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衛生

找到抑郁症在腦中發病機理的女科學家

2022年07月06日09:2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找到抑郁症在腦中發病機理的女科學家

抑郁症已成為當代最受關注的精神疾病之一。它影響著全球數億人的生活,但是人們對其發病原因等方面的了解還很不夠。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胡海嵐所帶領的團隊發現了抑郁症發生的核心機制。這可能會成為未來人們進一步認識和對抗抑郁症的福音。

因為在社會和情緒神經科學方面的重大發現,胡海嵐多次獲獎,最近的一次是6月底。她獲得了2022年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胡海嵐團隊的關鍵發現最初與氯胺酮有關。“對挽救病人的生命來說,這藥非常重要。如果使用傳統藥物,我們需要幾周的時間來改善試圖自殺的人的想法,太慢,太晚。”胡海嵐表示。

但長期氯胺酮濫用可能產生多種不良反應,包括頭痛、記憶力差、短暫性高血壓以及焦慮症等。在氯胺酮被非法濫用的場景中,它有一個人們更熟悉的名字:毒品“K粉”。

氯胺酮怎麼發揮作用,為什麼那麼快起效,是對科學家來說非常重要的基礎科學問題。胡海嵐說:“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抑郁症這種如此復雜的大腦疾病真正的核心機制是什麼。”

“我們發現大腦當中有一個非常小的核團,但是它在介導負面情緒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們也把它叫做大腦中心的‘反獎賞中心’。”胡海嵐介紹,“我們發現在抑郁狀態下,這個小核團內的活動產生了異常,或者是進入了特別高的放電狀態,而這樣的一種‘反獎賞中心’的過度激活,后果就是對大腦‘獎賞中心’的過度抑制,而‘獎賞中心’是產生多巴胺、五羥色胺這些核快感、心快感,以及獎勵感受相關的化學物質的源泉。所以這可能是人進入抑郁狀態的原因。”

胡海嵐團隊也發現氯胺酮之所以能快速起作用,是因為它能夠很快地阻斷“反獎賞中心”過度放電或者過度活化狀態,從而起到一個“開關”的作用,不讓“反獎賞中心”對“獎賞中心”產生過度抑制,進而起到快速抑制抑郁的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兩三個新的不同的分子靶點,它們可以作為潛在的抗抑郁藥物的靶點。”胡海嵐表示。

從基礎研究獲得突破的第一天起,胡海嵐團隊就已經開始了轉化應用的研究。“我們基礎研究其中一個重要意義就是發現氯胺酮不是唯一的選擇。”胡海嵐表示,目前其研究中跟應用相關的方向包括,希望對氯胺酮在分子結構上進行改造,保留它抗抑郁的作用,去除它的成癮性及其他副作用。

此外是做靶點的拓展。胡海嵐說:“至少有一個分子靶點和氯胺酮的靶點都是在同一個通路裡面起作用,我們預測阻斷這個靶點之后也會有抗抑郁的效果,針對這個靶點臨床上現在已經有藥物治療別的疾病,我們兩年多前已經和臨床團隊開始合作,用老藥新用的思路來治療抑郁症。這些工作都正在進行中。”

重大突破令人欣喜,但背后是已然發生並將持續下去的漫長的“寂寞”。通常從基礎研究到具體藥物的成功,一般需要10到20年的時間。在胡海嵐看來,“一方面我們不能違反藥物研發的規律,急於求成﹔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樂觀的態度,因為理解疾病的機制也就是跨出了萬裡長征的第一步。”

“我從來沒有覺得科研是一個枯燥的事情,在我看來科學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她表示。

胡海嵐對腦科學的研究始於大學時期。但是轉入今日的研究方向,是胡海嵐不斷根據新發現的研究興趣、經歷數次調整的結果。在博士后期間,她開始對“情緒怎麼影響學習和記憶”特別感興趣。情緒方向也是神經科學中相對沒有被開拓的領域,這也成為胡海嵐實驗室獨立工作的方向。

“對科學家來說,如果一個領域是相對沒有被開墾過的領域,同時問題又有趣且重要,我覺得這都是吸引科學家研究的特點。”胡海嵐說,“另外一點是研究有潛在的社會意義,因為情緒相關的疾病,包括抑郁症現在在社會上影響了很大比例的人群,這是另外一個原因。”

她一再選擇放棄“舒適區”。博士畢業時,她可以跟隨自己的導師順理成章地留在原來的領域,繼續通過果蠅這樣一個小小的模式生物,研究成熟的神經發育領域的問題。但是她最終選擇遵從自己的內心。因為在讀博期間,她發現自己最感興趣的是動物行為及其背后的腦機制。

這是一次充滿挑戰的轉向。胡海嵐為此從零開始學習很多新的技術,而且“在博士后的頭兩年都在試錯和摸索中度過”。

“從事科學工作最重要的素質我認為是韌性。百折不撓在科研領域不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個現實。”胡海嵐曾經聽到一種說法,形象地折射了科學界的某些事實:如果試驗50%都是預期結果的時候,就應該放棄這個課題,因為它不夠創新。“我們每天70%以上的時間都是面對失敗或者實驗暫時不成功,所以韌性的鍛煉是實驗科學家的基本功。”

“科研就像不知道終點在哪裡的馬拉鬆,你要調整好自己的節奏,有時候快,有時候慢,有時候有同伴一起,有時候也要一個人孤獨地堅持。”胡海嵐說,不知道終點在哪裡是挑戰,但來自未知的魅力也“總能讓你充滿希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