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川劇皇后”許倩雲:“哪個愛川劇我就愛他”

2022年06月14日09:04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哪個愛川劇我就愛他”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6月10日清晨,歌曲《送別》演奏中,川劇著名表演藝術家許倩雲的遺體告別儀式在成都舉行,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沈鐵梅、著名諧劇演員沈伐、梅花獎得主黃榮華等戲曲界名人前來吊唁。

6月8日22時47分,許倩雲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94歲。她曾與陳書舫、競華、楊淑英一起被譽為“川劇四大名旦”,人稱“川劇皇后”,其代表作有《彩樓記》《玉簪記》《柳蔭記》《拜月記》《芙奴傳》《烤火下山》等。許倩雲是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川劇代表性傳承人,培養並助力沈鐵梅、崔光麗、田蔓莎、蔣淑梅等多位演員奪得“中國戲曲梅花獎”。

A川劇“四大名旦”時代落幕

“倩雲出岫,倦鳥知還。憶川劇流金歲月,四大女伶何在,僅碩果一枚,緩緩從容謝幕……”聽聞許倩雲離世的消息,人稱“巴蜀鬼才”的著名劇作家魏明倫,動情寫下挽聯。

在遺體告別儀式現場,仿佛能感受到許倩雲如流雲般輕盈的一生。她終生未育沒有子女,但她的朋友、學生、同事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從各地奔來,為她獻上一朵朵白色的菊花。“她算是我們老師輩的人物了。”沈伐說道。聊起這位老人生前的開朗、美麗、熱情,聊起她對川劇的愛與痴……“許老師一生愛美、創造美,她是我們永遠美麗的前輩。”沈鐵梅感言。

許倩雲的離世,帶走了一個流光溢彩的川劇時代。1952年,許倩雲赴京參加首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川劇大師陽友鶴的指導下,她憑借《評雪辨蹤》《梁祝》等風格多樣的川劇折子戲,獲得演員二等獎,周恩來總理親自為她頒獎。

《評雪辨蹤》是《彩樓記》中的重點場次,而川劇《評雪辨蹤》在眾多版本中尤其知名。許倩雲把劇中的女主角劉翠萍演繹得賢淑聰明、嬌俏風趣,襯托出哀中見喜、喜中有愛的生活情趣,成為川劇戲迷心中的經典形象。“她把一個不顧父親反對,愛上滿腹詩書的窮酸秀才,既能與之共患難,又能在生活中取樂的中國婦女,演得惟妙惟肖,使人終生難忘。”作家李致看過戲后曾評價道。

這次名家薈萃的匯演后,川劇的全國影響力大增。許倩雲與陳書舫、競華、楊淑英三人被著名戲劇家陽翰笙稱為“川劇四大名旦”,還得到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的青睞。梅蘭芳到《評雪辨蹤》后台探望演員,邀請許倩雲、陳書舫去家中邊吃飯邊交流戲曲問題。梅蘭芳和藹地教許倩雲擺蘭花指,覺得這幾個“乖娃娃”未來會很有出息,鼓勵她們要為川劇爭光。

許倩雲90歲時,與其並稱川劇四大名旦的另三人都已離世,身體欠佳的許倩雲表示:“我覺得她們走早了,川劇要靠徒弟們傳承下去,我好起來的話,要一直教大家學川劇。”如今,川劇最后一位名旦離去,四大名旦時代也畫下了句號。

B她對川劇的愛已融入她的人生

“哪個愛川劇,我就愛他!”這是許倩雲最為出名的口頭禪,感動了一代代川劇人。大家已經記不起許倩雲第一次是在怎樣的場合下說出了這句話,但是后輩們都被許倩雲對川劇的這般熾熱的情感所打動。

的確,許倩雲對川劇的愛,已融入她的人生。許倩雲1928年出生在成都,家庭比較貧困,懂事后發現演戲可以賺“銀元”,便有了想演戲養家的念頭。當時家裡的祖母是女秀才,只是叮囑了她:“出淤泥而不染。”於是,11歲許倩雲開始學唱京劇,12歲進入吳德蓉科班學川戲,學了《別洞觀景》《山伯訪友》《貂蟬拜月》等劇目。1941年,13歲的許倩雲加入川劇歷史上著名的“三慶會”(今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前身),以演川劇為生,當時登台演出的她,藝名為“飛瓊”。由於出色的表現,她在舞台上逐漸找到自信,也更加自在不拘束,於是在演出中嶄露頭角,家庭情況也好轉了一些。當時許倩雲在戲迷中已經小有人氣,若是她走在街上,隻要有人在春熙路附近的劇場喊一聲:“飛瓊!”就會引來路人的高回頭率,有她的戲也賣得很好。

或許正因為早年生活的閱歷積累,許倩雲演戲時總叮囑后輩,在遵循戲曲程式時,一定要注重動作中生活化的細節,把自己的角色融入生活中去理解,這樣的角色才有靈魂。沈鐵梅說,就算是許倩雲年老后與川劇實際角色有了“年齡差”,但登上舞台仍把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毫不違和,少女感十足。

上世紀50年代,許倩雲調入西南川劇院工作,她把自己對川劇的愛浸潤在一個個角色中。先后演出《翠香記》《彩樓記》《柳蔭記》等,帶著川劇走向全國和世界,越南、朝鮮、保加利亞、波蘭、捷克、德國等都留下過她的足跡。她飾演《祝庄訪友》中的祝英台、《櫃中緣》中的劉玉蓮、《孔雀膽》中的阿蓋公主、《百花贈劍》中的百花公主等角色,深受戲迷喜愛,成為一代川劇經典。1956年她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C摒門戶之見,“公關奶奶”培育多位川劇“梅花”

小時候一路苦過來,后來成名后又遇到愛人離世,許倩雲一直用善良來回饋這個世界。

晚年幫助許倩雲聯系養老院的徒弟蔣淑梅,上世紀80年代經梓潼縣川劇前輩引薦,拜許倩雲為師。蔣淑梅記得,許倩雲和許多受門派影響較深的傳統戲曲人不同,她常常叮囑后輩:“看到好戲就要學,多跟不同老師學好戲。”她不僅把自己身上的川劇優秀本領傳承給愛徒,還一直提倡大家要摒棄川劇的門戶之見,要博採眾長為我所用。此外,她遇到其他老師的徒弟,如果對方願意向她請教,她也總是知無不言,為其盡可能提供更多幫助。

許倩雲一生為振興川劇培養了一批如今在業內都極具影響力的人才。在她的指導和幫助下,馬文錦、喻海燕、沈鐵梅、田蔓莎、蔣淑梅、崔光麗、黃榮華等人先后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這些“梅花”有的來自成都,有的來自重慶,有的在上海發展,有的回到綿陽,其中沈鐵梅三摘梅花獎。

四川省川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崔光麗,是許倩雲關系最為親近的愛徒之一。崔光麗16歲拜許倩雲為師,許倩雲待她如女兒,隻要許倩雲有閑暇時間,就會寫信給崔光麗,讓她好好學習,叮囑她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許老師對我來說是像母親一樣的存在,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她總是及時又堅定地站在我的身后支持我。”2003年,崔光麗要去上海演出魏明倫先生的劇作《好女人·壞女人》,這場演出對崔光麗沖擊梅花獎很關鍵,但崔光麗當時的演出狀態並不好,給許倩雲打電話時就忍不住哭了。許倩雲立馬飛去上海,現場坐鎮安撫她的情緒,又聯系上粵劇藝術大師袁雪芬,來上海觀看指導這場演出。吃下了老師給的“定心丸”,崔光麗現場發揮得非常好,順利奪得了梅花獎。

同樣是沖擊梅花獎,重慶市川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黃榮華師承許倩雲,因為沖擊第22屆梅花獎時,涉及多部折子戲中的女性形象,拿捏起來有些難度。許倩雲當時已年近80歲,還常常手把手到現場為她指點細節,讓她在生活中品味角色的魅力,沉浸在角色中,對最后黃榮華奪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許倩雲不僅在舞台上為后輩們指導,在舞台后她也像一個社會活動家。許倩雲生活中性格非常開朗和藹,聊天中常常能聽到她爽朗的笑聲,在戲曲界也有非常多的朋友。她利用自己的各種人脈資源和業界口碑,把優秀的川劇人才介紹給全國專家,后輩們都喜歡叫許倩雲為梅花獎的“公關奶奶”。

D從容謝幕,“許媽媽”帶著愛離開了

許倩雲生前開玩笑說,別人掙錢是買車買房,我掙錢是養孤兒。許倩雲一生收養了5位孤兒,還幫助過許多成長中的孩子和學生。

在許倩雲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后輩們共同為她寫了一副挽聯,在挽聯中叫她“許媽”。叫許倩雲“媽媽”“許媽”的人不少,“90后”的許鳳可能是其中最小的一位。

許鳳是孤兒,生下來才7天就因病被遺棄,許倩雲領養她時年事已高,領養關系不能稱作“母女”,於是許鳳一直叫許倩雲“奶奶”。“我屬雞,於是我就跟著奶奶姓,奶奶希望我成為展翅的鳳凰,所以就叫我許鳳。”許鳳在許倩雲的照顧下,最終成為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以前是奶奶照顧我,現在就是我照顧奶奶。”

許鳳一直陪伴在許倩雲身邊直至逝世。在許鳳眼裡,奶奶其實是一個很前衛的人,她身體好的時候喜歡吃火鍋、吃巧克力,愛喝“可口可樂”,喜歡和朋友結伴去旅游。小時候許鳳體質不好,去畢棚溝時還擔心自己和許倩雲會有高反,沒想到她還在氣喘吁吁登山時,奶奶已在景點最高處等著她了。

許倩雲一生愛美、愛干淨,所以就算是在晚年摔倒后住院,也一直保持著整潔的起居。后期許倩雲心臟衰竭、肺部感染,隻能吃流食,許鳳就給許倩雲熬魚湯、做蔬菜等輔食。“奶奶最常說的話就是幺兒我愛你,后來沒有力氣了,就簡略地一直說,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

白駒過隙九十四載,天空沒有痕跡,但鳥兒帶著愛已經飛過。大咖名片許倩雲

1928年7月生於成都。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勞模、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重慶市川劇院原院長。

名家眼中的許倩雲:

氍毹辛苦五十春,

德藝雙修海內聞。

惟妙惟肖驚四座,

一顰一笑率天真。

評雪辨蹤堪叫絕,

櫃中奇緣更傳神。

老來奔走為底事,

青出於藍望后人。

——著名作家馬識途寫於許倩

雲從藝50周年

倩雲出岫,

倦鳥知還。

憶川劇流金歲月,

四大女伶何在,

僅碩果一枚,

緩緩從容謝幕﹔

落日飛瓊,

夕陽仍美。

教學生琢玉春秋,

百株桃李正開,

更喜梅花七朵,

紛紛含笑登台。

——著名劇作家魏明倫寫於許

倩雲吊唁儀式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