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探索建設鄉村石窟文化公園(景點、微景觀)

川渝石窟,以其分布廣泛、數量眾多、造型精美等特點,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下半闋”。然而,四川石窟及摩崖造像大多散落在廣袤的鄉間,如何保護並讓精美的石窟藝術活起來?
2月8日,記者從在綿陽市梓潼縣舉行的四川省石窟寺及石刻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銜接工作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上獲悉,四川省將在全省范圍內建設認定一批四川鄉村石窟文化公園(景點、微景觀),實現中小石窟有人管、有經費、有利用,力爭探索出一條具有四川特色的中小石窟保護利用之路。
中小石窟保護形勢緊迫
四川現有石窟(含摩崖造像)2134處,居全國第一。然而,除樂山大佛、廣元千佛崖、巴中石窟等幾處集中的點位外,絕大多數中小石窟散落鄉野,不僅保護形勢緊迫,更沒有實現文物的活化利用。
“四川省中小石窟保護利用的短板集中表現在石窟本體保存狀況較差,普遍面臨岩體失穩、風化、水患、生物病害等問題。”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外,中小石窟的文物安全形勢嚴峻,普遍缺乏專門的安全技術防范設施設備,面臨較高的安全風險﹔石窟保護管理人、財、物投入嚴重不足等。
2023年1月,省政府辦公廳出台《四川省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實施方案》,推動中小石窟保護利用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農文旅產業發展,有效釋放文物資源活力,助力高質量建設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探索具有四川特色的中小石窟保護利用之路。
將石窟保護與鄉村振興結合
建設鄉村石窟文化公園(景點、微景觀),這在全國屬於首創。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此項工作堅持保護第一、守正創新、點面結合、示范牽引,採取分類建設、試點帶動、認定授牌、動態管理的方式推進。建設的點位需要具有相應規模的石窟數量,具備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文物本體保存狀況較好﹔文物點位具備通達條件,無明顯地質災害隱患,便於進行保護利用﹔需要具備開發潛力,有融入鄉村振興、融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且地方政府要提供相應支持。
認定四川鄉村石窟文化公園(景點、微景觀),將根據石窟的規模以及通達條件等嚴格進行。對獲得認定並授牌的點位,相關部門將在鄉村振興建設、農文旅產業發展、文旅融合示范項目以及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文化文物游徑推介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和適當支持。已授牌的鄉村石窟文化公園(景點、微景觀)將納入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重點項目一體保護、宣傳推介。
會議通過了探索啟動階段四川鄉村石窟文化公園(景點、微景觀)試點建設點位名單,梓潼臥龍山千佛岩摩崖造像、成都大邑藥師岩摩崖造像等9處點位名列其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