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愛心冰櫃”上熱搜的成都火鍋店 疫情期間又推出一項免費新業務

9月4日,成都市武侯區,一大早,老板娘趙春燕就急匆匆鑽進店了。走過空蕩蕩的大廳,她徑直走到廚房案板旁,看了看,然后對著正在切藕的員工趙斗權說,“藕切厚點,等下不是燙火鍋,是做湯。”
——這是成都全體居民原則居家第四天。
對於這家早就停止堂食的火鍋店而言,他們今天最重要的任務,是在2個小時后,將做完的20份午餐送到轄區內的各處,讓忙碌在一線的環衛工人能喝口熱湯,吃頓飽飯,休息一下。
“當然是免費的。”趙春燕的個性風風火火。疫情之初,她就向社區進行了報備,留下住在附近的7位員工,“隨時服務抗疫一線。”
9月4日,在成都開火鍋店的趙春燕和員工一起,制作了20份愛心餐食,提供給轄區內的一線環衛工人。
身邊的人並不意外她的決定。這家不算大的火鍋店已經熱鬧了12年,趙春燕和丈夫一起,如燕銜泥般一點點將這裡打造成另一個家。女兒從小到大的獎狀被貼在大廳牆上,大門口和招牌並列的,是有需要的人免費吃面條的提醒、環衛工人愛心休息站的標簽。
這裡夏有免費涼茶,冬有熱姜湯。幾個月前,趙春燕放置的兩個愛心冰櫃裡,需要者自取的免費礦泉水,因為不斷有人默默補充,數量不減反增——此事被媒體報道后,一度沖上熱搜。
從愛心冰櫃到環衛工人休息站,從免費面條到愛心午餐,趙春燕所做一切自然而然。“成都這座城市,就是能感知和傳遞每個人的善意。現在大家都做一點點事,疫情總會過去。”她打開鍋蓋,翻滾著的魚湯已經煮得奶白奶白。
頓時,明明空蕩的火鍋店內,氤氳著人間煙火,流淌著城市溫情。
因為熱愛
總能找到守護的方式
這邊,趙春燕和員工正忙著將起鍋的魚湯分裝到餐盒,那邊,環衛工人倪家雄和何瑛走進了火鍋店,熟稔坐到空桌前,拉下口罩,猛喝一口水,然后長長舒口氣。
作為成都市城管委疫情防控環衛作業武侯區應急保障隊的成員,他們每天早上5點半開始沿街打掃,到中午12點結束上午的工作,休息后,又從下午6點工作到晚上9點半。轄區內哪裡的垃圾箱裝滿了、路面臟了、有垃圾堆著了,他們就會冒出來處理好這件“天大的小事”,守護著城市的體面和秩序。
9月4日,在成都開火鍋店的趙春燕和員工一起,制作了20份愛心餐食,提供給轄區內的一線環衛工人。
“我們每天都要經過這裡7、8趟,等他們去拿垃圾時,我就能歇一下。”做了快10年的環衛工人,何瑛這幾年開始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他們的責任就是讓成都不管什麼時候,都能一直干干淨淨、漂漂亮亮。另一方面,她也感知到了更多關懷和善意,從一句“謝謝”、一個微笑,到類似趙春燕這種,提供一個讓他們可以喝水喘口氣的“愛心休息站”。
“我先過去了,等下你們直接過來就行。”坐下不到5分鐘,何瑛起身離開。
“你帶瓶水。”趙春燕從廚房沖出來,把水塞到她手裡,“等下就給你們送飯過去。”
9月4日,在成都開火鍋店的趙春燕和員工一起,制作了20份愛心餐食,提供給轄區內的一線環衛工人。
其實,這不是趙春燕第一次為抗疫一線的人員提供愛心盒飯。過去兩年多,每一波疫情來臨,她都會和社區聯系,根據需要提供餐食,最多的一次,連續多天送下來,花費接近5000元。
“因為熱愛吧,總能找到守護的方式。”趙春燕覺得那就是一種直覺。在她看見面熟的廣場舞阿姨套上防護服成為志願者時,看見那些一線防疫人員被汗水泡得發白發皺的雙手時,又或者,就是某天,擔心他們生意受到影響的熟客直接給她轉錢充會員時,她覺得自己一直在被這座城市的強大的共情所觸動,所推動著要去為這裡做點什麼。
這似乎也是很多人的共識。
於是,這個盛夏,為了響應節約用電的號召,趙春燕所在的整條街的商戶都自發關閉了招牌的燈光,調低了大廳的亮度。於是,當疫情來臨后,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這座城。
我被人“打過傘”
所以也想為別人“撐傘”
接近中午,滿滿當當20份午飯,魚湯、蔬菜、泡菜米飯,一份份穩妥包裝好。送飯的車從火鍋店前駛離,穿過稍顯安靜的街道,執勤交警會在路口檢查車牌是否備案,路邊做核酸的點位排著並不算長的隊伍,人們提著大大小小的袋子,從菜市場和超市裡走出,他們買得不多,紅紅綠綠的蔬菜水果外,有人抱著一束盛開燦爛的雛菊。
環衛工人們等在一處街邊花園,有人戴著口罩吼了一聲洪亮的“謝謝”,逗笑了街對面水果店的老板。
忙碌了一上午,環衛工人拿到了商家提供的愛心餐食
“成都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讓你越來越愛它。”忙碌一上午,在把所有點位都送完后,趙春燕終於鬆弛了下來。14年前,她從老家達州到成都創業,諸多沉浮之間,她始終記得,一次偶入一家面館,吃完后才發現沒有帶錢包和手機,忐忑對老板說著回去拿錢時,老板大手一揮,“不用啦,我就是賣面條的,多做一碗少做一碗,無所謂。”
趙春燕將這次經歷比喻為,“好像是我被人‘打過傘’,所以也想為別人‘撐傘’。”
在店裡,她提供“免費吃面”,用碩大的字體標注,“如果您現在遇到困難,或者在成都還沒找到工作,請進小店跟服務員說,‘麻煩煮碗面’,吃完直接走就是,不必客氣!”店門外的一張小桌上,放著涼茶、紙杯和一次性口罩,供行人免費取用。而“環衛工人愛心休息站”,更是一年四季免費提供休息和熱茶涼水。
忙碌一上午后,環衛工人開始吃午飯
這樣的善意,從未被辜負,一直在傳遞。
曾經,一位小伙子來店裡吃面,完后悄悄在碗底壓了20元錢,留下紙條,“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一碗面沒有之一。生活不易,愛心傳遞”。這個夏天,趙春燕在冰櫃上貼上了“愛心冰櫃,免費領取”的標簽,之后,基本每天店裡需要提供24瓶礦泉水作為補充,但是漸漸地,愛心冰櫃裡的水多了起來,從監控裡,叼著冰棍兒的男生、衣著簡單的女生、匆匆“剎一腳”的司機,留下一箱箱的礦泉水后就離開。
曾經,一位小伙子來店裡吃面,完后悄悄在碗底壓了20元錢,留下紙條
如今,這個“愛心冰櫃”依舊擺放在火鍋店門口,時不時有公交車司機、環衛工人來拿走一瓶,趙春燕覺得,它已經成為了一個象征,“隻要我們這家店還開著,這個傳統就會一直下去。”
這就是我們
戰勝疫情的信心呀!
“成都,一座溫暖人心的城市。”
—— 這是“愛心冰櫃”的故事下,被點贊最多的留言。更多的,是人們都在講述自己和這座城市的故事。有人因為坐公交車忘了帶錢,臉都憋紅了時,被公交車司機代繳了,於是,他在下次坐同一線路的公交車時,多投放了兩塊錢。還有拎著大包小包的學生,在地鐵站面對無法支付時,被陌生的小姐姐幫助,后來,再遇到同樣的情況,她成為幫助別人的人。
如今,故事還在繼續講述。
有人分享了在業主群裡,爹媽們交換著自家娃用過的教材,“需要者自取”。有人講述在自己小區,核酸檢測時會自發讓孕婦和老人孩子不用排隊。更別提誰家的電視機沒聲了、煤氣灶打不燃了,都先不麻煩物業,大家七嘴八舌出著主意……
“這就是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呀。”趙春燕覺得自己一直被各種善意包裹著。眼下,店裡很多員工都是已經工作了7、8年了,火鍋店已經成為大家的家。這次住得近的就留在店裡,每天准備著愛心餐食,年紀最大的趙斗權,本來是保潔,也提著菜刀氣勢飽滿地破魚切菜。社區裡,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仍會記得時常問問她,“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口罩夠嗎,核酸做了嗎?”
火鍋店外,免費吃面的招牌,高高挂著
更大的,是成都市在疫情后,這幾年對於各種微小企業的扶助政策,趙春燕的丈夫黃明算過,各種政策下來,火鍋店一年能省下一大筆錢,“真的是喘了口大氣。”
說這話時,已到下午,趙春燕又坐不住了,她開始聯系社區,詢問明天是否需要送餐食,“看看你們想吃什麼,菜市場、超市都開著,買菜方便。”(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梁家旗 趙奕 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