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傈僳文化行走的人

什麼是有意義的人生,每一個人有不一樣的答案。
“把傳承和推廣傈僳族文化當作事業做下去。”這是今年38歲的谷艷的答案。
從法國留學回到家鄉鹽邊縣紅果鄉三灘村,在全縣鄉村振興的大幕下,接過父輩傳承、推廣傈僳文化的接力棒,平日背包裡、手機裡、腦子裡不斷裝著一個剛剛成型的想法,一件文創產品的樣品,一份參加市縣會議的提案……她戲稱自己是“‘背著’傈僳文化行走的人。”
扎根村裡,守住鄉愁潤物細無聲
谷艷說,身為傈僳族人,對本民族燦爛文化的認識與熱愛,來源於父輩的耳濡目染。小時候,父親及村裡的叔伯們共同做企業,在村裡修路建橋、捐資助學、挖掘保護傈僳族傳統文化,先后設立了全國首個傈僳族文化研究基地、成立了鹽邊縣傈僳族研究會,先后被評為省、市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企業。
回村傳承、弘揚傈僳文化,在谷艷看來是“踩著父輩的肩膀繼續前行”,在法國留學時主攻攝影的她,把目光從三灘村望向了更遠的地方。從鹽邊縣到雲南省怒江州,在大量傈僳族聚居的村落裡,她通過走訪、採風、攝影,全方位深入了解傈僳文化的起源、走向以及保護傳承急需發力的點,也因此確定了走“靜態的文物展示與活態的文化傳承相結合”的路子,按照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團結帶領村裡的傈僳手工藝人,做傈僳服飾、刺繡等手工藝品,不定期開展傈僳族文化主題活動,在鹽邊縣政府相關部門的全力支持下,先后申報成功傈僳族非遺文化項目6項,非遺傳承人12人。
2019年,在全面推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中,鹽邊縣政府在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基礎較好的三灘村投入專項資金,建成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谷艷及其團隊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在傳習中心設置了“阿木詩依”設計工作室,與三灘傈僳酒家、縣傈僳族研究會合而為一,在探索“非遺+文創+文旅+農產品”的傳承發展模式中,建強傈僳文化基地,讓前來三灘村的游客,品嘗不一樣的特色飲食、體驗不一樣的民族文化、帶走不一樣的旅游產品。
“現在,定期到三灘小學去開展活動,讓孩子們在民族文化傳承中記住鄉愁,是我們團隊的一個重要事項,”傈僳刺繡非遺傳承人賀正榮表示,傳承重要的是培養傳人。
2019年12月,三灘村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獲得攀枝花市首批“民族團結教育基地”﹔2020年8月,傳習中心以“傈僳族婚俗”被評選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發展基地﹔2020年11月,授牌為攀枝花市博物館總分館體系第二批分館,同時挂牌“青年之家”及“婦女微家”。
行走都市,讓民族文化如一樹一樹的花開
2022年5月16日,在西南民族大學的一間展廳裡,藝術學院學生劉佳瑤將自己的畢業設計——傈僳族文化繪本裡的刺繡、弓弩、神話傳說等插圖,一幀一幀放大為展品,舉辦了一場內容新奇的展覽,吸引很多師生前來觀看。
“這些圖案將作為設計元素,應用到T恤、筆記本、茶杯、手提袋等日常用品的制作裡……”6月8日,指導教師周文曉在電話裡說,獨特的民族文化符號將形成獨特的視覺系統,增加商品的附加值。
這是一次關於“詩和遠方,如何照進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現實”的實操,真正的“幕后推手”是谷艷,在去法國留學前,西南民族大學是她的母校,周文曉是她的老師,劉佳瑤是她的學妹。
2014年,攝影師曾年的肖像攝影展“自四川傈僳族鄉至法國香檳阿登大區”,作為中法建交50周年的官方文化交流項目之一,在法國和國內展出。全程參與拍攝的谷艷第一次深刻意識到,民族文化要實現真正的傳承保護,必須“走”出去,必須拓寬“鄉村”與“城市”的融合渠道,必須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創造出可支撐的產業,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共生共長。
基於這個認識,她不斷嘗試把民族餐飲、民族服飾、民族舞蹈、民族音樂、民族傳說、民俗活動與社會主流的陣地、渠道對接起來,推動民族文化“向內傳承,向外傳播”。
近年來,在鹽邊縣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幫助下,她曾作為代表參加“第十六屆世界人類學民族學大會—傈僳學創建與傈僳族發展專題”會議﹔在任市、縣政協委員期間,提交了多個關於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的提案﹔參與央視《走遍中國》—鹽邊系列片、《鄉土》欄目—傈僳人家的特別婚事、大型紀錄片《追趕太陽的民族—中國傈僳族》等拍攝……2021年6月,谷艷身兼組織者、解說人等多重身份,組織三灘村非遺傳承人參加“百繡百年頌黨恩”首屆川渝非遺繡活大賽,最終團隊成員賀正容喜獲大賽銅獎。比賽結束后,她又帶著團隊,參加首屆“國風西南 藝術重慶”國風藝術大賽,第一次將傈僳族傳統服飾、原生態唱法、葫蘆笙及三弦音樂融合搬上現代時尚舞台﹔同年,“阿木詩依”傈僳霓裳在第二屆中國婦女手工創新創業大賽中,從全國1305個項目中突圍,進入全國初創型團隊前15強。
持續在社會主流渠道的融入、傳播,使鹽邊縣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像綻放的花兒般在公眾視野裡亮相,谷艷的身邊也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國內外的親友、老師、同學,市縣部門公務人員,鄉村裡能工巧匠,都成為源源不斷推動她事業的力量。她開始計劃與院校合作,申請做研學基地建設,打造文化展示空間,為鄉村民族文化的傳承人及手工從業人員致富增收。
今年一開年,她就駐扎在省會成都,與多所高校、公司、企業對接、洽談,為傈僳非遺的科研化、項目化、產業化努力奔走。
據了解,從2019年至今,鹽邊縣傈僳族非物質文化傳習中心持續開展非遺靜態文物展、活態文化傳承體驗等活動,並策劃制作宣傳推文,在新華社客戶端、人民網、學習強國、四川觀察、攀枝花日報等官方媒體累計點擊量達200余萬次,每年市內外的參觀人數達5000人次左右。(梁波)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