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學術院長周學東——

46年堅守“護牙”一線(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劉裕國
2023年04月12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周學東在參加學術會議。
  受訪者供圖

  人物小傳

  周學東:1957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87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現為四川大學二級教授、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學術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主要從事齲病、口腔感染性疾病與全身疾病的研究,鑽研牙體牙髓病防治新技術,提出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管理﹔獲國家級、部省級科技成果獎7項。

 

  沿著蔥蘢的綠道,走進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在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14樓,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女士,正手握試管,給課題組研究生講解全生命周期護牙研究前沿﹔她的身后,是排列整齊的實驗操作平台,擺滿了各種現代科學儀器……

  她是周學東,口腔醫學專家,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學術院長、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歲時走進華西壩,我就深深地愛上了她”

  “19歲時走進華西壩,我就深深地愛上了她。”周學東的肺腑之言,令人印象深刻。

  老成都的南郊,有這樣一片土地,“淺草方場廣陌通”,1910年,這裡誕生了華西協合大學,這片土地開始被人們稱為“華西壩”。周學東一來到這兒,就深深地扎根在這裡﹔到如今,已有46輪春秋。

  1977年初春,周學東成為四川醫學院口腔醫學系(現為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的一名學生。她十分珍惜在華西壩學習的一分一秒。當時學校宿舍每晚10點鐘熄燈,早上6點半亮燈。為了爭取更多的讀書時間,她幾乎每天早上5點就到校園路燈下晨讀,“路燈下的讀書女生”成為她學生時期的代號,她的學習成績始終在全年級名列前茅。

  1980年,周學東畢業后被分配到攀枝花鋼鐵公司職工醫院口腔科。1981年3月,周學東突然接到電報,讓她到火車站接口腔醫學專家岳鬆齡老師。周學東沒有想到,岳老師從成都坐了一夜火車,專程來見她,是為了動員她報考研究生,選擇齲病學專業,成為他的學生﹔岳鬆齡還把新版《醫學微生物學》教材送給她。周學東心中掀起波瀾:一位學術前輩為了學生如此盡心,這是何等的信任!

  “繼續深造!”1982年,周學東考上了研究生,回到華西壩,主攻變異鏈球菌與齲病研究﹔1985年,獲得碩士學位后,她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主攻牙菌斑生物膜與齲病方向,1987年12月通過論文答辯,成為改革開放后華西口腔醫院和中國齲病學的第一位博士。

  博士畢業后,周學東出國留學,但立志報國的她在學業完成后,謝絕了當地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國……憑窗遠眺,輕風擁綠蔭,周學東心裡隻想著,“快些,再快些!”她知道,最美的風景,還是在家鄉。

  “牢記恩師的教導,立志做一名人民的好醫生”

  回到學校,周學東埋頭從事齲病和口腔感染性疾病與全身健康的基礎研究,潛心開展臨床診療和教學工作。她1992年擔任華西口腔醫院副院長,1994年擔任院長。她多次婉拒更好的工作崗位,目的隻有一個:“牢記恩師的教導,立志做一名人民的好醫生。”

  30多年來,周學東一直沒有離開過講台和實驗室。從教授到在讀學生,談到周學東,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周老師的課堂上,總是包含科學家精神、醫學人文等﹔她注重培養學生攀登科學高峰的理念和意識。“周老師很重視培養我們的科學思維,教導我們要把口腔和全身關系都納入科研視野。”研究生杜信眉說道。

  周學東還帶領團隊夜以繼日攻關,創建以恢復口腔微生態為主的口腔疾病群體防治技術,提出全生命周期齲病管理,前移齲病防治,倡導以預防為主,盡可能延長牙齒使用壽命。

  團隊成員鄭欣講了一個故事:“學習口腔生物膜研究技術時,我在實驗室忙了幾個月,觀察各種瓶瓶罐罐,得出一組數據,趕緊去跟周老師報喜。結果周老師看了我的數據,淡淡一笑說,二維圖像上的信息經常會與實際情況有差別,你不妨再嘗試一下三維成像的方法,讓數據更可靠。於是我又摸索三維成像方法,才得出了准確數據。”

  通過做根管治療,把患牙保存下來,這個問題一度困擾著中國口腔醫學界,也困擾著周學東……

  周學東發現,牙齒的根管形態有不同類型。周學東提出,“要研究中國人根管系統的特征,制定出我們自己的標准。”她帶領團隊爭分奪秒,開展針對中國人的根管系統解剖特征研究,發現了中國人特有的根管系統解剖結構,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出中國人的根管治療臨床評價體系。緊接著,周學東又率先開創顯微根管治療和顯微根管外科手術等臨床新技術。這項成果於2016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她主持的齲病研究成果,入選中國醫學科學院2021年度重要醫學進展。

  “隻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真正對得起這身白大褂”

  2007年,科技部批准建設華西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走進實驗室的學習室,有兩本期刊引起了記者的關注——《國際口腔科學》和《骨研究》,圖文精美,內容豐富。這是周學東帶領團隊為中國與世界口腔醫學界搭建的橋梁,翻閱目錄,投稿人都是國內外的學界專家。

  周學東想,國家重點實驗室應當成為國際口腔醫學研究和交流的平台,要發出中國聲音,必須要辦一本國際性期刊作為載體。獲悉這個想法,同事們都很激動,“這可是我們華西口腔產生國際影響的一個重要渠道。”大家都躍躍欲試。

  周學東把起步當沖刺,帶領大家奮力籌備,2009年,刊號終於辦了下來。又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團隊在嚴格審核挑選口腔醫學專業論文的基礎上,精心組織基礎醫學、干細胞等領域的稿件,辦成綜合性期刊,進入國際科學引文索引(SCI)。

  后來,為了加強口腔醫學與骨醫學的交叉研究,華西口腔又獲批主辦《骨研究》,並也進入了國際科學引文索引。

  如今,周學東仍帶領團隊奮戰在口腔疾病科研的第一線:在實驗室裡,周學東手把手指導課題組研究生開展實驗。風華正茂的學生們時而聚精會神,時而輕鬆一笑。在他們眼裡,周學東既是嚴謹的導師,又是和藹可親的長輩,難怪有學生叫她“周媽媽”。“這裡有風扇、有空調,比起烈日下勞作的人們,我們真的太幸運了。隻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真正對得起這身白大褂。”說著,周學東又爽朗地笑起來……

 

  ■快評

  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周學東在長達40多年的科研歷程中,始終如一堅持追蹤國際口腔醫學前沿,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千方百計尋找機遇,搶佔國際口腔醫學制高點。

  她以敏銳的眼光,發現口腔微生物學是國際前沿學科,並長期從事研究。她還帶領團隊對中國人根管系統解剖特征開展研究,制定中國人的根管治療臨床評價體系……

  敢於搶佔科研制高點,努力打造新優勢,已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共同的追求﹔而周學東敢為人先的精神,正是他們銳意進取的一個縮影。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12日 06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