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房產

高溫天氣,小心熱射病突襲(健康直通車(第96站))

本報記者 王美華
2022年07月22日08: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6月中旬以來,中國多地提前開啟高溫“炙烤模式”,不少地區出現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近期,多地報告有“熱射病”確診消息,“熱射病”一詞在網絡上刷屏。

  熱射病是一種什麼病?為何會致命?哪些人群是熱射病的高危群體?戶外勞動者如何預防中暑?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北京友誼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蘆照青。

  

  中暑無小事

  記者:高溫天氣下,人們常把“熱死人了”挂在嘴邊。最近發現這真不是一句玩笑話。高溫會給人體帶來哪些危害?

  蘆照青:人體維持相對穩定體溫的機制主要依賴於產熱與散熱的動態平衡,當室溫大於32攝氏度、濕度大於60%時,外部環境的高溫高濕會使機體產生的額外熱量無法向外傳遞,這種動態平衡被打破從而造成體內熱量蓄積,就可能造成中暑。

  熱損傷因素作用於機體,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表現為由輕及重的連續過程,包括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統稱為熱致疾病。

  記者: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分別都有哪些表現?

  蘆照青:先兆中暑,就是還沒到中暑的程度,通常表現為頭暈、惡心、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大汗、口渴等,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於38攝氏度,這時如果離開高溫區域,及時補充水分、鹽分等,很快就能恢復過來。

  輕症中暑,表現為先兆中暑的症狀加重,面色發紅、大量出汗,體溫可上升超過38攝氏度。如果經過及時救助處理,數小時內也可恢復。

  重症中暑按表現不同又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及熱射病。

  熱痙攣主要表現為明顯的肌肉痙攣,伴有收縮痛。痙攣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經常活動的肌肉多見,尤以腓腸肌(小腿后群肌之一)為最。痙攣常呈對稱性,時而發作,時而緩解,患者神志清醒,體溫多正常。

  熱衰竭一般起病迅速。患者常有頭昏、頭疼、心悸、出汗、惡心、嘔吐、皮膚濕冷、面色蒼白、血壓短暫下降,繼而暈厥,核心體溫升高,但一般不超過40攝氏度。如不及時干預治療,會快速發展成熱射病。

  熱射病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是由於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或劇烈運動所致的身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衡,產熱大於散熱,導致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40攝氏度,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例如譫妄、驚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礙。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50歲以上患者死亡率可高達80%。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最終會因心、腦、肝、腎等多個臟器衰竭及肌肉分解(橫紋肌溶解)造成死亡。因此,中暑無小事,一定要重視預防。

  關鍵在預防

  記者:哪些人群是熱射病的高危群體?

  蘆照青:根據發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熱射病分為經典型熱射(又稱非勞力型熱射病)和勞力型熱射病。

  經典型熱射病主要是由於被動暴露於熱環境引起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而發病,多見於體溫調節能力不足者(如年老體弱者、孕婦和兒童)、伴有慢性基礎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損者、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者(如環衛工人、交警、封閉車廂中的兒童)等。

  勞力型熱射病主要是由於高強度體力活動引起人體產熱與散熱失衡而發病,多見於夏季劇烈運動的既往健康的年輕人,如參訓指戰員、消防員、運動員、環衛工人、建筑工人等。盡管勞力型熱射病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更容易發生,但環境條件並不一定導致熱射病的發生。

  記者:如何預防熱射病?尤其是戶外勞動者,應該怎樣避免中暑的發生?

  蘆照青:降低熱射病病死率的關鍵在於預防。應避免高溫時段外出,避免直晒,如必須外出需注意防晒,可以戴防晒帽、打遮陽傘。合理安排戶外活動,戶外勞動或鍛煉應選擇早晨氣溫較低時,並注意中途休息,大量出汗時應多飲淡鹽水等補充電解質與水分。對於年老體弱、慢性病患者、兒童及孕產婦,要保証居室通風,高溫時段適當開空調降溫。

  記者:如果出現熱射病,現場應該怎樣急救處理?

  蘆照青:熱射病可能危及生命,及時處理最為關鍵。在急救現場,應該這樣做——

  首先是脫離熱環境:立即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盡快除去患者全身衣物以利散熱。有條件的可將患者轉移至有空調的房間,建議室溫調至16—20攝氏度。

  迅速、有效降溫:應用冷水浸泡或者冷水噴淋,可使用冰袋、涼濕毛巾等緊貼兩側頸動脈、腋窩或腹股溝處。也可使用冰水、酒精等擦拭全身皮膚。

  熱射病患者的肌肉可能發生不自主的抽搐,此時不要試圖給患者喂水,也不要在患者嘴裡放任何東西,避免出現氣道阻塞﹔如果患者出現嘔吐,要翻轉患者的身體使其側躺,避免出現誤吸。

  及時呼救,邊降溫邊轉運:自救措施並不能真正替代醫療救治,要盡快讓患者得到專業的救治。

  隨時把水喝

  記者:一般出現哪些症狀時要警惕可能中暑了?

  蘆照青:在高溫環境工作或生活一段時間后,如果出現口渴、頭痛、頭暈、乏力、多汗、惡心、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現,可能就是出現了中暑,這時應盡快轉移到陰涼環境下,多喝含鹽分的飲料或水,從而避免發展到熱射病。

  記者:三伏天已至,普通人如何有效防暑降溫?

  蘆照青:可以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著手。

  衣:夏季宜穿寬鬆、淺色、透氣的衣物。

  食:科學飲水,合理飲食。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正確的方法是隨時喝水,以保持人體所需的水分。

  夏季氣候炎熱,人們的食欲普遍減退,因此更要注意營養均衡,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如魚、奶、豆類。飲食要清淡,不宜吃高熱量、油膩、辛辣的食物,要適量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西紅柿、西瓜、楊梅、甜瓜等。

  住:改善年老體弱、慢性病患者、兒童及孕產婦的居住條件。保証居室通風,居室溫度最好控制在26攝氏度左右,但也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否則室內外溫差過大會減弱人體對高溫的耐受程度。

  行:避免高溫時段外出,如必須外出需注意防晒並避免直晒。

  

  鏈接

  “加長版”三伏天來了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

  每年三伏天出現在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今年三伏天自7月16日起——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三伏天“中伏”的時間長短並不相同,“夏至三庚數頭伏”,入伏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於是就有了兩種情況,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的伏天是40天。

  今年的三伏天是40天,屬實是“加長版”三伏天。

  三伏天到底有多熱?

  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時段。通常我國大陸地區主要是熱在頭伏和中伏,東南沿海和島嶼地區大多是熱在末伏。

  中國天氣網統計的近30年來(1991年至2020年)的氣象數據顯示,三伏天裡華北、黃淮、西北地區東部極端高溫在40攝氏度以上,高溫持續日數達5至7天﹔南方大部雖因濕度大,極端高溫沒有北方強,但極具耐力,高溫日數均在20天以上,局地甚至達35天。而不得不提的“高溫霸王”吐魯番,極端高溫曾達47.8攝氏度(2008年8月5日),高溫日數曾持續達39天。

  為何三伏天會這麼熱?

  氣象專家分析——

  入伏后,夏季風逐漸抵達最北端,地表濕度變大,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一天比一天熱,三伏天期間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在其控制下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比熱容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還影響人體汗液排出,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