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中的“特別保供隊”
四川省各地電商企業全力以赴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給

美團優選工作人員正在分揀、打包成都用戶訂購的商品。
盒馬鮮生位於青白江的西南供應鏈基地備貨充足。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核心提示
在本輪疫情防控中,四川省各地電商企業充分發揮線上購物“快捷、高效、無接觸”優勢,全力以赴保障本地居民生活必需品供給,僅成都市就有9家重點電商平台企業承擔了30%以上的生活物資保供任務,3萬多名外賣、快遞小哥成為最忙碌的群體……
送菜、送肉、送藥、送各種生活必需品﹔30分鐘達、1小時達、半日達、次日達……在本輪疫情防控中,成都全體居民原則居家,冷清的城市街道上,穿梭著無數的“小黃人”“小藍人”“小紅人”“小綠人”,從商超門店、倉儲中心,將打包好的生活必需品逐一送到各小區的收貨點。
據測算,本輪疫情期間,成都市9家重點電商平台企業承擔了30%以上的生活物資保供任務,3萬多名外賣、快遞小哥成為最忙碌的群體。
不僅僅是成都。四川省各地電商企業充分發揮線上購物“快捷、高效、無接觸”優勢,為全力以赴保障本地居民生活必需品供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保障供給
線上訂單暴增,配送大軍全力以赴
9月2日凌晨4點,成都新都區趙家寺路格外安靜,整條街上唯一亮著燈的,是一家生鮮電商的前置倉——叮咚買菜振新站。站點儲備站長文世彬和一名夜班工作人員正進進出出忙著整理收到的蔬菜、米面糧油、肉禽蛋等商品,上架、入庫、更新錄入系統。一個小時后,倉管員、分揀員、配送員等十幾位員工到達站點,開始准備新一天的工作。
為配合疫情防控,成都市民紛紛自覺減少不必要的出行,生活必需品的購買更多轉移到了線上。文世彬表示,振新站承擔著周邊4公裡范圍居民小區的食材採購需求,並重點為所在街道幾個被臨時封控的小區提供生鮮物資。“短短兩天時間內,叮咚買菜整體備貨量增加150%以上,重點保障商品包括蔬菜、肉蛋奶等,供應量增長超過本輪疫情前的5倍。”文世彬說,由於貨物到站集中在每天凌晨,為了讓周邊居民能及時買到新鮮蔬菜,他將到站時間提前到了凌晨4點,協助夜班人員一起工作。
同一個凌晨。成都青白江美團優選城市中心倉內,上百名工作人員正馬不停蹄處理生鮮訂單的分揀、發運,當天有超300輛配送車輛把新鮮的瓜果蔬菜運往成都市區。作為成都市重點保供企業,美團優選及時成立專項工作組,全力配合開展“保供給、穩價格”工作,工作人員比平時多出一倍。“每天有超過2.6萬名美團騎手在配送路上。”美團外賣相關負責人介紹,9月1日以來,美團外賣已累計額外投入近700萬元,補貼疫情地區騎手保供配送。
在此期間,餓了麼也累計送出餐飲、零售、醫藥等各類訂單約450萬單,每天有超過1萬名配送人員奔跑在“靜下來”的成都大街小巷。
四川省電子商務協會同樣號召全省電商企業發揮電商渠道優勢,主動服務社區,加大線上供給。通過微商平台、APP、公眾號、小程序商城等方式,讓顧客就近線上下單,商家進行線下配送進社區,滿足消費者日常生活用品需求。
創新手段
新模式新技術,提高末端配送環節效能
居民原則居家,由於人員外出大幅減少,可以個性化選購、配送到小區門口的電商平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保供壓力也越來越集中在配送的“最后一公裡”。問題隨之而來:面對突然暴增的線上訂單、海量的配送需求、庫存的及時調配乃至於價格的實時變動和調整等,在特殊時期,電商平台企業運轉的每一個環節都承擔前所未有的壓力。
一個細節,令人印象深刻。過去的十余天裡,不少市民定鬧鐘線上“搶菜”:提前打開 APP或者小程序,等著秒針轉到可購買的那一瞬間,頁面上的所有菜品卻秒變灰色,下方提示“已售罄”。即便是搶到了菜,也有可能遇到“商品運力不足”。
“前幾天,成都各區域還未解封時,即便我們已達到平時3倍的配送量,還是不能滿足需求,最高峰時成都用戶在盒馬的訂單需求量達到了10倍甚至更高。”盒馬鮮生九眼橋店店長晏軍解釋。為盡可能提升“最后一公裡”配送能力,盒馬除了全力保障在成都20家門店的線上線下銷售配送外,還聯動政府組織開展社區團購,通過APP、小程序等線上渠道,招募團長收集小區居民需求,以集單方式提升運力。
應對激增的線上訂單,新技術也不斷派上用場。“平台內各商家的產品價格一旦有異常波動,我們可以做到及時監控。”餓了麼四川公共事務負責人楊博文介紹,餓了麼及時啟動平台價格監控機制,通過智能預警和巡查掃描算法捕捉菜品異常、菜價異常、起送價異常和違規搭售等異常情況,以保障居民安心下單、安心居家。該價格監控機制正是今年3月上海發生疫情的管控期間,餓了麼總部研發上線的一套人工智能算法,“這種機器和人工相結合的管理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在成都運行效果也很好。”
叮咚買菜同樣把在上海疫情期間開發的相關技術運用到了成都的市場保供中。該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疫情期間大量流量涌入、購買需求增長過快,線上買菜很容易變成“秒殺”搶購,很多商品沒來得及挑選便隻能匆匆下單,隻買到有限的幾種商品,這種訂單既浪費了運力,也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了能讓更多人買到需要的商品,平台設置了追加商品功能,市民可以對還未分揀的訂單進行追加,極大提高了購買效率。”該負責人說。
社區生鮮連鎖“錢大媽”則通過技術后台實時捕捉成都近150家門店的庫存情況,針對當天貨品銷售較快的門店,進行及時、高效的二次配貨,以精准匹配每個門店的實際購買需求。
“大型電商平台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也是市場力量的集中體現。”業內人士指出,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間,不少電商平台發揮處於市場前沿、善於捕捉商機、精於大數據分析等優勢,提前對線上需求作出准確預估,做好充足物資儲備,后期又及時優化企業內部分工,把人力資源向線上布設、向末端集中,顯示出了很強的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在最大限度完成保供任務的同時,多數電商平台企業也同步實現了訂單量、銷售量、銷售額的快速增長。
優勢顯現
全省10余家電商參與,供應物資上千噸
“電商平台成為市場保供的重要力量,又展現出了獨特的市場優勢。”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疫情防控期間,全省有10余家電商企業參與保供,每日為城鄉居民提供蔬菜、肉類、米面油蛋等物資達到上千噸,電商消費呈現爆發式增長。“全省重點電商平台企業發揮在線購物線上下單、線下配送優勢,有力保障了防控物資、生活必需品配送暢通無阻,也有力帶動了電商消費。”該負責人表示。
電商行業在特殊時期充分展現出獨特優勢,得益於長期以來我省大力發展電商產業打下的堅實基礎。
今年以來,四川省順應居民消費加速線上轉移的行為趨勢,盡量對沖高溫、疫情等對線下消費的沖擊,規范健康發展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型消費,全省在線消費保持穩增長勢頭。據成都映潮科技大數據監測,今年1—8月,全省網絡零售額4749.4億元,同比增長3.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
“勢頭雖好,但電商發展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難題。”相關業內人士指出,比如物流、營銷等成本逐步增加,疫情對供應鏈的沖擊較大,以及新電商人才短缺現象突出等。
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加快電商發展,四川省還有更多計劃。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將統籌實施“川貨電商節”在線促銷,瞄准年末促消費高峰時期適時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打造一批特色數字生活消費主題場景﹔另一方面,將加快促進電商新業態新模式,推進電商新業態基地建設,重點發揮區域中心城市基地的引領作用,聯動工廠、商家,推動商品和服務供給渠道下沉、品牌下沉,推動整個行業和市場的規范運行和持續恢復。積極支持大企業、龍頭企業、骨干企業等主導,以“雙十一”等為節點,強化產品電商供應鏈協作,有效整合上中下游參與主體,快速構建行業和市場運行生態。還將開展數字商務公共服務市州行活動,針對不同類型和規模細分產業帶的特點,圍繞數字技術知識科普、技術操作培訓、經營管理培訓、供求雙方交流等加強公共服務供給。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陳碧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