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堤晚景》用動畫的方式打開張大千盛年巨制

“南張北齊——張大千、齊白石書畫藝術特展”,目前正在上海龍美術館展出,川籍畫家張大千的盛年巨制《江堤晚景》備受追捧。
去不了現場怎麼辦?最近,一部以《江堤晚景》為素材創作的80秒動畫短片現身網絡。近景行旅人馬、古樹錯落、小橋流水,中景山路蜿蜒、桃源人家,遠景水澗廟宇、雲蒸霞蔚、崇山巍峨,古雅的音樂與鳥鳴、狗吠、馬嘶、飛瀑等聲音相互交織,畫中人物、動植物、風景如皮影般“動起來”,十分鮮活。
如何將一幅畫變成動畫?又為何選擇張大千的《江堤晚景》?近日,記者對《江堤晚景》動畫制作方進行了專訪。
MG動畫+三維場景+一鏡到底
在《江堤晚景》動畫制片人、監制,北京雲杪文化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趙成帥看來,將這件作品“動畫化”,“最核心、最困難的是創意”。
趙成帥說,創意有兩個支點,首先是對畫作和藝術家要理解透徹,不能當作孤零零的一幅畫來看。“大到豐富的歷史信息、藝術史線索,小到畫面主題內容、美學調性、藝術技法、人物角色、時間季節等,都要研究精確。”
在此基礎上,才能綜合研究、取舍,找到最適合的動畫制作方式。
趙成帥介紹,《江堤晚景》集齊了中國畫的平遠、高遠、深遠之美,如果簡單地採用3D技術,它的美學一定會受到損傷。“毛筆在宣紙、絹本上行走,淹留、勁疾、輕重、虛實、剛柔、聚散而形成的人物、山水、花鳥,通過3D建模和材質,一不小心就變成‘動漫美學’‘卡通美學’,無法做到‘氣韻生動’。”
所以,《江堤晚景》動畫整體採用MG動畫(動態圖形或者圖形動畫)的制作方式,它本質上屬於二維動畫,能最大限度還原畫作的美學氣質﹔但與此同時,制作方將原作所有的元素提取、分層后,搭建了三維場景,加強場景縱深感,再結合一鏡到底的鏡頭運動,實現“人在畫中游”的觀看效果。“幾種制作方式彼此之間互相‘埋坑’,要挑戰很多技術難點,來保証實現原作的美學效果。”趙成帥說。
《江堤晚景》乃張大千承前啟后之作
趙成帥所在的公司,此前制作過不少宋元古畫和近現代中國畫的動畫作品,目前正在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精品欄目《美術裡的中國》制作20世紀大師畫作的動畫。此次選擇《江堤晚景》,源於這件作品的特殊意義。
張大千1946年畫成的《江堤晚景》是一張名作,也是張大千個人畫史上的承前啟后之作。著名美術史學者傅申考証指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張大千臨仿的畫家以明清為主,后來增加董其昌、巨然等,到1938年開始出現五代畫家董源——這一年,他見到了董源的《江堤晚景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接觸了董源的真跡,加上從北平來到青城山后受四川山水的影響,張大千的山水畫從早年的“黃山派”走向“董巨派”,開始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古人風格來配合眼見之景。
1945年抗戰結束,張大千對《江堤晚景圖》念念不忘,重返北平四處打聽,不惜花費幾百兩黃金和20幅其它古畫購得。這幅畫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四川山水,逐漸形成了“大、亮、曲”的美學觀。
“抓住一件核心作品就能梳理出一條藝術史線索,《江堤晚景》正是這樣的作品。”趙成帥說。
趙成帥認為,如今走進美術館、博物館的人越來越多,將畫作開發成動畫,可在展覽中與原作同步展出,相互比照,更生動地呈現畫作內容與美學﹔也可在珍貴原作不易展出的情況下,借以進行公共美育尤其是青少年兒童美育。此外,動畫可以進行多重商業開發,比如最直接的商業授權。“總之,這是讓優秀的傳統中國畫從紙上‘活’起來、在博物館裡‘動’起來、在人民中間‘潮’起來的好方式。”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如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