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都的物候圖鑒:《成都自然筆記》尋蹤身邊的神奇動植物

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在野外遇到一隻野生動物,叫不出它的名字,隻能拍下照片求助“博物君”﹔到近郊露營或者徒步時,發現一些稀奇古怪的動植物,恍惚好像在哪兒見過,卻又記不清它們的樣貌,這時,是否有感覺到自己的“知識荒漠”?
隨著去綠道騎行、上龍泉山觀鳥、遙望雪山成為成都市民和游客的新玩法,大自然中一些新奇的動植物,也勾起了越來越多人的好奇心。10月20日,一本描繪成都多樣化自然生態的科普讀物——《成都自然筆記》在成都人的“朋友圈”中悄然走紅,有許多人從中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也對生活在成都的各種動植物,以及一些平時沒有留意到的物種,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記者注意到,該科普讀物的作者中,既有專精於動植物研究的專家學者,也有各種愛好協會的成員,甚至有很多平時就喜歡做野外觀察的中小學生們,書中還穿插著200多幅攝影和精美繪圖,分為花、鳥、虫三大類,包括一些天牛、蠶、螢火虫和桂花、臘梅、青頭潛鴨等既專業又“接地氣”的介紹。
該讀物主編四川省青少年文聯博物專業委員會副主席、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尤告訴記者,這本書的出版,主要得益於成都自然觀察活動的廣泛開展以及成都人的熱情參與,“書的創作來源,根植於成都及周邊地區的自然生態,也離不開眾多專家與普通市民構筑的自然觀察活動體系。”
神奇動植物在哪裡?
在這本《成都自然筆記》裡
如今,有人在綠化帶裡發現了一種植物,不知道它是什麼,就會求問“這是什麼?”在獲得答復后恍然大悟。也有人看到一顆顏色艷麗的果實,剛想下口時,有人提醒“不明植物還是不要吃”,於是,普及博物學知識,成了當下一個比較新鮮且迫切的事情。
根據此前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成都現記錄有4459種植物,佔全省植物總數40.86%﹔野生鳥類共530種,佔全國鳥類總數的32.7%﹔共記錄有陸生野生動物700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29種﹔昆虫的最新記錄達6334種。
“很多城市人走到野外和鄉村田園,對五谷和一些動植物都不認識,因此就會有疑問。”據給該書作序以及擔任總顧問的四川省青少年文聯副主席兼博物專委會主席劉乾坤介紹,《成都自然筆記》是一群喜歡自然的作者共同撰寫,既有小學生,也有植物學家、鳥類專家,大家因共同的志趣愛好走在一起,在成都和周邊的山區識花觀鳥傾聽虫鳴,而它的讀者,也沒有劃定范圍,隻要是愛好自然、對自然生態感興趣的人都可以關注。
劉乾坤站在自身專業的角度告訴記者,博物,其實就是一種生活美學,“廣大的青少年需要提升美學素養,在內心深處,植下詩與遠方的種子,讓加入到博物領域的愛好者們的內心日漸豐盈,能以積極友愛的態度對待自然,對待生活。”他說,這種生活美學,從小處說,是關乎我們日常生活的情趣、品味,從大處說,是一種人生的哲理:愛和熱愛。
記者注意到,在這本《成都自然筆記》中,出現了很多成都地標性的建筑以及比較常見的動植物,比如,浣花溪畔的野迎春、拐棗樹街的拐棗樹、望江公園的芙蓉花、人民公園的銀杏樹、三聖花鄉的臘梅以及龍泉山上、青龍湖邊觀察到的鵟、白尾海雕等各類猛禽。這本書中,既有關於成都本土的美食和人文風採,也有一些記錄和觀察成都市區變遷和自然生態的文字。
其中動植物介紹分為花、鳥、虫三大類,花介紹了從公園到原野到深山等花類植物28種。如野迎春、玉蘭、桂花、芙蓉花、銀杏、蠟梅、酢漿草、魚腥草、杜鵑花、珙桐、蘭草等,鳥介紹了水禽、林禽、猛禽等23種,如青頭潛鴨、夜鷺、黑水雞、大紅鸛、小鸊鷉、綠頭鴨、燕子、紅嘴相思鳥、杜鵑等。虫介紹了20種,包括常見物種與珍稀特種,如鳳蝶、天蛾、黑帶食蚜蠅、胡蜂、蠶、螢火虫、天牛、蟬等,歷時兩年籌備,是成都首本自然筆記書籍,由四川省青少年文聯博物專業委員會出品。
解讀:
為什麼要創作《成都自然筆記》?
10月20日,記者與該書主編沈尤取得聯系。他告訴記者,實際上創作該書的作者群,有專業科研人員,也有作家、中小學生等各個領域的人,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自然愛好者,“從他們的細致觀察與描寫中,從某種程度上,也能感受到各種生命在成都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感受到了他們對自然、對城市、對生活的熱愛。”
沈尤告訴記者,自然筆記作為當事人觀察自然、學習自然、記錄自然的重要方式,是一種生態、文學、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文化產品,對傳播自然知識、展示自然之美和激發人們對自然的興趣,有著重要作用,“當觀鳥、賞花、尋虫、聽風、看山、問水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參與,其實也能証明,自然愛好有了文化性。”
他還給記者分享了一段故事:書中一位作者,記錄了自己小學時養蠶的經歷,而這位作者后來不僅對蠶的身體構造以及生活習性,有了更多了解,還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將自己的養蠶感悟寫了下來。“這對於童年階段來說,好比是一把鑰匙,觀察自然生態,貼近自然,走近動植物並且了解它們,是很有好處的。”
記者注意到,書中有不少昆虫、植物的介紹,都有中英文標注,並注釋了學名、分類等,而關於這部分專業的介紹內容,沈尤說,他們會將所有作者的記錄統一整理后,編委會會進行內容把關和審核,一些不夠完善或者需要補充的內容,還會根據一些專業性書籍進行查証,並和作者商量、核對,“這本自然筆記,更多的是體現一種非專業性的自然觀察視角,裡面有文學也有論文等,內容經得起專業考証,但體現的是一種輕鬆、益智的閱讀。”
封面新聞記者 宋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