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瀘縣探索機收中稻、蓄留再生稻試驗獲新突破

2022年08月05日16:58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機收水稻。余翔攝
機收水稻。余翔攝

8月4日,雨后初霽,盛夏的田間彌漫著一絲難得的清涼,瀘州市瀘縣方洞鎮陳田村粟喻糧油種植專合社的2000畝水稻已進入收割期,黃澄澄的稻谷為大地鋪就了一張金色的地毯,演繹著豐收的希望。

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方洞鎮陳田村的機收中稻、蓄留再生稻試驗田正式開鐮收割。隻見一台沃德收割機在田間的專用跑道上作業。收割機所過之處,整齊的稻茬矗立著,沒有被碾壓痕跡。

在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栽培中心主任張林的帶領下,驗收組對試驗田的稻谷進行了脫粒、晾晒、去雜、稱重等測產步驟。兩個小時緊張有效的工作后,試驗田測產結果正式出爐:瀘縣方洞鎮機收中稻蓄留再生稻試驗田所種植的水稻品種內,6優107的畝產為712.3公斤。

“這僅僅是我們試驗第一階段的成果。”瀘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股股長高尚卿說,“我們試驗的目的是解決中型機器收割中稻碾壓稻樁的問題。”

高尚卿指向稻田解釋說:“一般的水稻植株栽插規格是30*20厘米,而這塊試驗田的水稻栽插規格(60+30+30)/3*16.7厘米,我們這麼做目的就是為了給本地常用的收割機留下履帶行駛的路徑,避免因為機收中稻碾壓稻樁造成再生芽不足再生稻產量低的問題。從目前機收結果看,機收中稻碾壓稻樁問題已基本解決,接下來我們還將針對中稻栽插密度、施肥水平、病虫防控等栽培技術進行進一步改良。”

“發展再生稻目前需解決兩大難題。”瀘縣栗喻糧油專合社理事長、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劉世超說,“當前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種田以老弱婦孺為主,勞動力相當緊缺,大力推廣耕種防收全程機械化是我們發展的大方向,機收中稻有效地解決了人力成本高和收割效率低的問題,但同時機收中稻又影響了再生稻的蓄留,收割機機收面積大,碾壓頭季中稻稻樁,直接影響再生稻腋芽的萌發﹔其次是人們長久以來的認知,認為再生稻是自生自結的,無需再投入管理,因此產量提升空間還有待突破。”

如何破解?瀘縣農業農村局與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開展聯合攻關,破解難題。一是科學管理再生稻。採取集中人員、時間、精力和統一規劃、統一用量、統一購肥、統一指導、統一施用等“三集中”、“五統一”管理技術,適時施用粒芽肥,確保關鍵技術和措施切實落到實處。瀘縣初春溫度回升快,中稻能在8月25日前收割,有利於再生芽的早生快發,確保低溫陰雨氣候來臨前安全齊穗、揚花結實成熟。二是探索再生稻品種。開展四川省“稻香杯”優良品種展示品種55個,篩選再生力強的優良品種,同時,針對丘陵地區中型機器收割中稻碾壓稻樁問題,開展機收中稻、蓄留再生稻的技術探索和試驗示范,探索出“中型機器收割、夠苗晒田、適度低留稻樁”(中稻收割機器沃德、久保田,留樁高度25-30厘米,保留倒3、倒4芽)等主要技術措施,能實現再生稻的低成本生產目標。

“再生稻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大約隻割下稻株的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讓其再長出的一季稻谷。由於再生稻無需經歷育秧、插秧等冗長繁重的勞動環節,管理相對簡單,米質、口感、營養又較中稻更受人們青睞,因此,大力發展再生稻是增加糧食產量,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瀘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陳應平介紹說。

瀘縣地處川南,在長、沱兩江交匯處,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大縣、四川省“豐收杯”獲獎縣。全縣現有耕地面積108.84萬畝,常年糧食總產55萬噸,因獨特氣候條件,可實現中稻、再生稻“一種兩收”。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噸糧田,是希望最終能實現再生稻畝產達400公斤以上,中稻+再生稻兩季畝產超過1000公斤。”瀘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王孝芳說。近年來,瀘縣通過狠抓中稻+再生稻高產創建,再生稻的面積、單產、總產不斷突破,2009年,再生稻有收面積40.2萬畝,總產5.6萬噸﹔2021年,再生稻有收面積47.1萬畝,總產7.9萬噸 。(余翔 曾佐然)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