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科技

震后地質災害長期活躍怎麼防?

2022年11月23日07:47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震后地質災害長期活躍怎麼防?

  主持人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寇敏芳

  嘉 賓

  自然資源部首席科學家 殷躍平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許 強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游 勇

  11月16日,自然資源廳召集省內外專家學者、地勘單位等,召開“9·5”瀘定6.8級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總結研討會。震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可能會持續5—10年高發,特別是震后5年內為次生災害最活躍時期,如何進行科學有效防范?地質專家為瀘定震區支招。

  防控向“隱患點+風險區”模式轉變

  記者:瀘定震區隱患風險情況如何?游勇:震前瀘定震區歷史地質災害就非常發育。2005年8月,海螺溝特大泥石流災害鏈,直接經濟損失達1.7億元。根據強震后的歷史經驗,震后滑坡或泥石流堵河形成堰塞湖,然后潰決進而形成洪水,這種災害鏈具有顯著的遠程效應和災害放大效應,威脅范圍廣,危害嚴重。

  許強:災區部分流域如灣東流域、磨西溝流域等,地質災害較為發育,在強降雨條件下,極有可能發生泥石流,並可能產生系列鏈生災害。

  記者:如何發現隱患?殷躍平:從近年來地質災害的成災情況來看,90%以上的災害發生在已知隱患點之外,這對我們隱患排查提出了新要求。當前,風險防控思路正在從隱患點防控向“隱患點+風險區”雙控模式轉變。對瀘定震區來說,地震形成了大量“受傷”山體,有些現在看來不是隱患點,但是未來受降雨等因素影響可能成為新的隱患。因此風險調查思路要變,按照“雙管控”思路,結合地質條件和地貌條件把危岩帶劃出來,分區分級開展風險管控。

  許強:建議根據目前地質災害分布情況,開展基於流域尺度的震后地質災害危險性和風險評價與預測工作。通過“空—天—地”多尺度協同觀測,實現震區地質災害隱患的精准識別。

  加強地災識別重大核心技術攻關

  記者:對於瀘定地震災區的防災減災工作有哪些建議?

  游勇:應加強震后災害鏈危險性預測與精細化定量風險評估,為震后恢復重建規劃的選址和災害防控工作等提供科學依據,以合理避讓極高、高風險區,科學治理中風險區,常態防控低風險區。防災工程規劃設計應考慮災害鏈遠程效應,突破現有防治技術瓶頸,探索基於災害鏈全過程物質與能量調控的精准斷鏈減災技術。

  許強:建議加強地質災害識別重大核心技術攻關,重點攻關基於多源、多時相遙感的非顯性災害識別技術綜合運用,提升對隱蔽性隱患的識別率。將光學遙感、雷達干涉測量、激光雷達掃描等數據與地災成災機理結合,相互印証,不斷提升對隱患識別發現能力。加強該區域暴雨型泥石流預防的專業監測預警體系研究與運用,調整優化預警閾值,切實起到防災減災效果。

  殷躍平:建議結合自然資源部門正在編制的國土空間規劃,突出防災避災的規劃布局導向。對人多地少、山地面積較大的四川來說,“群眾往哪裡搬”確實是一個挑戰。應該從更宏觀的角度思考問題,比如四川正在實施引大濟岷工程,水網建設以后,區位會發生變化,防災也會面臨新局面。災后重建規劃應當充分考慮這些重大工程帶來的變化,合理制定搬遷方案,優化國土空間布局。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