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衛生

中國科學家研發新一代CAR-T技術治療腫瘤

2022年09月05日09:1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研發新一代CAR-T技術治療腫瘤

8月31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報道了全新一代非病毒定點整合CAR-T技術的開發,及其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試驗成效。這一原創性研究由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楫欽、劉明耀、杜冰、李大力團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黃河團隊和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自然》資深編輯維多利亞·阿蘭達認為,這項研究工作開展了全面系統的臨床前研究,成功開發了非病毒定點整合CAR-T療法,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早期臨床試驗結果。研究人員在臨床治療中觀察到了高比例的腫瘤完全緩解率,且未發現嚴重的毒副作用,這一結果顯示出該CAR-T療法具有出色的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員同時也証明了非病毒定點整合T細胞治療在臨床應用的可行性。

“以往腫瘤治療的思路都是通過藥物直接去殺傷腫瘤細胞,而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可以通過提高免疫細胞的功能去殺傷腫瘤,而且這種治療方式可能帶來顛覆性的療效。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研究方向。”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張楫欽副研究員介紹,近年來全球流行CAR-T免疫細胞療法治療腫瘤,這種療法與傳統抗癌藥物不同,它將患者體內的T淋巴細胞分離出來,經過體外“人工改造”后回輸至患者體內,用以殺傷癌細胞。

放眼全球,CAR-T治療在技術層面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目前主要通過病毒感染方式進行CAR-T細胞制備,存在生產成本高、制備時間長、工藝復雜、有潛在致瘤風險等問題。

針對這些痛點,華東師大團隊開發了全新的技術方法。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實現了CAR序列在基因組特定位點的高效整合。在經過體內外腫瘤殺傷等檢測証明該技術的可行性后,團隊進一步制備了靶向CD19非病毒PD1定點整合CAR-T細胞(PD1-19bbz),並最終應用於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治療。

在接受治療的8例患者中,研究人員觀察到PD1-19bbz具有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有87.5%的患者獲得疾病完全緩解的效果,其中5例無癌生存已超過1年。據悉,這些患者都是傳統放化療無效或治療后反復復發的病人。

張楫欽介紹,團隊這次能在CAR-T新技術上實現突破,得益於華東師大15年前的布局。從2007年開始,華東師大邀請劉明耀教授回國創建全新的生命醫學研究平台。而當時,張楫欽正從同濟大學本科畢業,考入了華東師大,成為生命醫學研究所的首屆研究生。

博士畢業后,前往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工作的張楫欽,第一次接觸了CAR-T細胞治療這個新興技術,當時他意識到利用基因編輯工具來開發新一代CAR-T技術具有巨大的潛力。因此,他想到了母校的老師們。

此時,劉明耀、李大力團隊在CRISPR/Cas9基因編輯方面已取得突破性成果。

張楫欽毅然決定回到華東師大劉明耀、李大力團隊,作為一名專任副研究員,立志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到CAR-T等免疫細胞治療上,突破技術瓶頸。2016年,華東師大為加強科研團隊建設,新設專職科研系列崗位,也讓他回歸母校成為可能。

張楫欽還有一個身份——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研發副總裁。這項研究中,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華東師大科學家們,都作為邦耀生物高級研發專家進入公司核心管理層。其中,劉明耀教授是邦耀生物創始人,任董事長和首席科學家。

“在學校把前期的基礎研究做扎實后,我們意識到這個技術真正的試金石還是臨床試驗,因此我們盡快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邦耀生物合作開展了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張楫欽說。

近年來,華東師大通過加快變革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實施“有組織的科研”,不斷強化這種深度合作的部署和銜接。學校鼓勵科研人員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到企業在崗兼職,充分發揮學校基礎研究的優勢,將研究成果帶到企業開展中試和產業化。

“鼓勵科研人員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深度融合,努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一方面,瞄准科技前沿,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重大戰略需求,另一方面,用這樣的方式將優秀科研人才留在高校研究團隊開展科技攻關,通過長期積累更好地推動重大原始創新。”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說。(陳穎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