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乙類乙管”首日:
三年未歸家 他們最期盼的是一頓年夜飯

根據“乙類乙管”等最新疫情防控政策,2023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后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
1月8日上午10時49分,首個入境航班——由金邊飛往成都的KR961航班抵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12分鐘后,該航班機艙艙門打開,9分鐘后,第一個旅客踏出艙門。據介紹,該航班搭載旅客177人。
這意味著,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對入境旅客執行入境優化政策后,這些入境旅客進入航站樓后,隻需要經過海關、邊檢等環節,便可直接走出機場,不再需要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
“我都三年沒有回來了。”重慶人羅女士接受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與她一樣,機上還有一些離開祖國已有一段時間的旅客,他們隨后將與家人團聚。
“一大家子好好聚一聚”
一踏出機艙門,羅女士邊走邊熱情地和記者打招呼,“我都三年沒有回來了”。話音剛落,她就坐上了擺渡車。不一會兒,記者在入境大廳看見了羅女士的身影,她圍著一條藍紅相間的絲巾。交談后,記者發現,羅女士是重慶人,三年來一直在金邊工作。得知1月8日以后入境不再需要集中隔離,她立馬在網上買好機票,迫切地想要回家過年。三年來,父母的思念隻能通過語音和視頻傳遞,“讓人難受。”
對於整個入境流程,她感覺非常快捷,准備在到達大廳等待她的侄子,“我侄兒在成都工作,今天來接我,然后我們一起回重慶老家過年。”
離家三年的不只是羅女士,同樣來自重慶的梁先生和他的哥哥嫂嫂也是這樣的情況。對於梁先生來說,最慚愧的是這幾年自己無法陪伴在妻子左右,隻能讓她獨自一人去解決父母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很想念她,這次回去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一大家子好好聚一聚。”他期待,一家人團團圓圓,吃一頓簡單的年夜飯。
離家兩年,“想回來得很”
郭渝一出雙流國際機場的國際/港澳台到達大廳通道,就看見自己的兒子激動地揮著雙手,“爸爸,爸爸,這裡!”孩子跑到郭渝身邊,6歲的小個子隻能達到爸爸的腰部。郭渝抱住孩子,對家的想念在這一刻得到釋放。郭渝的妻子在一旁看著倆父子的激動模樣,滿臉笑意,“回家吧。”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走出機場,前往停車場。
2021年初,郭渝出國。“想回來得很。”郭渝在路上緊緊握著兒子的小手,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這兩年,郭渝一直關注著祖國的入境政策,但在金邊的家居裝修生意經不起耽誤,考慮到往返隔離需要的時間,他不得不留在金邊為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做著努力。
這兩年裡,郭渝和家人溝通的方式隻有電話和視頻。他看了一眼身邊的小家伙,“每次和他視頻,他要是在看動畫片的話,根本就不理我。”離家時,兒子才幼兒園小班,如今幼兒園都快畢業了。
郭渝和妻子的關系一直很甜蜜,幾乎每天都會視頻連線,分享日常瑣碎。兩年對家人陪伴的缺失是郭渝心中最大的遺憾,去年自己的母親被診斷出膀胱癌,妻子的母親也被診斷出肺部有疾病,而妻子既要照顧孩子,又要工作,還需要抽時間照顧兩位母親,“那段時間連視頻說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妻子的眼睛一直都是紅紅的。”郭渝說,“很想回到她身邊,她是一個堅強的女孩。”
“入境手續辦理時間不超過30分鐘”
11點20分,KR961航班的行李傳輸開始運轉,等待取行李的李女士撥通了親人的微信電話報平安。通話結束后,她告訴記者,隻要在視頻裡看到孩子稚嫩的臉龐,自己就能感到安心,“等會兒就能面對面了。”李女士和丈夫在金邊經商5年多,在疫情之前,幾乎每兩個月就會回家看望老人和孩子﹔疫情以來,回家探親的次數大大減少。
李女士回憶,這三年裡,隻回來過兩次,每次都要隔離一段時間,在家也不輕鬆,需要居家隔離,才敢接觸孩子和父母,“我們當時非常謹慎,也不想增加親朋好友感染的風險。”還記得疫情發生后,第一次回家是2020年暑假,在出發前夕,疫情報道讓她很擔心,一方面是害怕回去隔離時遇到困難,另一方面是擔心別人投來異樣的眼光。直到下飛機聽到相關工作人員溫柔的指引時,她才放下心中的石頭,“那是第一次我真切理解了‘回到祖國的懷抱’這句話的份量。”這次回家探親,李女士說,今天下飛機后,通關很順利且流暢,“不到半小時就來等行李了。”
8日零點,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國際/港澳台到達大廳相關工作正式恢復,這片區域的熱鬧又回來了。成都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的工作人員表示,疫情這三年來,“兩點一線,搭配一個工作循環。”具體指的是,在閉環管理中“酒店-機場”兩點一線﹔在工作時間上,基本內容是閉環管理一周,隔離一周,居家隔離一周,然后三四周一個工作循環。
四川邊檢總站邊檢處處長徐濤表示:“我們要做到入境邊檢檢查排隊等候不超過30分鐘。今天將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出入境政策優化就是一個極佳的向好信號。”(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胥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