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彭州文翁舊跡 銘刻富民教民功績

2022年06月24日09:07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彭州文翁舊跡 銘刻富民教民功績

彭州文翁祠全景。 本文圖片由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向宇 攝

彭州市文翁丹景學校校園內的文翁塑像。

文翁書院。

文翁祠石柱上的文聯。

編者按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公共文化空間遍布城市街巷、深入鄉間田野,是區別於生活和工作的第三空間,豐富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近年來,我省涌現了一批顏值高、功能全、形態新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它們蝶變的背后,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鏗鏘步伐。6月,天府周末推出“打卡公服新空間”系列報道,對文旅消費新場景、文博新場館、非遺新場所、體育運動新場館等12類公共文化服務新地標進行報道,這些閃爍著創意、智慧、共享色彩的新空間,給人們營造了一方理想生活的精神角落,值得持續關注。

打卡地點

彭州文翁祠

彭州湔江堰

成都石室白馬中學

彭州市文翁丹景學校等

打卡地簡介

文翁到蜀地擔任郡守后,在彭州“天彭門”興修水利,延續李冰治水理念,以分水引流方式將“湔水九分”,在解決上游水患的同時,也擴大了下游灌區,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為后來在蜀地興辦教育打下基礎。后人感念文翁功績,在其治水處修建文翁祠以表紀念。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彭州丹景山鎮湔江堰附近的文翁祠,探訪文翁舊跡,感受綿延兩千多年的精神風范。

入選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的西漢蜀郡守文翁,廣為人知的功績是開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公辦學校——文翁石室(今成都石室中學前身),以此開啟蜀地教化風尚,在中國教育史上寫下精彩一頁。

記者在現場看到,文翁祠主體建筑已重建完成,8根清光緒年間留存至今的石柱上,以長聯銘刻著對文翁功績的贊頌。紀念文翁的祠堂,為何會在距石室中學幾十公裡外的彭州?

彭州市地方文化研究會成員鄧啟君介紹說,這要從文翁對蜀地的另一大貢獻講起:作為地方長官,文翁來到蜀地后,延續李冰治水理念,在彭州興修水利,治理湔江,灌溉良田。也正因治水促進了地方平安、經濟發展,為后來興辦教育打下了堅實基礎。有道是:石室中學文脈延續兩千多年,教學育人,生生不息﹔湔江堰引水分流,灌溉繁田,至今依然潤澤天府大地。

文翁祠

銘刻治水安民之功

湔江,是沱江上游重要支流之一,發源於彭州龍門山脈,穿彭州自西向東,流經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后匯入沱江。

“這裡就是當初文翁治水所在的天彭門,旁邊兩座山,一座叫做牛心山,一座叫做壽陽山,兩山夾江對峙形成了一道‘山門’,因此而得名。湔江從這裡流出后,就直奔成都平原了。”站在現代化的湔江堰閘壩旁,鄧啟君看著流淌的江水娓娓道來,在文翁治水前,湔江常常發生洪澇災害,文翁帶領當地民眾,延續李冰治水創建都江堰的理念和經驗,順應自然引水分流,將湔江水分流到9條河道中,也就是史料中記載的“湔水九分”。

鄧啟君介紹,在古代農耕時代,文翁治水,不僅解除了上游的水患,還擴大了下游灌區規模,灌溉成都平原北部地區,大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也為文翁后來在蜀地興辦教育打下了經濟基礎。據《華陽國志》記載,“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頃。是時世平道治,民物阜康……”

為了紀念文翁興修水利、福澤天府的偉大功績,后人便在湔江堰旁、壽陽山腳下修建文翁祠。鄧啟君告訴記者,如今所留存的建筑,始建於清朝,后來還作為湔江堰管理處辦公室等使用。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文翁祠主體建筑垮塌。2018年,在全省大力推進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的背景下,彭州市充分挖掘歷史資源、弘揚文翁精神,在原損毀建筑基礎上開展重建,如今主體工程已完工。

記者在現場看到,重建的文翁祠大堂坐西向東,古色古香的木石結構,面闊3間,支撐主體建筑的前后兩排8根石柱,源自清朝時期,上面完好留存著當時修建文翁祠時刻下的文聯。

彭州市地方文化研究會成員劉福康,對這8根石柱上的文聯進行了詳細整理和解析。

其中,文翁祠大門內側長聯,用精煉的話語記述了文翁功績以及為何要修建文翁祠:既庶何加曰富,曰富何加曰教,至道本自尼山,文不在茲乎,獨怪二千年歷唐宋元明無廟祀﹔穿堰然后有田,有田然后有收,深思長流湔水,民弗能忘也,足征十七裡中士農工賈具天良。“從落款看,這是光緒十四年四月,當地‘儒學訓導’趙年熙所撰寫的。高度贊頌文翁治理湔江、富民教民的德政,以及為民謀福的精神,表達了百姓永遠感恩、懷念文翁之意。”劉福康說。

據了解,以文翁祠、湔江堰等為核心,圍繞文翁治水主線,結合丹景山特有的牡丹等旅游資源,彭州正在推進“九天彭門,花重水鄉”整體規劃設計,打造湔江河谷天彭門文旅新地標。

校園裡

延續“興學化蜀”文脈傳承

兩千多年前,文翁開辦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官辦學校,並推行孔子“有教無類”理念,讓普通的平民子弟有機會通過上學改變命運,學風之盛“比於齊魯”,開啟蜀學之源。文翁之舉,后經漢武帝推廣於全國,成為普天下官學的制度,“文翁化蜀”佳話也名垂青史。

蜀學文脈綿延、崇文重教風尚賡連,文翁石室穿越歷史長河至今依然發揮教書育人功用,巴蜀大地上的朗朗讀書聲,都是文翁興學教化偉大功績的鮮活見証。

在推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中,彭州提出了打造天彭門“湔水九分”、文翁祠、文翁勝苑、文翁書院、思文主題街、思文濕地公園、文翁書屋以及成都石室白馬中學、文翁丹景學校、思文永誠小學等十大文翁文化場景整體規劃,把學校作為構筑文翁文化傳承傳習陣地的重要組成。

以“承文翁教化立德利公、揚白馬精神馳正致遠”為辦學理念的成都石室白馬中學,就是正在著力打造的文翁文化傳承傳習陣地之一,位於天彭鎮。該校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成都石室中學領辦建成的。踏進校門,便見醒目的文翁雕塑。此外,文翁樓、文翁畫像、紀念文翁楹聯等文化元素也處處可見。學校教育處主任李定東告訴記者,學校還創辦了文翁詩社,將社團活動與學生選修課結合,每周一次開展國學誦讀、詩文撰寫等活動,延續文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位於文翁祠不遠處的彭州市文翁丹景學校,同樣也在推動文翁文化進校園方面有了諸多探索。

據介紹,學校前身為彭州市丹景山鎮博愛九年制學校,2018年9月,更名為彭州市文翁丹景學校,打造以文翁精神為主的特色學校。在該校校長張昌波帶領下,記者參觀了學校專門打造的文翁塑像、文翁治水文化廊、文翁圖書角、文翁亭、主題文化牆等,生動講述了文翁治水興學的故事。“打造歷史名人文化特色學校,不僅僅是在硬件設施上,更重要的是將名人的精神化於內在。”張昌波說。

為此,文翁丹景學校從文翁精神中提煉出“科學創新”“持之以恆”兩個關鍵詞,將學校發展規劃與傳承文翁精神相結合。“歷經幾年打造,效果非常明顯,今年初學校還入選了成都市第六批義務教育階段‘新優質學校’。”張昌波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