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輝:“95后”新農人的興農夢
看見農業產業興旺,宋輝充滿喜悅。
用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
覆膜育秧。
旋耕機隊駛入田間。
檢修旋耕機。
學習現代農業技術。
享受美好田園生活。
航拍廣安戴星家庭農場種植基地。
3月8日清晨,在廣安區花橋鎮三黎村,宋輝駕駛著旋耕機在田間穿梭,機器轟鳴聲回蕩在田野,猶如這位“95后”新農人奏響的春耕序曲。
“回鄉種地不是為了子承父業,而是走進更廣闊的天地。”今年27歲的宋輝這樣解釋回鄉變身新農人的原因。2016年6月,他從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畢業后,毅然回鄉選擇了農業,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種”夢想。
宋輝是廣安區悅來鎮人,從小就生活在農村,父母靠種地掙錢來供他讀書,他對種地有一種別樣的情結。大學畢業后,宋輝便在廣安區承包了880畝土地進行糧油輪作,並創建了廣安戴星家庭農場。
同樣是種地,與父輩們不一樣的是,宋輝更懂得用科技來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7年多時間,他不斷學習和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讓事業駛入發展快車道。目前,該家庭農場已成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種植規模擴大至3400畝,畝產稻谷達1300斤,實現了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作業。
事業蒸蒸日上的宋輝想的不是一家獨大,而是如何帶領當地村民共同增收致富。針對當前農村勞動力缺乏的情況,他主動向村民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服務面積2萬余畝。同時,開展免費技術培訓,幫助村民提升種植技術,畝均增收240元。
人才興,農業興﹔人才強,農業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人才的貢獻。宋輝坦言,當前農村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優厚的扶持政策,創業發展空間廣闊。他希望更多大學生、年輕人投身農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新鮮血液,變為鄉村振興主力軍。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位“95”后有這樣的自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隻要付諸努力,定當皆有所成。(廣安日報記者 曾誠 張啟富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