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體育

關於蹴鞠你了解多少?

2022年09月05日09:03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關於蹴鞠你了解多少?

  《夢華錄》中,劉亦菲飾演的趙盼兒與池衙內相遇時,一腳干脆利落的蹴鞠技術令人著迷,畫面既美又颯。關於蹴鞠這項運動,你了解多少呢?

  中國是古代足球的故鄉

  中國古代稱踢球為“蹴鞠”,亦稱“蹋鞠”。據可靠史料証明,我國古代足球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戰國策·齊策》中說:臨淄富實,民間無不吹竽鼓瑟、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說明蹴鞠最早流行於春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臨淄)。因此,2004年國際足聯就宣布:中國是古代足球的故鄉。《漢書·霍去病傳》記載:鞠,以皮為之,中實

  以毛,蹴蹋而戲。蹴鞠的鞠最初是由動物的皮毛做成,沒有什麼彈性,但可以在地上踢來踢去。根據文獻記載,在漢代長安景福殿鞠城(專門的球場)的比賽中,有兩隊各六人比賽,兩邊是球門。比賽對抗激烈,競技性很強。

  到了唐代,隨著充氣球的出現,鞠的彈性增強,蹴鞠的比賽形式更加豐富,注重個人技藝表演的“白打”開始出現,蹴鞠的娛樂性也顯現出來。

  蹴鞠在宋代得到發揚光大

  至宋代,蹴鞠比賽形式進一步發展變化,球門從球場兩邊移至球場中央,兩隊球員分列於球門兩邊進行比賽。

  宋人蹴鞠,有兩種玩法,一種是“白打”,不設球門,兩支球隊分別派出同樣數目的球員,在場中輪流表演,以頭、肩、背、膝、腳等身體部位接觸球,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而球不能落地。由裁判分別打分,以技高一籌者勝。“白打”強調的是技巧性與觀賞性,有點類似於花式足球。

  《水滸傳》裡的高太尉就是靠著一身超凡絕倫的蹴鞠技藝最終官拜太尉的,他就擅長“白打”蹴鞠。歷史上真有高俅其人,他原本是蘇東坡的書童,后得宋徽宗賞識,並因蹴鞠技藝官居高位。

  宋代還出現了專門從事足球表演的藝人,這些民間藝人組織了史上第一個“足球行會組織”——齊雲社(亦稱“圓社”),相當於現在的足球俱樂部。社中成員論技術高低分等級,最高級為校尉。齊雲社在當時非常流行,在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中,都有廣泛影響,更有“不入圓社會,到老不風流”的說法。

  蹴鞠的另一種玩法是“筑球”,相比於“白打”的娛樂性,筑球更有競技性。特別是“風流眼”即球門的出現,導致了蹴鞠技術的變化。比賽雙方分別派出十二人或者十六人,分著不同顏色的球衣立於球門兩邊,組成“左右軍”對壘。左軍與右軍均設“球頭”“蹺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角色,每個球員按照自己的角色,站立於不同的位置,承擔不同的任務。每場比賽還設有“都部署校正”“社司”,即正副裁判員。

  陸游在《殘春》中寫道:“鄉村年少那知此,處處喧呼蹴鞠場。”正如他踏春游玩時所見一樣,宋朝民眾已習慣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約上三五好友,來一場大汗淋漓的蹴鞠健身運動,真是暢快不已。(封面新聞記者謝靈捷)

(責編:彭茜、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