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代代傳 四川冕寧邁步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人民網成都12月30日電 (記者宋豪新)12月28日,“大國重器看涼山”全國主流媒體行走新涼山大型採訪活動第一站,來到四川省冕寧縣。
沿著彎曲的盤山公路往山上行駛,冬日的陽光下,稀薄的白雪覆蓋著山體和樹木,海拔約2800米的高山泛出林海雪原般的風光。
素有"工業維生素"之稱的稀土資源在電子、激光、 醫療、航空、超導等領域廣泛應用,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冕寧的稀土資源特色突出,探明稀土儲量500萬噸(REO)(遠景儲量1000萬噸(REO)以上),是全國第二大輕稀土資源地。”四川冕寧稀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棟介紹,冕寧稀土經濟開發區依據稀土優勢資源,圍繞建成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示范區這一目標,在基地建設、科技創新和企業服務方面狠下功夫,力求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
王棟說,園區的目標是實施“百億園區培育計劃”,建成規劃科學、質量效益顯著的新型綠色化數字化產業園區,力爭進入全省產業園區先進行列,發展成為我國稀土新材料產業重要基地。
冕寧,不僅僅是全國第二大輕稀土資源地,還是“嫦娥奔月的地方”,著名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景區就位於冕寧縣。
2007年以來,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執行我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把探月衛星、中繼衛星、月球探測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是名副其實的“嫦娥奔月的地方”。
12月26日,隨著新成昆鐵路全線正式開通運營,冕寧縣也正式進入動車時代。
游客們乘坐動車涌入冕寧,許多人是為了追尋紅色的足跡。
冕寧是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積澱豐厚。在這裡,曾經書寫下彪炳史冊的紅軍長征光輝詩篇——彝海結盟﹔首次提出了“萬裡長征”一詞﹔建立了紅軍入川后的第一個革命政權——冕寧縣革命委員會。
紅軍帶來了革命的火種,也為冕寧留下了“紅色”的基因。老一輩革命先烈在崢嶸歲月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在這片大地上,扎根、生長、傳承,鼓舞一代又一代冕寧兒女續寫新時代的“彝海結盟”。
“紀念館的館名由劉伯承之子劉蒙親筆提寫,紀念館的建筑面積為1800平方米,展覽面積為1400平方米,是一個以紅色為主的多元化展館。”在冕寧縣城的紅色冕寧紀念館,冕寧縣文管所講解員祝文娟娓娓道來。
隨著講解,記者了解到,曾經的結盟地已經建成4A級旅游景區。景區包括彝海、彝海結盟紀念碑、彝海結盟紀念館、彝海結盟新寨等景點,先后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天府十大文化地標”之一,成為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昆明—會理—攀枝花—冕寧—西昌”線上的重要節點。紅色旅游正成為冕寧閃亮的一張名片。
近年來,冕寧縣提出“產業興縣、創新強縣、文旅活縣、生態靚縣”的總目標,站在全域的高度統籌謀劃、筑巢引鳳、引資引智。
如今,這片紅軍曾經走過的土地上,長征精神和“彝海結盟”的盟誓文化得到傳承,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邁步走上了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道路。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