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特別策劃>>四川報告:鄉村振興進行時>>治理有效薈萃

【四川報告·鄉村振興進行時 | 治理有效薈萃】

陽光普照鄉村振興路

——記四川瀘縣立石鎮普照村原第一書記呂享華

白鴿
2022年11月15日16:0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山高水低、田少地多,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這,曾是四川瀘縣立石鎮普照村的真實寫照。

在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中,普照村是瀘縣水務局的精准幫扶對象。派誰去擔任普照村的第一書記?瀘縣水務局領導班子反復考慮后,鄭重決定派呂享華擔此重任。

那時,呂享華是瀘縣水務局立石鎮三溪口水庫管理所所長。他曾榮獲過瀘縣水務系統先進個人、抗洪工作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的稱號,呂享華去普照村當第一書記是最佳人選。

脫貧攻堅 精准扶貧

普照村就在三溪口水庫庫區。20年前,芳華正茂的呂享華,帶著新的夢想來到三溪口水庫管理所,他在成長中一步一個台階,從管理員、水利辦公室主任,成長為副所長、所長。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20年來,他與水庫打交道,從未離開過這裡,他深知三溪口水庫對於瀘縣的生產、生活、生態的重要性。水利成為他生命之歌的主旋律,他熱愛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這裡已經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呂享華帶著對“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來到普照村,這裡的村民熟悉呂享華,也喜歡呂享華,喜歡他為人寬厚、腳踏實地、真抓實干。過去,村民都習慣叫他“呂所長”,自從他當上普照村第一書記后,村民就改口叫他“呂書記”。

2015年9月,呂享華走馬上任,當上普照村第一書記,他立刻召開普照村兩委班子會議,布置貧困戶摸底清查工作。為摸清村情、了解民意,呂享華風裡來雨裡去,走遍了普照村的山山水水。

一個木桶裝水多少,不是由木桶的長板決定,而是由木桶的短板決定,要讓木桶的水裝得多,就要補齊短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論”。走訪調研中,呂享華一直在尋找普照村的短板在哪裡,思考怎樣補齊普照村的短板。

通過登門入戶與村民交心,通過與村干部交流,呂享華找到了普照村的短板:一是村上的“貧困戶”較多,拖了普照村的后腿﹔二是村上的產業發展滯后,沒有脫貧致富的路徑。

當時,普照村是貧困村,但這並不是說每家每戶都是貧困戶。事實上,村裡也有不少農戶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走上了勤勞致富的道路。通過摸底調查,呂享華心裡有數了,普照村共有141戶貧困戶,他幾乎能准確說出他們的姓名、家庭人口以及致貧的原因。其中,有幾戶特困戶讓他特別揪心。

7社的鄧太全,70多歲了,無兒無女,住在3間草房裡,一頭老牛陪伴著他。呂享華心裡,始終惦記著鄧太全。有一次下暴雨,呂享華擔心鄧太全的草屋倒塌,就帶領村干部跑到鄧太全家,看見鄧太全躲在牛棚裡,他們趕快把鄧太全從牛棚裡背出來,背到安全的地方安置好。看見草屋漏雨,呂享華又和村干部把鄧太全家的谷子搶運出來,這谷子是鄧太全家最值錢的東西。

在普照村,呂享華有兩本厚厚的筆記本,一本是瀘州市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日志,一本是普照村扶貧工作日記。在他的扶貧工作日記本裡,記滿了所有貧困戶的主要信息。

“鄭大河,普照村1社鳳凰小屋基,因糖尿病引起多種並發症,導致失去勞動能力,無固定收入。”“李家奎,普照村4社羅坪屋基,50歲,患肺結核﹔妻子49歲,肢體殘疾﹔女兒,23歲,二級肢體殘疾(有鑒定証)。妻子女兒均己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女婿46歲,輕微智障。”“張娟,曾照村5社,無固定居所,丈夫外出十余年至今未歸……”這些日記,是呂享華走村串戶的所見所聞,他看到不少貧困戶是因病致貧,真是“不怕生壞命,就怕得壞病”。

呂享華還在扶貧日記本上寫下他對普照村的了解:“普照村多山,地勢較高,農田較少,田塊較小,交通不便,村民飲水困難……”“全村人均耕地不足0.8畝,三溪口水庫庫區移民佔全村人數的一半,農田有效灌面不足五成,農業產業發展滯后,這正是普照村致貧的重要原因。”

呂享華還在扶貧日記本上寫下最朴實的語言,也是他的座右銘:“要干就要干好”。他沒有在日記本上抒發“豪言壯言”,他要用行動來說話,用事實來說話。

經過小半年的摸底,呂享華找到了制約普照村發展的根本原因,他和村干部們群策群力,制定出《立石鎮普照村2016—2017年精准扶貧計劃》《立石鎮普照村“五個一批”計劃》《立石鎮普照村產業扶貧項目計劃》,形成了“抓基礎、育產業、建新村”的發展思路。

在所有的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要想帶領普照村的村民脫貧致富,必須首先解決好人的因素。在實施普照村的扶貧攻堅計劃時,呂享華發現,不少群眾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對脫貧致富信心不足,甚至有人對他的扶貧計劃潑冷水說:“呂書記,算了吧,那些特困戶,就像爛泥巴糊不上牆。”他明白了,“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隻有村民有了脫貧的內生動力,才能調動他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於是,呂享華帶領村干部召開“院壩會”,向村民宣傳脫貧攻堅的各項政策,幫助村民分析查找致貧原因。在“院壩會”上,他對貧困戶們說:“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人窮志不窮,窮則思變。俗話說得好,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他盡量用村民聽得懂的話與他們交流。

呂享華了解村民,村民相信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說一千、道一萬,不如現場看一看。於是,他組織村民到先進鎮(村)參觀學習,開闊村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思維,從而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扶貧還要扶智。呂享華知道,在傳統農業中摸爬滾打中過來的村民,他們有“犁、耙、鏟、搭”的好手藝,但在現代種養殖業面前,他們很陌生很無奈。為了提高村民現代種養殖的實用技術,他開辦“農民夜校”,定期邀請劉氏泡菜公司的專家進行現場演示,培養村民的實際操作能力,還邀請彭氏水產公司的專家開展龍蝦養殖技術培訓。普照村先后開展教育培訓50余場次,受益村民達2000人次。

呂享華在扶貧工作中感到,建設一個好支部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關鍵。於是,他從整治黨支部入手,通過多方物色、反復爭取,在村“兩委”換屆中,吸收3名有信念、有擔當、有能力的致富能人進入班子,充分發揮村支委班子的攻堅核心作用,徹底解決過去“班子戰斗力不強”的老大難問題。

呂享華還著手實施 “普照歸雁計劃”。他動員12名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黨員返鄉創業,或到急難險重等崗位“挂職”。呂享華大膽扶持新人,充實后備干部3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3名,發展黨員4名。他將“主題黨日”與脫貧任務深度融合,開展黨員志願服務300人次,促進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積極作為。在農忙季節,他都要帶領黨員志願服務隊,幫助缺乏勞力的貧困戶搶種搶收。

呂享華十分重視陣地建設,投入170余萬元打造黨群服務中心,建設1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確保村級組織活動和黨員活動有場地,村民活動有場所。陣地建設不僅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還密切了黨群關系。

在扶貧工作中,呂享華根據不同貧困等級精准施策,制定“一戶一檔”“一戶一策”的脫貧計劃。具體講,就是實施“五個一批”的詳細分類,即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易地搬遷安置一批、生態保護脫貧一批、教育扶貧脫貧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鄉村振興 夯實基礎

呂享華深知,讓村民脫離貧困還不夠,還要帶領村民走上持續增收致富的道路。要持續增收致富,必須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首先是鄉村的產業振興。普照村要鄉村振興,就必須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而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最大的困難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呂享華心想:水務局領導派我來普照村當第一書記,就是讓我來解決脫貧攻堅遇到的困難的。他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要拔掉窮根,就必須培育產業,要培育產業落地生根,就需要彌補普照村的短板,夯實產業的基礎。要夯實產業的基礎,錢從哪裡來?

2016年至2017年,普照村的870萬元水利項目資金就是呂享華 “跑”來的。呂享華說,他最感謝的是縣水務局領導,每次要項目,局領導從不為難。利用這筆水利項目資金,普照村已建成中型堤灌站一座、自來水高位蓄水池一口,鋪設灌溉管道24公裡。安全飲水到社管網35公裡,打深水井一口,整治山坪塘8口,徹底解決了全村1049戶3547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同時,落實資金680萬元,完成5.5米寬砼路面澆筑3.3公裡、4.5米寬砼路面澆筑9.8公裡,新建機耕道12.8公裡,解決了1、2、3、6、7、8社村民出行難問題。此外,還新建黨群活動中心辦公樓560平方米和1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

特別讓呂享華有成就感的是,鋪設24公裡的灌溉管道,解決了庄稼“吃水”的問題﹔鋪設35公裡的安全飲水社管網,解決了村民飲用水的問題。簡言之,解決了多年普照村村民急難愁盼的問題,即生產與生活的用水問題。

在瀘縣,有一家著名的劉氏泡菜公司,該公司的泡菜以泡豇豆為主,需要大量生豇豆作原材料。種豇豆是普照村村民再熟悉不過的農活,而且價格不錯,市場就在“身邊”。於是,呂享華鼓勵村民大量種豇豆。

普照村1社的村民章宗文說:“在呂書記的帶動下,我家種了4畝豇豆。呂書記最關心我的收獲怎樣,他幾乎天天都來了解豇豆採摘的情況,他看見我每天能採200斤左右,十分高興。那年公司的收購價是每斤1.4元,每畝能掙3000元,4畝就掙一萬多元……”章宗文越說越高興。

豇豆種植初步見效,但在呂享華眼裡,這只是邁出了小小的一步。呂享華高興地看到,在希望的田野上,普照村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那些曾經一度撂荒的土地又“復活”了。6社種植的200畝荔枝,葡萄生態園種植已經成型﹔8社種植的350畝花椒初具規模﹔7社種植的130畝柑橘苗長勢喜人,預計明年可挂果上市銷售。另外,4社新村聚居點土地征用事宜加緊協調﹔3社200畝稻蝦養殖正在引入企業開發休閑體驗農業,借助玉龍湖景區,夯實特色產業,助力農民致富增收。

呂享華說:“普照村多山,看起來是劣勢,我們正在把劣勢轉化為優勢。普照村毗鄰玉龍湖景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用好景區搞採摘農業、生態觀光農業最為合適。”

2017年,普照村整體“摘帽”,全村141個貧困戶395人全部脫貧。普照村從一個曾經的省級貧困村闊步邁向市級“四好村”,呂享華功不可沒。

2019年,呂享華被四川省委組織部評為“優秀第一書記”,瀘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勞動模范”。

講到成績和榮譽,呂享華說:“首先要感謝黨的扶貧政策,讓我有了真抓實干的勇氣﹔要感謝瀘縣水務局領導對我扶貧工作的指導和支持,讓我有了帶領普照村精准脫貧的‘力氣’﹔還要感謝普照村干部群眾對我的信任與支持,讓我有了帶領他們勤勞致富的底氣。”

如今,呂享華離開普照村回到瀘縣水務局了,他留給普照村的“財富”,不僅是產業興旺的基石,還有鄉村振興的思路。

普照村緊靠風景美如畫的玉龍湖。站在曾照村,放眼望去,水天一色,碧波閃爍。有人說,玉龍湖就是瀘州的西湖,因為玉龍湖的水域面積與杭州西期的水面積差不多。晴天的玉龍湖,在陽光下波光熠熠﹔雨天的玉龍湖,在煙雨朦朧中時隱時現。“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玉龍湖也有西湖景色的“味道”。

2016年,玉龍湖被四川省水利廳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2000年,玉龍湖被四川省政府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借玉龍湖的旅游資源優勢發展經濟,是普照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願景。不過,因疫情的影響,這一願景還在規劃中。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靈魂。普照村在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組織開展了各類示范戶評選活動,推動了鄉風家風文明,加快了和諧美麗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普照村新一任第一書記熊強說:“今年1月初,我們村就開始組織大家推薦‘普照村示范戶’,中旬進行評選,在大家一致推選下,我們村共選出7戶示范戶,分別是黨員先鋒戶、脫貧示范戶、熱心公益戶、產業帶頭戶、和諧家庭戶、政策引導戶和美麗庭院戶。我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通過評選示范戶,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形成互學、互比、互促進的良好風尚。”

今年1月24日,普照村第一書記熊強和黨總支書記胥世繼提著兩個繡著“普照村示范戶”的大紅燈籠,來到李中銀家中,為他頒發“黨員先鋒示范戶”榮譽証書,並贈予大紅燈籠。大紅燈籠高高挂,它既是李中銀家榮譽的最耀眼的顯現,也是普照村鄉風文明的“標杆”。

老黨員李中銀雙手接過証書,激動地說:“感謝黨組織給予我的榮譽,作為一個黨員、一個軍人,我要積極支持鎮上和村上的工作,盡自己微薄之力為村民服務,真正起到黨員先鋒示范戶作用。”

清晨的陽光,照耀著普照村的山山水水,風吹稻浪田園美,“稻蝦共養”喜豐收。金燦燦的稻谷,紅艷艷的高粱,還有綠油油的荷葉,構成了普照村的鮮明底色,呈現出普照村鄉村振興的蓬勃氣象。

作者簡介:

白鴿,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瀘州市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專委會主任,著有報告文學選集《一枝一葉總關情》《江陽的力量》、長篇小說《啊,遠山》,散文《在奶奶的鄉場上》榮獲2021年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

(責編:彭茜、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