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新”千年非遺技藝
成都90后把青春鑲嵌在漆器廠器廠

李果在漆器車間忙碌
新生代員工正在制作漆器
“漆從西蜀來”,自古以來,四川盛產生漆和朱丹,是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所以成都成為了中國漆器的主要產地之一。2006年,成都漆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千年技藝如何“傳新”?成都漆器工藝廠以李果為代表的90后新生代,正在“慢工出細活”的雕刻時光中,將青春鑲嵌其中。
“摸上門”的學徒
大漆過敏給他當頭一棒
李果,成都漆器工藝廠DIY主理人、體驗設計師,2018年入職漆器廠,此前從事美術教育多年。他,是自己“摸上門”的。
成都蜀華街72號,成都漆器廠就藏於鬧市的市井中。初來乍到,漆器廠上個世紀的陳舊感,以一種不可名說的熟悉,包裹住了李果。廠裡的老師帶李果轉了一圈兒,目之所及,一群人安靜地做著手裡的東西,以及一堆比自己年紀還大的物件。“沙沙沙”的聲音縈繞在每個房間。
“從木胎開始,揉漆、裱布、刮灰、髹漆、打磨、拓稿、雕銀、絲光、暈彩……我要對每一道工藝深入了解,當時給我實習的時間是半年。”就這樣,李果先后跟著髹漆技師周克平和裝飾技師張小波學習,開始入行了。
“我並不屬於干活兒細致的人,對型的細膩感知欠缺,而且動作慢。刮灰是我最頭疼的,每次看到其他師傅幾下就能把灰刮平都羨慕不已。”好在學徒不用趕工,一件東西可以反復琢磨。李果說,兩位師父對他都比較寬容,容許他緩慢進步,並且時常在生活中照顧自己。
不過,不可避免的大漆過敏,著實讓李果吃了些苦頭。一個多月裡,李果全身起紅疹,痒得難以入睡。媽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眼淚汪汪地勸他別干這個了。“這個歷程可以看作是與漆在建立聯結,畢竟漆器創作,也是漆以自身的精血與藝術的聯姻、散葉、開花、結果的過程。”李果堅持了下來,也愛上了制作漆器的過程。
自有時間節奏
對抗外界浮華與喧囂
“在此之前,當我聽說一件器物要花多少工序、多少天才能完成,也許會驚訝、會贊嘆,但這些數字只是漆器魅力的投影。就像你從頭到尾操辦的新房裝修,為喜歡的人制作禮物,確定每一個細節的婚禮,沒有人能代替你的感受。你反復多次調整盒子子母口的契合度,直到完美的那一刻。”李果認為,漆器工藝講究,做工細膩,生產耗時,這成就了它既可以高懸於廟堂,又可靈活作為精致耐用的生活物件,置身百姓家中。而它與生俱來的靈性,則源自匠人對它的心血傾注。
漆藝之美,讓李果陶醉。白賽雪,紅似血,黑如鐵,這般絕對純粹的色彩,來自東方神樹——漆樹。在象形文字中,“漆”字,上木,中人,下水,“如水滴而下也”。從漆樹割下來的液汁,具有耐熱,防腐、絕緣、抗酸等特性,被譽為涂料之王。經過漆器匠人的精雕細琢,色彩瑰麗、光亮入鏡,貴為國禮,走向世界。從明代論述漆藝的專著《髹飾錄》中,李果讀到古人對漆藝的浪漫描述。“金”被稱為“日輝”、“銀”被稱為“月照”、“螺鈿”被稱為“霞錦”、“灰”被稱為“土厚”,“這些比喻,都包含了巍巍天地萬象,日月山川,天造地設。”李果認為,這也反映出古人對自然界事物相互關系的整理與總結,手作更要遵從於自然之道。
如此的工藝哲學,讓李果理解了漆器廠看似緩慢的時間節奏。“一件作品,少則三五個月才能完成。這裡的節奏看似與外面的時間格格不入,卻又自成一體。”一位工匠,並不是把所有時間都耗在一個作品上,反而是非常有秩序和節奏地利用“時間差”,交替制作多件作品。他們的內心都有一把精准的時間之尺,可以對抗外界的浮華與喧囂。
體驗“漆藝之美”
讓更多新生代愛上傳統
2022年12月的一個周六晚上,成都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漆藝之美”的親子活動,參與者可體驗螺鈿漆器發簪的制作,李果是活動的主講人。
“這是我國在1993年發行的一套漆器主題的郵票,其中一張的圖案是這隻在河姆渡遺址發掘的漆木碗,經測定它的化學成分為天然生漆,距今有六七千年。這說明,我國先民對漆的認識和利用的歷史非常悠久。”從漆器的考古發現,到博物館館藏實物的講解,李果拋出的一個個“知識梗”,讓現場八九歲的孩子們驚嘆不已。手工環節,孩子們將木胎制作的發簪涂上黑色和紅色的漆色,再小心翼翼地將斑斕色澤的螺鈿鑲嵌其上。
“實際上,這只是簡約版的體驗。如果要完全按照傳統工藝來制作,光刷一遍漆,就得等幾天才能干,孩子們可能就失去了作品的完成感。”李果認為,體驗課程就是要讓參與者最大限度收獲成就感,又能體驗到漆藝的趣味。畢竟激發新生代的興趣和理解,是最可貴的。
將學習漆器所獲得的體驗傳遞給別人,讓這門老手藝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和理解,是李果現在的工作重點。在完成成都漆藝工藝流程的初步學習之后,他從生產部調回到了營銷部,擔任體驗設計師,主要的工作就是設計體驗、研培的課程和產品,並且完成銷售工作。
“有一位中年人,他說自己在蜀華街上住了30多年,從來沒有走進過漆器廠,以前一直以為是廢棄的地方。當他走進車間,現場看了,再動手體驗了,覺得顛覆了自己此前的所有認知。”李果說,正是這樣的體驗,讓人們推倒了對漆藝的認知“壁壘”,有了真切的感知觸點。然而,體驗設計是一份非常難的工作,這裡面包含各種學科的要點。課程怎麼安排,工藝怎麼輪轉,理論如何講解,實操如何示范,傳統如何結合現代,文化如何才能有趣,隻能在一次次經驗的積累中去獲得成長。
從2018年入職以來,李果參與的體驗和展演總場次有近200場,服務總人次超萬人。他還去過很多城市,見識各地不同的文化和風貌,認識了許許多多朋友。
2022年12月22日,冬至。這一天,成都的暖陽將漆器廠的銀杏樹烘得金光喜人。廠裡的門市部內,新生代員工開啟了直播帶貨 ,現場打磨作品,同時與直播間的觀眾“拉家常”。“完成一件成都漆器,小工序足足有70余道,要揩漆和推光來回反復三次,才能呈現溫潤的手感喲,喜歡我們成都漆器的朋友,歡迎點贊。”這樣的直播場景,每天都要上線。李果說,漆器能穿越幾千年的時光,依然保持著藝術生命力,是因為鐫刻著中華民族審美的DNA。當下,漆器作品也在傳承中創新,向年輕人喜愛的文創類產品靠攏。(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杰 雷遠東 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