藝術,和我們現在的生活還有密切的聯系。
皮影藝術歷經千百年的發展,覆蓋地域之廣、時間之長、流派之眾、劇目之繁多令人贊嘆。在歲月的流轉之中,在娛樂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到底該如何將這一擁有悠久歷史底蘊的文藝作品傳遞給更為年輕的觀眾呢?牛夢沉透露,其實在籌備展覽之時,策展團隊也在不斷叩問,皮影獨特的魅力到底是什麼?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皮影藝術可以傳承至今,說明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牛夢沉說,“我們想表達的是,皮影藝術還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力”。
“三尺生綃做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在中國燦若星辰、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皮影藝術無疑是其中的一顆明星,其傳承數千年而不朽,至今仍能喚起人們的鄉愁和兒時記憶,更折射出多彩而豐富的民俗文化。
採訪中,牛夢沉說起了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件叫“百衲衣”的皮影藏品。這件展品顏色並不鮮艷,造型並不是特別精致,上面卻有層層的縫補痕跡。泛黃的獸皮下,皮影中針線縫補、顏料填補的痕跡清晰可見。“這件皮影應該是在很長的歲月中,被代代珍惜、代代相傳。可見皮影藝人對工作道具、勞動成果非常珍惜,更傳達出他們對皮影藝術堅守的態度。”(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實習生 王邵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