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居民盼好吃不貴 商家嘆利潤微薄 街道憂監管困難

社區食堂眾口難調 持續運營莫忘公益

2022年11月09日09:39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社區食堂眾口難調 持續運營莫忘公益

住建部、民政部10月31日聯合發布《關於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有關“社區食堂”的建設備受市民關注。記者走訪發現,其實北京有社區已開辦社區食堂。目前這些食堂運營得怎樣?市民心中的社區食堂又是什麼模樣?自11月3日23時起至11月7日13時,3天半時間內本報在讀者群中投放“社區食堂”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755份,超93%居民盼望家門口建設社區食堂,641條意見和建議為社區食堂如何持續健康運營出謀劃策。

  數據

  超93%被訪者盼建社區食堂

  有關“社區食堂”調查問卷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等渠道投放,所設選項涵蓋多個年齡段。在755位接受調查的市民中,709位提出盼望自家門口能開辦社區食堂,佔比93.91%。“要抓緊時間辦!”“盡早開辦為盼!”“真的非常需要,既不愛吃外賣,也沒時間做飯!”“小區內老人多,年齡大了動手做飯確實不方便,希望不要隻調查沒結果。”……大家在意見和建議欄內留言,講述對社區食堂的渴望。

  一位80后網友反映:“也想自己做飯菜,但耗不起時間,”她留言稱,買、擇、洗、切、炒,還得蒸飯、洗碗筷等,一頓飯得花兩三個小時。“目前基本頓頓外賣,不僅價格高,而且味道也一般。如果社區裡能開一家食堂,那簡直完美。”一位來自外地的老人目前在京幫女兒帶娃,她留言說:“建社區食堂好,年輕人也不用愁沒人給做飯了。”

  現有食堂滿意度不高

  調查數據顯示,26位佔比3.44%的被訪者反映其所在的社區建有食堂。其中11位對社區食堂的服務表示“滿意”,佔比42.31%﹔15位居民表示“不滿意”,佔比57.69%,可見社區食堂的開辦運行,滿意度還不高。

  調查顯示,如果新建食堂,居民最為關注的是餐飲衛生狀況。佔比31.25%的被訪者投票表達對社區食堂衛生狀況的關注。有居民稱,社區食堂一定要干淨衛生,且千萬不要用料理包。其他受關注的依次是飯菜口味、價格及服務態度。

  對於餐飲品質,呼聲最高的是“飯菜口味多樣化”。“社區食堂不同於老年餐廳,前來就餐的還有年輕人和孩子。”一市民留言,他曾試吃過幾家社區食堂,“俗話說‘一辣遮三丑’,有的社區食堂做什麼菜都放辣椒,很多老人和孩子選不出能吃的菜。”“每餐有幾個菜品應為素菜,軟爛、好消化。食堂內可以開設一個老年餐窗口。”“飯做得精細些,風味小吃多一點。最好既有北方人早餐桌上的油條、豆漿,也得有南方的鮮蝦餛飩、小籠湯包、八寶粥、小米粥等,能讓居民多樣選擇。”市民們紛紛留言。

  也有市民盼望食堂能提供個性化服務,比如,能以平價提供半成品,“到家一加工就能吃。”也有人盼望能提供點餐服務等。

  社區食堂應更經濟實惠

  記者了解到,當前一些新建或是高檔小區已建起或正在建設業主食堂。有些樓盤還以業主食堂作為促銷手段。另外在不少小區也開設了老年餐廳。將要推廣的社區食堂同目前已有的食堂是否有區別?對此,佔比80.66%的被訪者認為“不一樣”。大家心中的社區食堂應更經濟實惠或更具有公益屬性,“政府對社區食堂應有所補貼。”

  有居民提出,社區食堂對老人就餐應有優惠,對困難家庭的居民就餐給予進一步補貼。相關部門可以給社區食堂政策支持,比如減免場地租金、水電收費標准從商用改為民用,或者免稅吸引餐飲企業參與運營,“為沒有產權証、非商業用房的社區食堂辦理相關許可。”其實,記者在探訪中獲知,目前,相關部門對社區食堂的場地租賃費用已經降低了不少。

  為降低食堂運營成本、緩解人手緊張等矛盾,還有市民建議可以招聘退休人員幫廚,或吸引食堂志願者,“不用每天固定,可以適當輪換,既能增加人手,減少成本,又能讓居民對餐飲的食材等進行監督。”

  探訪

  美好鄰裡食堂

  食堂運營3年基本微利

  11月3日,自中午起記者開始撥打勁鬆北社區美好鄰裡社區食堂的電話,但直至傍晚未能接通。眼看晚飯時間將至,記者直接趕至該社區食堂探訪。

  17時30分許,記者進入該社區東大門,沒想到社區食堂上著鎖。站在食堂門前觀察,記者發現門旁貼著營業時間告知牌,上面寫著,“早中餐營業時間為5:00—14:00 晚餐營業時間17:30—20:30”。撥打告知牌上的聯系電話,依然無人接聽。站在該食堂門外,記者看到“美好鄰裡食堂”招牌下,還釘著標有輪椅圖案的無障礙標志。“晚上沒餐。”“吃著還行。”幾位路過居民告訴記者。

  11月4日,記者終於聯系上該社區食堂一位負責人,據其介紹,食堂已經開辦3年時間,之前也有晚餐,“食堂隻有60平方米,沒法炒菜,我們在勁鬆第五社區還建有一處社區食堂,面積有180平方米,”該負責人稱,午餐時會將炒好的菜運到該食堂,“很近,就是過個馬路,5分鐘就到。”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進入該社區運營食堂已3年,“基本是微利。場地費用很優惠,是社區將原來的自行車棚一分為二,一半用以開辦社區食堂。”居民對社區食堂很歡迎,“美好鄰裡已經在勁鬆二區、勁鬆五區開辦了兩家社區食堂,另有一家也簽了合同,總體運營還好。經營中我們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曾有一家中央廚房企業提出合作,建議降低成本,進行統一配送。但對於社區居民來說,特別是老人,他們希望看著師傅做,說是吃起來放心。”

  社區食堂雖小,但該負責人透露,每天接待居民也有300余人。記者了解到,為了保証餐品安全,該社區食堂都會將每個餐品“留樣”,“萬一出現問題,便可供相關部門檢查。”

  理想+雲廚房

  吃飯方便 餐品還應再上心

  記者了解到,早在2021年秋,石景山區魯谷街道便拿出一處有400余平方米的庫房,試水社區食堂,還給它起了一個時尚的名字“理想+雲廚房”。

  魯谷街道綜合文化中心背靠清雅別致、景色怡人的半月園。自大門右轉前行數十米,見到一個灰瓦挑檐的門樓,下至地下一層便是理想+雲廚房。

  一進食堂,記者便看到門前摞著剛運進的飲料,左側挂有“廚房”的布帘內師傅正在忙活。一張大餐桌及三四張小餐桌,滿滿擺著近30把椅子,整個就餐環境有些局促和雜亂,五六名小學生正在吃飯。

  一排長長的不鏽鋼餐台靠牆擺著,不鏽鋼餐盆裝滿了雞腿、丸子、玉米、花菜炒肉及糖醋裡脊等炒菜,牆上還醒目地貼著費用計算告知:“2.48元/兩”。記者看到一位老人面前擺著空盤,她兩次起身前往餐台取餐,又兩次端著空盤坐回桌前。“您怎麼不打餐?”記者問。“我看看是否還有新菜。這些都太油膩了。”老人說,她想吃白菜豆腐或是西紅柿炒雞蛋等素菜,可總也等不到。“能否給后廚說炒個素菜呢?”“之前已說了幾次,沒用。食堂的人說‘別人不愛吃’。”

  記者隨便夾了幾樣炒菜,拿了半段玉米,經過稱重,餐費35元。見主食有米飯、茴香雞蛋餡包子,記者問是否有韭菜雞蛋包子,收款員回答:“沒有。”“那以后會做嗎?”“不會。別人不愛吃。”

  食堂內的牆壁上、柱子上,琳琅滿目地張貼著各類食譜、價格說明等,還挂著錦旗。牆壁上挂著意見簿。記者打開查看,隻見“意見內容”一欄內寫著:“希望能少油、少鹽,口味清淡些”“辣的太多,增加些不辣的菜”等等。談及居民的意見建議,食堂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已經整改完了。”

  社區食堂的開辦,無疑給周邊居民帶來很大方便。現場,一位老人告訴記者,她特地坐了兩站公交車趕來吃飯,“吃一份,打包一份回家給老伴兒吃。”“別走了,來這裡吃點再走吧。”理想+雲廚房門外,一家四口招呼著一位朋友,就像邀請一位老鄰居到自家吃飯。

  社區食堂的環境衛生、食品安全、定價以及就餐服務等,該由誰來監管?一位曾參與社區食堂開辦的街道辦負責人坦言,目前對社區食堂的監管尚很乏力,“如何監管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該負責人分析,盡管目前不少街道和社區想辦法為社區食堂的開辦協調場地,並在租金等方面給予優惠,也一再要求公益運營,但對經營方而言,總會追求利益最大化。如社區食堂所購菜品如何溯源、米面肉及食用油品質如何保証,后廚制作及食品存放如何合規……目前都幾乎處於無人監管的裸奔狀態,“街道、社區積極協調資源開設社區食堂,但卻沒有能力進行監管。有些社區食堂尚未取得餐飲服務的証照,所以市場監管、質量監督及衛生防疫等部門,監管起來比較困難。”

  該負責人建議,社區食堂的食品安全問題,相關部門應該監管到位。另外,可以建起由相關部門、居民代表等一起參與的社區食堂監管機制。“還應該搭建一個能正常溝通、反饋意見的平台,打通居民投訴通道。”該負責人稱。

  專家建議

  社區食堂生存

  “公益”不可丟

  全國勞動模范、今年61歲的鮑鳳珍工作在北京億家社會工作事務所,其從事社區養老服務研究20余年,相關研究已為國家多項養老項目提供解決方案。她提出社區食堂要配建適老化設施,包括供輪椅通行的獨立通道、地面防滑設計。“我認為社區食堂在建設之初就應考慮到對老人這個特殊群體的服務,在設計裝修前就應將適老化用餐區、桌椅及餐具布局等考慮進去。另外,對於服務人員,也要進行養老服務專業培訓。”

  鮑鳳珍認為,社區食堂在建設中更應關注老人就餐。比如,有條件的社區食堂,可以設立老年餐專用窗口﹔不能開設專用窗口的,也可以為老人專門燒制幾個菜品。另外,老年餐要講究營養,膳食搭配要均衡,故社區食堂還應有營養配餐師,為老人的一日三餐進行設計。滿足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及對飲食有特殊要求的老人需求。

  同時,利用智能設備輔助,為老人用餐做好安全防護,也是鮑鳳珍關注的課題之一。她說,利用智能化、高科技設備,可保証老人用餐更方便。這些智能設備的採用,僅靠食堂運營一方很難完成,“社區食堂的公益性,也應該體現在這些方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室主任婁偉認為,住建部、民政部倡導有關社區開辦食堂的通知,應是基於方便居民生活,更多的是對老人、孩子等特殊群體的一種照顧和保障。一旦進入社區,社區食堂應做到健康持續運營。

  社區食堂如何能做到持續發展?婁偉分析,從調查問卷看,居民對近在身邊的社區食堂需求量很大,社區食堂直接面對居民,這無疑是一個巨大市場。如果相關部門能給予較為寬鬆的政策,比如突破商業用房等限制,且減免房租或是給予其他補貼等,經營者在爭取利潤的同時,也應在與社區食堂的公益性之間尋找平衡點。社區食堂隻有以公益方式持續運行,才能在社區生存,並從而實現持續發展。假如某些餐飲企業進入社區是圖客源穩定、房租優惠、背后有政府資源及相關補貼,而不在餐品品質、服務及居民就餐體驗上練好內功,最終也會被社區拋棄。婁偉指出,社區食堂的公益屬性,注定了運營方不能賺大錢、賺快錢,街道、社區在招商過程中,也應以公益為重要考核標准,把好准入關,挑選認同“公益”這一基本經營定位的運營方,並持續拿出更為靈活的支持政策,針對老人、殘疾人或是困難家庭等特殊群體,不斷解難紓困,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北京日報記者 張淑玲)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