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這裡“做東”“豐”景如畫

2022年09月21日07:17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這裡“做東”“豐”景如畫

天府農博園3000畝大田裡的稻田畫。 成都市新津區委宣傳部供圖

天府農博園展館外景。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代強 攝

  ●大田展區通過構建“室內展館+室外展場+林盤展區+大田展區”博覽空間,探索開放合作創新、參與主體創新、體驗形式創新、會展周期創新,實現了展覽展示與農旅體驗的有機結合

  ●1號館可見不同主題的會議室,步道鋪滿“向日葵”,還有鄉村生活、旅游消費、創新創業等多元場景。4號館內集合了“天府農耕文明”“脫貧攻堅”兩個主題展覽和“農民工”博物館

  ●2號館設有鄉村振興普法展台,這裡將開展直播帶“法”以及現場普法咨詢。設置這個展區,既是為了充分展現法治建設在“三農”領域和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也是為了向廣大農民朋友釋法解疑,助力農村基層法治治理

  9月23日,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將在位於成都市新津區的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以下簡稱“天府農博園”)啟幕。今年豐收節將以“慶豐收 迎盛會”為主題,全國各地將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慶祝活動。作為本次豐收節全國主會場,天府農博園有著怎樣的“豐”景?9月20日,記者前往實地打探。

  大田:“青苗”“瑞雪”初長成,20組稻田畫展現農業創新

  沿天府農博大道進入成新蒲快速路,車窗外黃綠相間的稻田一眼望不到邊。通過航拍鏡頭可見,在天府農博園大田展區3000畝的稻田上,20組稻田畫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呈現出“慶豐收 迎盛會”“中國農民豐收節”等不同的圖樣。

  “顏色不同,意味著水稻品種不同。”大田展區工作人員介紹,這裡採用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寄寓“五谷豐登”美好願景,在突出主題的同時體現農業創新和全面豐收。

  據介紹,大田展區通過構建“室內展館+室外展場+林盤展區+大田展區”博覽空間,探索開放合作創新、參與主體創新、體驗形式創新、會展周期創新,實現了展覽展示與農旅體驗的有機結合。

  記者看到,稻田中有一處白色圓弧狀異形結構的建筑,頗似一抹白雪。“這就是天府農博園四季建筑地景中的‘冬季瑞雪’,建筑面積1031平方米,屋面結構採用3D打印技術,投用后將用於舉辦展會、科技農具發布會、論壇路演等活動。”展區工作人員說。

  “冬季瑞雪”對面是建筑地景“春季青苗”,由5棵“青苗”造型的建筑和一棟觀景塔組成。觀景塔是整個天府農博島的制高點,能俯瞰島內全景。

  “瑞雪”與“青苗”之間由“星河農業公園”相連,其流線造型以及運用機器人改性塑料打印、機器人數字3D混凝土打印等智造技術,給人一種強烈的未來感。

  展館:增強沉浸互動式體驗,將農業的故事從書本搬到眼前

  順著田坎走近天府農博島,5座巨型木結構建筑映入眼帘,建筑頂部五顏六色,遠遠望去如稻浪翻涌起伏,這便是位於天府農博園核心區的天府農博·主展館,它也是四季建筑地景“夏季稻浪”。整個主展館佔地202畝,建筑面積13.2萬平方米,5座“稻浪式”建筑后面是川西風格建筑的“后街”。

  走進主展館1號館,可見不同主題的會議室,步道鋪滿“向日葵”,還有鄉村生活、旅游消費、創新創業等多元場景。

  4號館外,設有“糧倉”“水車”等﹔館內,集合了“天府農耕文明”“脫貧攻堅”兩個主題展覽和“農民工”博物館。其中,“天府農耕文明”主題展覽的茶馬貿易、古蜀農業等展區,生動再現了千百年前的農業生產場景。“我們運用場景還原、浮雕、微縮模型、藝術裝置等藝術手段,增強了游客的沉浸式、互動式體驗。”該展覽設計師溫宇介紹,展覽還採用了場景融合投影等多媒體技術手段增強互動性、體驗感,並多途徑收集反映四川農業發展的重要展品。通過這些珍貴的展品,與農耕文化一起,將農業的故事從書本搬到眼前。

  一進入“脫貧攻堅”主題展覽展區,就仿佛進入了時空隧道。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場景,真實還原了四川的脫貧攻堅鏖戰之路。

  在“農民工”博物館內,收音機、磁帶等農民工在外生活物品,以及工作服、務工証、鋸子等實物展品,極具時代特色。“這些展品絕大部分是征集而來,多數來自農民工捐贈。”工作人員說,展覽模擬展現了建筑工地、春運擠火車等場景,生動展現農民工生產生活面貌的變化軌跡。

  展區:直播帶“法”,讓農民上起“學法用法”網課

  探館期間,除了看到各式各樣的新農具農機、特色農產品、典型農業發展案例之外,記者還在2號館看到了鄉村振興普法展台,這裡將開展直播帶“法”以及現場普法咨詢。

  為何要在豐收節上設置這個展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是第一部直接以“鄉村振興”命名的法律,正是這部法律,將“每年農歷秋分日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以法定形式固定下來。

  因此,設置這個展區,既是為了充分展現法治建設在“三農”領域和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也是為了向廣大農民朋友釋法解疑,助力農村基層法治治理。

  具體如何直播帶“法”?上述負責人介紹:“屆時我們將設置直播間,宣講涉農法律法規,分享學法用法故事,展播農村學法用法優秀短視頻和法治文藝節目。同時,制作發放法治宣傳資料,圍繞農民關心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服務,為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代強)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