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成都:走在前列 起好示范

超大城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2022年10月23日07:31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超大城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這個金秋,成都鄉村大地吸引了全國目光。

  位於成都新津區的天府農博園內,“慶豐收迎盛會”六個大字在金色稻浪中熠熠生輝,寓意“五谷豐登”的近20幅稻田畫在3000畝田野中徐徐展開。為期15天的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在這裡舉行,向全國人民展示著“天府糧倉”豐收的喜悅,詮釋著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

  十年前,天府農博園所在的新津區興義鎮還是川西壩子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庄,如今農耕文化與現代文明在這裡交相輝映,勾勒出超大城市現代農業加速發展的生動軌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成都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三農”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擺在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重要位置,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並推進,堅持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協調推進、互補互促,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2012—2021年,成都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穩步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307元增長到29126元,年均增長10.0%﹔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08縮小到2021年的1.81﹔2021年成都實現一產業增加值582.79億元。

  歡慶豐收,喜迎盛會。剛剛勝利閉幕的黨的二十大,讓成都城鄉大地再次迎來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成都正在醞釀更大的豐收,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著更多的希望。

  交出“中國飯碗”的成都方案

  關鍵詞

  藏糧於地

  從豐收節主會場向西幾十公裡,十萬畝稻田橫平豎直,溝渠縱橫,金黃稻浪無邊無際,各式機械往來穿梭,在秋日的陽光下煥發著蓬勃生機。

  這是位於崇州市的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也是建設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核心示范區。在這裡,精心整理過的大田綿延數裡,不僅種植著最新最優的糧食品種,還能實現全程標准化、機械化耕作,以更高的效率生產出更優質的糧食,帶來更好的收益。

  這是成都“藏糧於地”的代表作——高標准農田。“十二五”以來,成都市按照能排能灌、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生態友好、穩產高產的標准建設高標准農田。田網、路網、水網、觀光網、服務網、信息網、設施用網等“七網”配套的標准使之成為成都平原沃野千裡的“標配”,至今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388.77萬畝,為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8月中旬,成都市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實施方案》等“1+5”政策體系,在空間上布局“一帶十園百片”,即提升建設1個十萬畝糧油產業帶、10個以上十萬畝糧油產業園區、100個萬畝糧經復合產業片(園)區,區域內將實現高標准農田全覆蓋,道路通達度平原區域達100%、丘陵區域達90%以上,農田灌溉保証率達80%以上,地力提升0.3個等級。到2024年末,園區面積佔全市耕地面積的75%以上,建成國家級和省級糧油(糧經)產業園區15個以上。

  而圍繞體現“更高水平”,成都市提出了構建農田標准化、土地股份化、生產規模化、品種優質化、全程機械化、主體職業化、服務社會化、產品品牌化、管理數字化、效益多元化“十化同步”的現代經營體系,將以提升耕地質量和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加強科技協同創新,提升現代經營能力,在產業帶及每個產業園區打造1個千畝科技研發應用核心區,每個產業片(園)區打造1個百畝科技研發應用核心區,大力推廣以“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體系”為核心的“農業共營制”,將小農戶融入糧油生產全產業鏈,實現區域內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推廣應用面達98%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要達90%以上,糧油適度規模經營比重85%以上、社會化服務覆蓋率100%。

  對成都而言,“藏糧於地”還在於制定“長牙齒”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建立對糧食主產區的補償激勵機制﹔設立市、區(市)縣、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田長﹔並連續出台加強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十條措施,防止耕地撂荒的十條措施等,在頂層設計上為“藏糧於地”保駕護航。

  關鍵詞

  藏糧於技

  目光從田野收回到場館。天府農博園核心區3000畝大田展區內,100多種智能設備正在精准運轉,空氣濕度、風力、土壤水分、營養成分、作物嘗試、有無虫情……在“數字農業”加持下,這片稻田以最少的人力實現了精確的管理,種植的第七屆“稻香杯”55個品種長勢喜人,打造的四川“稻香杯”品比試驗區迎來了高產穩產。

  走進位於天府農博園創新林盤青苗1號樓的成都現代都市農業館,一個被各色光籠罩的玻璃房是“高科技農業”的代表作之一。這是由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帶來的“植物工廠作物育種加速器”,在模擬自然環境光、溫、水、氣、肥的科學協作下,水稻從插秧到收獲隻需60天左右,比在常規大田的生長周期整整短了一半。

  由京東等互聯網科技企業打造的“無人農場”﹔由中化農業集聚北京農信互聯、瑞士先正達、以色列安道麥等國際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的中化MAP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西南總部﹔由通威集團依托太陽能發電技術在魚塘裡建成的“漁光一體示范園”……充滿現代感的農業“黑科技”在成都鄉村大地隨處可見,發揮“藏糧於技”的作用,讓成都廣大農民徹底告別了“靠天吃飯”,在現代農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種業強市”正是成都“藏糧於技”的關鍵一環。

  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考察時抓起的四川省“稻香杯”特等獎品種“宜香優2115”正是從成都選育的超級稻品種﹔9月18日,大邑縣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的百畝高產示范片裡,受農業農村部委托的專家團隊經過現場測產驗收,雜交稻新品種“川康優2115”以平均809.8公斤的畝產再次刷新了成都平原麥茬機插優質雜交稻高產紀錄!

  據悉,以“種業強市”為目標,成都市將現代種業納入全面實施建圈強鏈的20個高質量發展重點產業鏈之一,構建以天府現代種業園區和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總部區“雙核”為驅動,以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溫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新津天府農博園、蒲江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等多點為支撐的種業發展格局。目前,成渝聯建已成立西南首支1.5億元天府種業產業基金﹔四川省現代種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已成功落戶天府新區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天府現代種業園2.1平方公裡總部區基本成形,93平方公裡生產示范區規模成勢,國家品種測試西南分中心等科創平台建成投用,建成國家級制種基地2.8萬畝、省級保(育)種場4家﹔成都種業集團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

  做好“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

  關鍵詞

  抓改革促融合

  這個國慶大假,緊鄰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的張河村集趣·共享農庄“一房難求”。白天逛展打卡,喂羊駝抓魚兒磨豆漿﹔晚上枕著稻香聽著蛙聲入眠……天南海北的城裡人在這鄉間的民宿中享受著“治愈”時光。

  張河村曾是一個“空心村”。2018年,該村搶抓天府農博園落地建設契機,採用“互聯網+分享經濟”理念,打造了集非標民宿、休閑觀光、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集趣·共享農庄。隨著人流導入,又陸續孵化培育出“不二餐吧”“共享超市”“食物減法”等村社產業運營項目,實現“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品變商品”,成為熱門打卡地,帶動村集體和在地村民通過收益保底和經營分紅實現增收。

  “點石成金”的,正是成都立足“聯城帶鄉”的市域實際,在公園城市大美鄉村建設下,不斷探索農業農村改革,促進城鄉融合所煥發的內生動力。

  堅持全域規劃、統籌規劃,成都將鄉村發展融入國土空間規劃,完善了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快推進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各項工作。目前,全市第一批次已統籌編制了35個鎮級片區規劃、35個村級片區規劃以及439個專項規劃,初步構建了城鄉一體的規劃體制,帶動了城鄉形態格局、聯動機制、發展模式的深度變革,成都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61.08%提高至2021年的67.88%。

  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成都在全國率先開展以“確權賦能”為核心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確實權、頒鐵証”,構建形成“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在全國率先挂牌成立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為農村產權依法流轉交易提供服務﹔開展全國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改革試點,積極探索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在全國率先創新建立“風險分擔、快捷高效、應貸盡貸”的“農貸通”融資平台,截至2022年9月,“農貸通”平台累計注冊用戶98726人,入駐一級金融機構79家,發布金融產品676個,累計放款27870筆,金額472.63億元,累計完成貼息申辦4067筆,貼息金額6106.56萬元。

  據悉,堅持以城鄉融合為方向,近年來成都始終貫徹“城鄉一盤棋”,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縱深推進,8項改革成果被國家部委推廣,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城鄉標准統一、制度並軌。2021年,成都市西部片區獲批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全市“三農”工作開始啟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探索。下一步,成都還將緊抓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賦予的改革試點機遇,持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加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和產品創新,進一步健全完善集體經濟發展長效機制,力爭到2030年基本實現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全國領先。

  關鍵詞

  生態價值轉化

  金色的稻田隨風起伏、綠油油的玉米挺直了腰杆、油菜花的芳香扑面而來……無論是駕車經過繞城高速,或是自行車騎行環城綠道,市民們都會被一片片良田所驚艷。這是成都圍繞城市環城生態區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范圍,及周邊七大楔形區域打造的十萬畝糧油產業帶,無論是駕車經過繞城高速,或是自行車騎行環城綠道,都能在中心城區領略良田千頃、稻田麥浪的美景。

  今年國慶假期,鄉村休閑游、近郊古鎮游、生態度假游成了超過半數游客的選擇。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所在的天府農博園共接待游客25.66萬人次﹔7家A級天府古鎮假日期間累計接待游客超110萬人次﹔蒲江明月村、都江堰青城山、龍泉驛山泉鎮、大邑安仁古鎮、彭州磁峰鎮、溫江壽安鎮等區域的鄉村精品民宿入住率超過80%﹔鮮道幸福裡、沸騰小鎮等鄉村網紅餐廳持續爆滿,廣大市民走出家門,走進綠道、鄉村、田野,盡情享受生態的饋贈。

  農村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在成都市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壯闊實踐中,寄托著鄉愁的廣大農村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部分。“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川西平原2000余年的生活方式和鄉村美學,形成了歷史文脈、經濟流向、綠色廊道、產業分布交互融合的空間結構。近年來,成都市以“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為抓手,全域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大於94%,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率達92.3%,截至2022年9月,全市已保護修復利用川西林盤1005個,打造形成了168個高品質精品林盤。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美鄉村的生態優勢讓鄉村價值得以重估,催生新場景、新業態和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近年來,各地紛紛推動鄉村綠道串聯特色鎮街、貫通川西林盤、鏈接大地景觀,構建“農業+商貿”“農業+文創”“農業+旅游”“農業+康體”等多種融合新模式,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大邑南岸美村、蒲江鐵牛水鄉、崇州“幸福裡”……如今的成都鄉村大地上,精品民宿、特色餐飲和鄉村酒吧等新場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2020年全市休閑農業接待游客達1.26億人次﹔全市鄉村旅游總收入從2018年的215.33億元增長為2020年的268.61億元。

  非凡十年 數說成都農業

  ■2012—2021年,成都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穩步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307元增長到29126元,年均增長10.0%,年均增速在副省級城市中居第1位﹔絕對額在副省級城市中的排位從2012年的第10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6位,提升了4個位次。

  ■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先后突破1萬元大關和2萬元大關,從2012年的9569元增長到2021年的20460元,年均增長8.8%。黨的十八大以來,成都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從2012年的41.1%下降至2021年的35.8%,年均下降0.53個百分點。

  ■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年跑贏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08縮小到2021年的1.81,十年間下降了0.27,下降幅度達13.0%。成都城鄉居民收入比的排位從2012年的第8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3位,在副省級城市中僅次於寧波和杭州。

  ■以簡陽為重點區域,成都聚焦116個省定貧困村和7.7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按照“兩年脫貧攻堅、三年鞏固提升、五年高標准全面小康”總體定位,集中全市力量開展脫貧攻堅。2017年底,成都在全省率先完成所有村、全部戶脫貧退出目標任務,進而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黨十八大以來,簡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8822元增加到2021年的21706元,年均增長10.5%,領先全市平均增速和簡陽同期GDP年均增速,分別超出0.5和2.5個百分點,並在2021年首次躋身全國百強縣。(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泳)

(責編:章華維、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