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把論文寫在田野裡

牛心村與博士“村官”的雙向選擇

2023年02月21日09:25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牛心村與博士“村官”的雙向選擇

  2月16日下午,站在射洪市瞿河鎮牛心村農心學堂一期項目前,牛心村黨總支第一支部書記張澤斌右手指著不遠處的田野村庄,左手拿著一份調研報告,興致勃勃描繪著關於牛心村產業振興發展的新藍圖。

  如果時間倒流回三年前,還在中國地質大學讀博士研究礦業的張澤斌不會想到,自己會和家鄉一座小村庄有深刻交集,自己畢業后第一份實踐調研報告出自田間地頭,而不是高精尖實驗室。

  牛心村,這座位於射洪市瞿河鎮西部的小村庄,也因為他的到來,有了變化。

  一位博士的“逆向”選擇

  2021年夏天,張澤斌博士畢業,留在北京進央企,遠赴西藏做科研,去高校任職……當時擺在他面前的選擇很多。思索之后,張澤斌給出的答案是回到家鄉射洪市。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命題下,張澤斌認為,比起一線城市,更艱苦、基礎更薄弱、人才更匱乏的農村擁有更為廣闊的舞台,更適合他們“逆向”選擇。

  下定決心后,張澤斌參加了四川省委組織部組織的急需緊缺專業選調生招錄考試,幸運地被錄用。2021年8月他被選派為駐村工作隊隊員,來到牛心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隨后當選牛心村黨總支第一支部書記。

  作為射洪本地人的張澤斌,在語言交流上與大家並無障礙。但如何和可能隻有初中甚至小學文化的村民們溝通交流成為難點。

  從大城市“跳”到小村庄,打交道的人從教授變成村民,張澤斌重構了自己的語言體系,“擯棄文縐縐繞彎子,要用更接地氣的方式去融入村民中間,更簡單直白。”

  頂著博士的光環,萬眾期待,於張澤斌而言,反倒成為一種壓力。在牛心村,張澤斌感覺自己回歸小學時代,跟著經驗豐富的前輩從頭開始學習。基層工作並非紙上談兵,而是需要走進田間地頭去實地感受。“規劃很容易,如何落地才是最難的。”他說。

  作為射洪市生態酒糧現代農業園區的核心區,牛心村和大多數農村所面臨的問題一樣。正如張澤斌調研報告中所闡述的,當地多年來人口持續外流,導致“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常住人口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結構性問題。

  目前牛心村所需,與張澤斌之前所學專業毫不相關。自己能為這座村庄帶來什麼?成為經常縈繞在張澤斌腦海中的問題。

  牛心村的“正向”選擇

  豐收之際,站在牛心村的觀景平台上遠望,可以看到田野裡一串串高粱穗粒飽滿,微微晃蕩。

  時光回溯至2019年前。那時,牛心村被稱為“無特色產業、無集體收入、無外來人氣”的“三無”村庄。作為瞿河鎮較為偏遠的一個村庄,牛心村一直以來交通條件閉塞,村裡撂荒地多。

  2020年,一個新的發展機遇“砸”向牛心村。得益於射洪糧食結構調整和舍得酒業戰略轉型需求,射洪市政府與舍得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規劃建設了6萬畝酒糧基地,主要生產小麥、高粱、玉米等釀酒專用糧。其中,射洪市農投公司在牛心村流轉土地2800余畝發展酒糧產業,打造生態酒糧基地核心區。

  過去,牛心村種的是柑橘等作物,分布零散、效益不高。張澤斌來到牛心村之時,射洪市酒糧產業發展中心已對這裡統一進行了低效林改造,結合撂荒地整治和耕地流轉,每年可提供優質“原糧”4萬噸以上。

  “每年提供村民就近務工量達5000人次。”張澤斌的調研報告顯示,生態酒糧基地讓村民們在2021年實現了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38萬元,村集體收入13.9萬元。

  數據很小,分散到村裡每戶人家,依然可觀。但對張澤斌而言,還是不夠,這只是牛心村藍圖的開端。

  牛心村與博士的“雙向”選擇

  “一粒種子,一顆農心”,“農”是牛心村的底色。

  從書本到田間地裡,張澤斌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多方商討下,圍繞農耕文化,牛心村以酒糧基地為核心,打造了“農心學堂”勞動實踐基地。

  初春,農心學堂一期內,村民三三兩兩正推著嬰兒車散步,小孩在院裡嬉戲打鬧。歡聲笑語裡,蘊藏著牛心村的富足與安心。

  以“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為切入點,牛心村的鄉村振興藍圖正加快繪就。

  “農心學堂”勞動實踐基地覆蓋農學工坊、現代農業展廳、科技小院以及沿線智慧農業、田園農耕體驗等豐富的科普研學業態,配套農家民宿、農產品電商、企業交流平台等。如今,已吸引了射洪農投、正大食品、五斗米等多家本土企業入駐。

  “春天和夏天,是這裡的旺季。”游客們在實踐中感受萬物生長。

  “收入可觀。”提起這些,張澤斌眼中閃閃發亮,算著每一筆賬:農心學堂一期建設項目輻射產業面積7000余畝,覆蓋農戶1300余戶,預期帶動就業200余人。農耕食堂開業5個多月營收近30萬元,周邊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

  仔細觀察其他農旅融合發展先進村鎮,總是繞不開“文化”二字。牛心村,也正由獨特的酒糧文化、鄉賢文化等構成。張澤斌反復考察后,對農心學堂的建設有了新提議,“比如展陳更多的舊農具、展示釀酒工藝流程圖、宣介牛心村鄉賢、展示村史等,來豐富農旅內涵和人文體驗。”

  “將來,我們期待把農心學堂打造成射洪的現代農業科普和學農勞動實踐基地,乃至遂寧市的。”今年8月,張澤斌在牛心村的任期將迎來尾聲,他期待著離開之前為這個地方留下點什麼。

  村民們的“多向”選擇

  村子裡的娛樂活動不多,農心學堂建成后也成了村民們一大去處。農心學堂前,立著一塊木板,上面詳細羅列著志願者項目與所值分數。

  這是張澤斌想出來的激勵辦法。每個月,農心學堂會定期開展活動,並預告招募志願者。學堂裡,大家可以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去做志願者,再兌換相應分數。

  “每集滿固定的章數,可以兌換相應農產品。”張澤斌掏出一張卡,指著卡上蓋章的地方解釋,這樣讓農心學堂活起來,讓賦閑在家的村民們參與進來,可以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農心學堂對面,如今仍然散落著三兩間房屋。那裡藏著張澤斌的雄心壯志,“接下來,我們准備在這裡修建農心學堂二期,讓整個農心學堂積聚成片遙相呼應。”

  有些村民一年四季常住家裡,並不願意將宅基地出售。針對這些問題,張澤斌和村委會也早已做好規劃,以租代售。張澤斌舉例,以餐飲而言,大家合作,股份各佔50%。再制定標准,做技術指導,匹配相應的資金,變相帶動老百姓增收。

  學堂前面,村民們也可以在這裡擺地攤,出售自己的農產品,就地交易。“我們也正在加快規范市場,保障雙方利益。”張澤斌說。

  張澤斌關於牛心村的藍圖,仍在徐徐繪制。目前,農投公司僅布局了酒糧農產品粗加工(烘干、晾晒、倉儲),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低,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高。

  張澤斌提議,對生產出的酒糧(小麥、玉米、水稻等)引進精深加工生產線,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將小麥變成面粉、面條,玉米變成玉米粉,水稻變成大米。

  另一方面,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引進相對簡單的啤酒釀制工藝,將酒糧變成啤酒,投放市場,以此提升經濟效益,同時化解直接賣原料所帶來的市場風險。“我想,還可以通過這些盡可能地給村民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讓人才回流。”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劉虎 劉彥君

(責編:彭茜、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