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成都書店新氣象背后的文化密碼

2022年06月30日07:42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書店新氣象背后的文化密碼

去年10月底,闊別一年多的興隆湖重新開放,“湖水共長天一色”,有著“如掉落湖面的一本書”美譽的“水下書店”——中信書店靜靜躺在湖畔,也同步迎客。這座湖畔書店令市民張靜心儀已久,在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她終於如願“打卡”。“透過臨湖一側的水下玻璃幕牆,眼前是水草搖曳、魚翔淺底。”在這樣一個“水下世界”閱讀,張靜感到別有一番滋味。

一本書,一杯咖啡……如今,泡書店已成為成都市民的日常。讀者在書店看書買書、買有趣好玩的文創產品,也能採集新知和靈感,他們漸漸發現,書店裡的玩法越來越多。

截至目前,成都已擁有3600多家實體書店。這其中,既有小而美的書屋,也有形式多樣的閱讀空間﹔既有華麗轉身的書店老品牌,也有蓬勃興起的書店新面孔。這些特色書店點亮了城市的建筑、街道、區域,呈現出一道充滿想象力的文化風景,也向外界傳遞著獨屬於成都的文化與藝術氛圍。

A

“美”與“新” “書店+”是真的香

今年4月24日,“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年度最美書店”名單在北京發布。全國共有46家書店獲得“年度最美書店”殊榮,成都的文軒BOOKS九方店和方所成都店榜上有名。

文軒BOOKS九方店一、二樓由打造過台北誠品書店的知名設計師李瑋珉設計,他以人文、自然為設計主題,以“森林閱讀”為設計理念,將書店設計成了都市青年喜愛的清新自然風格﹔2014年進駐成都的方所,則是最早一批讓成都市民感嘆“原來書店還可以這麼開”的文化空間。高顏值的外表,展覽、文創、咖啡等文化空間的集合,一舉打破人們對書店的刻板印象。走進書店,仿佛城市的喧囂全被關在了門外。

近些年,因顏值被市民游客“種草”的書店遠不止這兩個——跟東郊記憶一街之隔的新山書屋,是來自重慶的品牌書店。“新山”品牌書店曾在2018年中國書店大會中獲得“中國最美書店”的稱號。成都店的面積約9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一樓是咖啡廳,二樓是書店,二樓上又隔出了一個小閣樓,上下樓以木樓梯相連﹔坐落於興隆湖畔的中信書店,“半沉浸”在水中的書店,獨特的景觀,持續吸引著游客慕名前去拍照打卡﹔去年9月在成都開業的朵雲書院·交子店,通過商業建筑空間與公園環境的無縫銜接,打造了一片城市中的文化“綠洲”,以“玻璃盒裡的協奏曲”為設計基調,通過立面中的窗洞、形狀、色彩、材質等,營造建筑中的韻律感……操刀朵雲書院·交子店的知名建筑設計師顧憶,在談及成都層出不窮的文化閱讀空間時不吝贊美:“書店映射一座城市的氣質與品位,成都書店數量之多體現了它的包容性。”

實體書店要長遠發展,當然不能隻停留於吸引消費者前來拍照打卡的層面。實體書店的優勢和價值,更在於能給讀者帶來良好的線下閱讀體驗,可以組織各類沙龍論壇讓作者與讀者深度交流。前幾年實體書店走得較多的是“書+咖啡+活動”模式,有了更多新變身。都江堰鐘書閣是首個文旅主題的書店,其靈感來自宏偉的都江堰大壩,像一座用歷史文化建造的高牆,穿梭在巨大的書架下,猶如室外屋檐,又如步入連綿山巒。近年來,方所逐步在成都布局社區書店,讓書店成為市民的日常生活場景。繼方庭歡樂裡音樂主題店后,方庭親子主題書店R29C店今年初落戶三聖鄉。“四川優秀兒童文學作家作品專區”隨之落戶書店,該專區不僅面向小讀者拓展閱讀的豐富度,還為四川優秀的兒童作家搭建直接面對小讀者的宣傳和展示平台。

作為疫情后特殊時期開業的全國最大的實體書店,文軒BOOKS招商店帶來了讓讀者眼前一亮的改變。把員工變成薦書人,和讀者對話,通過筆下文案的推薦和呈現,把作品的內在與人的精神世界相鏈接。細心的讀者還注意到,書店通過詼諧幽默的主題場景,為讀者提供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著名文化學者袁庭棟在書店開業活動上分享說,“我向來都說,書香,讀書的過程它才香,擺在架子上它不香。書店的員工不再只是把它們擺上去的搬運工,從他們開始閱讀,這裡的書香是真的香。”

B

“傳統”與“現代”輝映 實體書店“雲上見”

成都,自古是“書香之城”。據資料記載,20世紀前三四十年,成都有四五百家經營古舊書業的大小店鋪,春熙路、學道街、古臥龍橋街、青石橋北街、玉帶橋街、西玉龍街、祠堂街……長街短巷翰墨飄香。如今,四川省科技館四樓的格致書館裡有一塊金字招牌,那便是來自於老一輩成都人心中的“淘書聖地”——成都古籍書店。

始建於1956年的“成都古籍書店”,陪伴了成都人近半百歲月,2018年5月,在歇業17年之后,古籍書店和它的招牌一起在格致書館裡重新與大眾見面。展現在來訪者眼前,就是對於“傳承”的最好詮釋。

傳承之外,更有突破。疫情期間,從線下到線上,成都的實體書店通過微信、直播、抖音等多元化傳播途徑,將豐富的文化體驗帶給讀者。庖丁小站,是鐘書閣成都店在疫情期間推出的一項線上圖書推薦服務,工作人員對圖書進行“庖丁解牛”式的深讀、做好批注后,再推薦給讀者。方所會員微信群給顧客做圖書購買推薦和答疑,並郵寄到家。新華文軒發動員工通過朋友圈等個人社交平台推薦圖書,並通過微信公眾號推文和線上社群直播開展好書推薦活動。

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原來傳統單一的實體書店賣場服務,已不能滿足讀者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實體書店也開始走上了“雲上見”的道路,以更加互聯網化、更豐富的場景、更便捷的服務,為讀者提供更優的閱讀服務體驗。今年4月22日,新華文軒166家雲店上線啟動儀式在成都舉行,宣布166家新華文軒雲店正式上線。此次上線的雲店共166家,實現新華文軒實體書店“一店一雲店”,覆蓋四川18個地區。為何要開雲店?會給書店零售帶來哪些改變?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鄒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新華文軒現有的電商平台是覆蓋互聯網的全渠道、多場景、多終端運營體系,它的最大特點是面向全國性的、跨地域性的,“而本次上線的雲店,是重點服務四川省內新華文軒的實體書店的讀者。雲店上線后,首先是極大地擴充讀者在店選書的范圍,文軒總部近百萬種圖書都在讀者可以選擇的范圍內﹔其次是豐富書店與讀者之間溝通交流,讓書店的優質圖書、文化活動、促銷信息能夠更及時觸達讀者﹔第三是可以為實體書店的讀者提供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服務手段。”

書店要帶動有力量、有氛圍的“合唱”

這幾年,四川作家朱曉劍一直在關注書店文化,逛書店、購書、閱讀仿佛成了他的一日三餐。在第二屆“全民閱讀·全國書店之選”十佳作品中,朱曉劍創作的《我在書店等你》在全國150家出版單位及1000余家書店共同參與篩選下,從近一年的上萬本新書中脫穎而出,入選十佳人文社科作品。朱曉劍對書店的觀察和記錄並未停止。今年下半年,他的新作《到舊書店歇歇腳》即將出版,新書通過對北京、上海、天津、蕪湖、成都等地舊書店、舊書攤的觀察和書寫,淘書過程的記錄,講述在舊書店相遇有意思的人和事。去過全國多地書店的朱曉劍如何看待成都的書店氛圍?在加強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今天,書店如何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朱曉劍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記者:近年來,成都新開了很多有特色的書店,您有沒有什麼新發現、新感受,有讓您印象特別深刻的地方嗎?

朱曉劍:成都最近幾年,新開書店的數量增加迅速,書店特色也越來越鮮明。這不只是書店空間的營造,也包括了書籍陳列,讓人走進書店有閱讀的欲望。成都的書店業態是在競爭中發展,這有些像管理當中的鯰魚效應,不管是閱讀活動,還是書店氛圍營造,都是各顯神通,故而書店特色越來越鮮明。在我看到的書店當中,成都的書店是最講求特色的,唯有特色才能吸引不同的讀者群。

記者:如今,越來越多書店成為“網紅”,成為市民、游客的打卡點,大家除了去書店看書買書,還希望有很多不同的文化體驗。幾年前,我們看到了不少書店向文化綜合體轉變,比如引入咖啡、文創,舉辦文化活動等,現在,又有不少書店開始嘗試做“主題書店”。有人認為,“主題”書店更容易“圈粉”,但也有人質疑這是否會將一部分讀者“拒之門外”。對此,您是怎麼看的?在這座城市裡,人們需要怎樣的閱讀空間?

朱曉劍:什麼樣的書店才是好書店?這肯定是見仁見智的話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書店首先要吸引讀者的眼球。但書店的本質是與“網紅”、打卡無關的。實際上今天的讀者群也在細分,一部分是喜愛打卡的讀者群,他們可能並不怎樣去消費閱讀,卻會消費閱讀營造的氛圍,一部分讀者是真正的愛書,他們不管書店裝飾得華麗還是簡陋,而是吸引讀者的地方在哪裡。

書店,所關注的是人與書的互動。人是書店最溫情的部分,優秀的店員,總是能給讀者帶來溫馨的感覺,而書籍對讀者的吸引同樣重要。愛書人如果去一家書店沒有新發現,就很難吸引下一次再去光顧書店。這幾年,主題書店也越來越流行。這也是書店市場細分的一種表現。其實,現在的書店很難做到大而全,相反是小而精的書店,最能抓住讀者。

記者:除了大型的書店,一些如“讀本屋”這樣看似小眾的社區書店也正在“出圈”,還有一些淘舊書、古籍的舊書店,也成為不少愛書人士的心頭好。能談談您對這些社區書店、舊書店的觀察嗎?

朱曉劍:小眾的書店在今天同樣受到矚目。以前,成都也有小型的社區書店,比如言幾又書店的前身今日閱讀書店,剛創辦的時候就是以社區書店為主,那時候是以租書、賣書為主,較為粗放。而今天的“讀本屋”無論是書籍的陳列,還是書店的選址,都帶有文化味兒,是愛書人最愛去的地方。這是因為讀本屋能有吸引讀者的書籍,這才最吸引讀者。

成都的舊書行業,曾經流行的說法是,在全國前三,現在來看,整個舊書行業的發展雖然有所萎縮,但總體還算是好的。舊書店的經營方式也在發展,比如成華區桃蹊街道引進毛邊書局,打造新型書店,從而帶動了書香社區。在成都,舊書店與舊書攤互相輝映,吸引著全國愛書人的目光。他們之所以去舊書店,是因為舊書店所營造的氛圍很適合愛書人的口味,每年都有數量眾多的愛書人來成都逛舊書店,與成都舊書行業裡的代表交流。這也是舊書店最具魅力的地方。

舊書店與新書店不同,首先是那裡有陳舊、難覓的舊書版本,愛書人在這裡的淘書之旅,更具故事性、多元性、不確定性。這些都是讓人津津樂道的書店傳奇。

記者:隨著數字閱讀的興起,閱讀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您認為書店對於一座城市的意義有哪些?應如何繼續傳承好成都的書香傳統文化,更好助力書香成都的建設?

朱曉劍:書店對一個城市而言,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在今天,成都的書店繁華不只是書店數量的增加,而更多的是著力發展閱讀組織,以此帶動更多的讀者。成都的讀書會數量眾多,涉及面很寬泛,這讓我想到大邑的三加二讀書薈有一個口號:讓更多的人體會閱讀的樂趣。

書香社會的推動,就是需要許多的愛書人參與進來,既需要領讀者,也需要普通讀者,而不是某一個類型的閱讀社群的“獨舞”,而是一種有力量、有氛圍的“合唱”。

他山之石

作為日本“現象級書店”,蔦屋書店一直是日系美學的代名詞之一。“時時謹記最基礎的待客之道,時刻謹記客群的真正需求”,是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成功的秘訣。正是在這個秘訣的引領下,蔦屋書店成立了CCC,分別取自於英語中的“文化”“便利”和“俱樂部”三個單詞的首字母。增田宗昭把CCC定位成一個策劃公司,打造“生活方式的提案場所”,力求滿足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之后從實體書店圖書館再到購物中心和家電領域,蔦屋不僅是在打造一個文化實體,更在推行一種未來的生活方式。此外,早在2002年,蔦屋書店就開始讓大數據替公司做決策,開始打造網絡平台,並利用這個平台反哺蔦屋書店。

如何吸引人們走進書店?二手書店成為韓國盤活實體書店的新思路。不同於大眾認為的二手書店店面窄小昏暗,書籍泛黃有污漬,阿拉丁二手書店的店面光鮮亮麗,CD、DVD、漫畫、小說、專業書籍、雜志等俱全。這裡出售的書籍基本為八九成新,甚至有很多新書。書店員工每天會根據庫存量、銷量、周轉率、出版時間等因素調整書籍價格,一般是原價的3至5折,非常低廉。每天更新可購書籍目錄和價格,以及明碼標價的回收,是阿拉丁集中全國舊書的重要原因。一本已出版兩年的書籍如果狀態好,書店會半價回收,而其他一些傳統書店隻會按照重量來給書籍定價。

在美國,實體書店成為亞馬遜線上空間的延伸、產品展示秀場和大型體驗區,最終意在實現線上線下雙豐收。如今美國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不僅在功能上更趨於多元化,積極引進講座、討論會、興趣小組、早教活動等,在售賣的商品上也愈發豐富,包括寓教於樂的玩具、當地特色紀念品、網紅文創商品等,使書店更像是具有文化氣息的休閑娛樂場所,抑或是彰顯個人品位的精品店。

蒂姆·水石於1982年在英國倫敦創立了水石書店。亞馬遜登陸英國后,給一直生意不錯的水石造成了壓力。2011年,擁有6家獨立書店的詹姆斯·東特開始接手經營,東特提出實體書店成功的四個要素:環境、服務、選書和效率。水石書店改變店內陳列,讓氣氛變得明亮愉悅,並在店內加放許多小書桌,讓每一本設計精巧的實體書正面迎客。書店定期邀請新書作者、當地名人舉辦活動,與讀者互動。此外,水石不讓出版商付錢決定新書在書店裡的擺放位置,將每年高昂的贊助費拒之門外,取而代之的是書店親自組成選書團隊,制作當月推薦書單,讓各分店主管有權決定購買數量。這也體現出東特的經營哲學——唯有讓賣書人有更多自主權,用熱情來主導銷售,讀者才會願意重回實體書店。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段禎)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