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成都人口超2100萬 高效能治理如何更精准精細

2023年02月09日08:15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人口超2100萬 高效能治理如何更精准精細?

  去年6月,成都首個利用院內空間建設的智能機械停車庫在高升橋北街正式建成投用,佔地僅738平方米,將原先隻能停42輛車的泊位,增加至可提供停車位300多個,極大緩解了周邊老舊小區停車難題。

  “成都是一座能聽到市民心聲的溫暖城市。”智能機械停車庫投用當天,家住附近的市民如是說。

  過去一年裡,這樣的“民聲”,並不鮮見:

  2022年8月,成都首條適老化公交專線從火車北站公交站發車,“上車更方便,車上的字更大了,椅子也更軟了”﹔

  去年夏天,成都地鐵的車廂有了細心的分區,有些車廂強冷,有些車廂弱冷,“乘客按需乘坐,清涼裡帶著暖心”﹔

  一通12345熱線,為因故無法發貨而面臨高額違約賠償金的企業解決了“燃眉之急”,“次日早上9點半左右問題就得到了解決,下午4點半貨物順利發出”……

  成都已連續14年榮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冠軍,“以人民為中心”成為幸福城市治理的價值錨點。邁步新征程,作為常住人口突破2100萬的超大城市,如何以更高效能的治理理念去詮釋幸福美好生活?這是2023年成都現代化建設必須回答的“人民之問”。

  民心“連心橋”、城市“總客服” “小熱線”背后的“智理”密碼

  大城之治,千頭萬緒。要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很大程度上考驗著城市的統籌協調能力、遠近結合能力,亦折射整座城市的治理水平。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法治指數研究中心主任田禾看來,“高效能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不僅強調治理的高效率,更重視治理的有效性,是治理速度與質量的有機統一。其要點有三:效率高、質量好、多方性。

  成都高效能治理如何實現精准精細?

  “在共治上下工夫”,是田禾給出的關鍵詞之一:“共治,就要用好網絡問政平台,有序推動公眾有序參與城市治理,提升全民參與城市治理的意識和能力,集萬千智慧共建美好家園。”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12345熱線,是成都以智慧治理賦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走出一條超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子的積極嘗試與探索,更是一塊能檢驗出許多問題的“試金石”。

  “疫情防控期間能否採取尾號不限行措施,讓家長每天都能接送小孩,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疫情期間,成都市12345熱線不斷,市民的呼聲最終成為政府在分析研判后作出特殊時期“尾號不限行”決策的重要參考。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每次的分析研討會上,近期的12345熱線來電頻次、市民最關心的問題排行、每日工單處理進度等都成為議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匯報環節。而這,只是12345熱線解決群眾身邊小事的一個縮影。城市的重中之重,無疑是“人”。唯有以“人”而不是“物”作為尺度與標准,城市才可能宜居、宜業,有詩意。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成都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376萬。如何構建全齡友好包容型社會,提升超大城市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打造彰顯新發展理念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12345熱線成了感知群眾需求最重要的渠道。

  2022年初,12345熱線接到許多對於公交27路適老化改造的意見建議。成都公交集團整理數據后發現,27路車月均老年乘客(60歲及以上)超過7萬,佔比超過20%。

  問卷調查、站點意見收集、深入分析研判,同年8月,成都首條適老化公交專線從火車北站公交站發車。“從站台到車內,隻需橫走一步,即使腿腳不方便也能上車。車上的字更大了,椅子也更軟了。”市民楊江華說。

  特殊時期的決策也好,構建全齡友好包容型社會也好,都是城市治理長期面臨的難點,涉及大量復雜矛盾,甚至有不確定性,需要特殊的經驗與方法,尤其是類似12345熱線這樣帶有系統性、創新性的解決路徑。

  2022年,12345熱線共受理來電來信1032萬余件,訴求解決率和群眾滿意率均達到94%。“在此過程中,成都這座超大城市的更新升級,持續‘積小步為大步’,不僅把握住了城市人本價值和人性化尺度,更擁有了承擔更深層次責任與使命的底氣與力量。”田禾表示。

  12345熱線不僅僅是一條連通政務服務與市民的熱線,背后更是為企業排憂解難,推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決心。

  在今年成都“新春首會”上,成都12345親清在線正式啟動,創新集成了12345助企熱線、蓉易辦、蓉易享、蓉易見四大服務企業平台,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四位一體聯動,打造政企互動的“總客服”、便企利企的“總平台”,以一流營商環境激發公園城市動力活力。

  會后,成都各區(市)縣也積極行動,組建親商助企專班,召開“蓉易見”政企交流活動,解難題,聊發展。一個細節是,多場“蓉易見”都設置了“開門問需”環節,讓“政策如何定,企業說了算”。

  讓城市保持適宜的溫度、適度的彈性 真正實現“城市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超大城市的高效治理,還要讓城市保持適宜的溫度、適度的彈性,體現出廣泛參與性、最大包容性、及時回應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建成宜居、宜業、韌性、智慧的有機生命系統,真正實現“城市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位於成都高新區芳草街街道的蓓蕾社區,邀請“90后”社區營造師團隊參與到“人寵雙向友好型社區”項目中來,讓青年群體發揮更多能動性,青年文化也為老社區注入新鮮元素和血液。

  在全國首批兒童友好社區試點之一的錦城社區,“兒童友好”的實踐不僅在於設施與場景的“適兒化”,一項很重要的探索是,在這裡,孩子們可以自己做主,加入城市建設、參與社區事務。建成已有一年的“口袋公園”背后,就有著“俯下身子看世界”的溫柔,更有著對童話與夢想的呵護。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市民觀察員楊一帆觀察到,不止“人寵雙向友好型社區”和兒童友好社區,在成都,愛有戲的“一勺米”公益行動、青羊區清波社區的互助家庭積分制、武侯區的信托制物業服務管理模式,以及老年友好社區建設等,其內在邏輯,都是通過調動全體市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讓社區治理更加走心、更有效率、更可持續。

  民生領域的“關鍵小事”,是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今年,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還將持續以高質量項目建設為抓手,共計實施545個惠民生、暖民心的重大民生項目,總投資6991.4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33.85億元。

  十大工程不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成都增強發展戰略優勢、保持生活城市特質的重要抓手,既突出開門問策,也強調可感可及,體現了人民城市的價值依歸。

  “過去幾年,成都以系統性改革創新之態,通過自上而下的還權賦能與自下而上的民主參與有機結合,實現政府與社會雙向建構的有效銜接,讓本地人和外來人都有了歸屬感,讓每個獨立個體變成被社會需要的一分子。市民個體的價值,在人群關系中、在數據連接中、在社會團結中得到更好的彰顯。”他認為,這正是新時代成都城市向心力和煙火氣的新體現、新表達。

  邁步新征程,成都還將持續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成都市委十四屆二次全會提出,完善統籌協調和責任落實機制,成都將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

  推動由“穩事控局”向“深耕善治”轉變,成都將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加強基層力量、基礎要素、基本能力建設。

  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層治理體系,成都還將創新“五社聯動”機制,健全村(居)民議事制度,搭建“四事四共”基層議事協商平台,實施“六微”工程,建設“五個社區共同體”。

  近16萬名社區微網格員 以“微網實格”支撐大城善治

  過去一年,很多市民身邊都出現了一位“熱心腸”,他(她)是市民遇到事情、需要幫助時想到的第一個人。他們是社區巡防的“服務員”,小區舊改的“監督員”,是“哨兵”也是“情報員”,是“宣傳員”也是“安全員”。他們有個共同的稱呼——微網格員。

  超大城市要以治理精度保証治理溫度。成都正探索“微網實格”治理新機制,吸納熱心市民參與本地的環境維護、物業管理等工作,構建起超大城市治理所需的基層組織動員體系。

  微網格長、微網格員的能力,直接關系到工作的實效。幾個月前,看到小區群裡發出的社區微網格員招募消息,熱心腸的王利娟當即報名,成為了一名社區微網格員。

  任職3個多月,她包裡揣的筆記本寫滿了鄰居們的情況:周某芳,78歲,痛風、關節炎﹔李某貴,69歲,高血壓……她真心付出,看到他人因自己得到及時的幫助,內心無比快樂,“比我掙錢還有價值”。

  目前,成都有近16萬名“王利娟”活躍在12萬余個社區“微網格”中,他們中有快遞員、醫生、教師等,扎根在各自小區,在社區治理的最末端,連接著政府通向市民的“最后100米”。

  微網格之上,還有一般網格和社區總網格,三級基層治理體系上下貫通,讓基層社區從過去的“一根針”變成一張聯動各方力量、聯系千家萬戶的網。

  夯實“微網實格”基礎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成都將堅持“黨建引領、雙線融合”,構建社區(村)總網格、一般網格、微網格和專屬網格“3+1”網格體系,推動黨支部建在一般網格、黨小組建在微網格,不斷增強基層組織動員能力。深化街道體制機制改革,落實“網格呼叫、街鎮處置、部門報到”機制,推動資源配置下沉在網格、工作力量加強在網格、服務管理落實在網格、一流工作體現在網格,以“微網實格”支撐大城善治。

  “隻有讓‘治理’變為‘智理’,用‘繡花功夫’提升超大城市的品質,聚焦群眾需求、解決民生訴求,推動社會各方面齊抓共管、相向而行,將城市打造成宜業宜居的樂園,形成更加完善的社會治理體系,才能讓市民更幸福,讓城市更美好,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田禾表示。

  邁向大城善治,成都正在雕琢城市中一個個暖心細節,為市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城市近悅遠來。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