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優化 創新驅動 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
2月21日,市十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小組會議上,市人大代表圍繞做優做強特色功能,努力發展適空產業主題發言。
“在更高起點上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成都篇章。”2月20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施小琳在市政協十六屆一次會議開幕會上的講話,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出席市兩會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中產生熱烈反響。如何精准發力,加快實現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奮斗目標?兩天來,代表委員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就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施高效能治理展開熱烈討論,發表真知灼見。即日起,成都日報錦觀新聞推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成都篇章——代表委員談開局、話奮進”特別報道,持續展現代表委員們對“中國式現代化成都篇章”的意見、建議和思考,敬請關注。
以城市高水平服務能力助力高質量發展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成都篇章,必須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大家紛紛表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更加注重功能優化、創新驅動、要素運籌、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努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在市政協委員、市市場監管局局長傅學坤介紹的2023年“工作計劃”中,有這樣的內容:高質量籌辦中國質量(成都)大會,建強質量基礎設施,深化國家知識產權強市示范城市建設,提升知識產權的創造質量、運用效益、保護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更好服務產業建圈強鏈。
以市場監管領域的安全,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一道“質量保障”,將是市市場監管局的工作著力點。具體怎麼做?“我們將以服務為支撐,以監管為手段,充分發揮市場監管在服務全市高質量發展中的職能作用。”傅學坤介紹,市場監管部門將聚焦提振市場信心,持續優化市場主體從開辦到注銷的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推進涉企服務應優盡優,助力全市市場主體發展壯大。
作為超大城市的成都,如何進一步確保城市用電需求?“預計到2025年,成都電力需求將達2600萬千瓦,年均用電需求增速約9%,構建與之相匹配的超大城市能源電力保供體系迫在眉睫。”市政協委員、國網成都供電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王宏波提出了統籌推進成都“立體雙環網”電網規劃建設落地確保超大城市能源安全的建議。
王宏波介紹,在“十四五”期間,成都電網結合1000千伏川渝特高壓建設背景,規劃在成都都市圈區域投資300億元,新建5座500千伏變電站,再造一個成都電網,供電能力從1300多萬千瓦提升至2600萬千瓦,形成“立體雙環網”格局。屆時,成都地區15座500千伏變電站將形成“內7外8”的供電網架結構,從而實現供電能力更強、可靠性更高、負荷分配更均衡。
市政協委員、成都新飛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鵬飛希望能為成都的諸多世界級文創IP,穿戴上數字版權保護的“鎧甲”。他提出建議,成都應以科技驅動知識產權產業標准化、系統化、產業化。針對數字文創行業知識產權的特點,制定多維度知識產權標准,如分類定價、溯源確權、侵權行為及責任認定等專項標准。建立扶持更多元化的知識產權交易平台,使知識產權產業更為數字化、便捷化、資產化。
以科技創新助力城市能級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以科技創新作為城市能級“倍增器”,賦能成都高質量發展,代表委員們紛紛“支招”。
市人大代表,四川華都核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喻杰表示,“實踐証明,科技創新是現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成都的社會經濟環境友好,非常重視和支持科技創新,使得科技出成果、出效益,又極大地豐富和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喻杰認為,各類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牢牢掌握科技創新的主動權,才能扎根行業,引領市場,贏得高質量發展。
喻杰介紹,企業將在完成好“華龍一號”漳州核電、海南昌江核電等項目批量化建設的同時,把每年營收的7%以上投入科技研發,努力實現技術引領、超前發展,深耕核電清潔能源裝備技術領域,為我國核電全面國產化和先進核能裝備出口不懈努力。
市人大代表、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劉毅表示,作為四川引進落地成都的校地合作科研機構,研究院深度見証了成都近年來的變化。劉毅說,這些年,眾多科研院所落地興隆湖畔,明顯感覺到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動力增強,勢頭強勁。“我們將會本著一開始落地成都時的初心,將更多的創新資源匯聚到成都,將更多的清華科技成果落地成都,借助成都的優勢,結合四川的實際,面向全國全世界把能源互聯網產業發展好。”劉毅表示。
市人大代表、濟通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伍大成作為一名新當選的人大代表,聚焦企業協同創新,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份建議:通過機制的創新,激發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創新動能,提供應用場景,讓企業亮“絕活”。
伍大成表示,通過政府引導,提供應用場景落地的機會,同時依靠市場化手段和資本,促進鏈主企業與核心技術企業商務合作,讓真正有市場價值的突破性技術得到加速孵化和應用,讓中小企業與頭部企業、鏈主企業真正把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協同創新,與智慧蓉城建設雙向賦能。
建議之外,他希望成都繼續加大力度扶持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初創企業盡管規模小,但往往能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加上成都的人才、產業優勢一定能孵化出眾多‘硬科技’企業。(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蔡宇 楊甦 王靜宇 周滎鴻 李柯雨 吳怡霏 黃雪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