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點燈亮了,群眾心安了
6月2日凌晨,在雅安市寶興縣體育館安置點外,省森林消防總隊隊員在搭建帳篷。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6月1日17時00分,雅安市蘆山縣發生6.1級地震,震源深度17公裡。17時03分,雅安市寶興縣發生4.5級地震,震源深度18公裡。記者從雅安市應急管理局獲悉,截至當日19時40分,地震造成蘆山縣、寶興縣部分鄉鎮受災,雅安全市范圍接報4死14傷(均在寶興縣),受傷人員已轉市、縣醫院救治。
地震發生后,國家、省、市各級各部門迅速調度部署、開展人員搜救、災情核查、震情監測、群眾安置和次生災害防范等抗震救災工作。
記者第一時間來到災區,在蘆山縣和寶興縣群眾臨時安置點,直擊地震后的第一夜。
鏡頭1
相約在特別宿舍的“姐妹龍門陣”
6月1日20時左右,在蘆山縣太平中學搭起的臨時醫療救治點裡,蘆山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楊宗瓊正在清點救援物資。幾張長桌上擺放著各類醫療物品,“這是酒精片、消毒濕巾、紗布,這邊有呼吸器、頸托等,藥品箱裡有各類藥物。”楊宗瓊向記者介紹。
楊宗瓊同時也是太平鎮中心衛生院的院長。地震發生后,她立即召集院內人員前往震中。經歷過“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蘆山強烈地震,楊宗瓊心裡一直繃著一根弦,“地震發生時,第一反應是趕緊准備物資,不敢多耽誤一秒。”
“除了蘆山縣太平中學,我們在太平鎮大河村和太平鎮中心衛生院也分別設置了安置點。”楊宗瓊說,“我能感覺到,我們的救治點搭建在這裡,大家就會很安心。”
地震發生后,蘆山縣太平中學第一時間組織學生到操場集合。“我們分班清點人數,所有學生一個不落。”蘆山縣太平中學校長黃興武介紹,平時,學校食堂17時10分開餐,“情況平穩后,學校按原計劃端出熱騰騰的飯菜,盡管是一頓特別的晚餐,但學生們有序就餐,一葷兩素一湯,吃得很干淨。”
地震發生后,當地政府組織附近部分群眾到這裡安置。21時,隨著蘆山縣太平中學安置點的燈亮起來,應急帳篷基本搭設完成。
學校學生和附近群眾安置好后,記者走進了一間特別的宿舍——4位70多歲的老人正在裡面休息。應急帳篷搭建好后,她們相約住進同一個帳篷。
“我們年齡差不多,我今年76歲,她們3個都是74歲。”說話的賀新芬,是太平鎮勝利村三組村民。地震發生時,她獨自在家休息,沒過多久,村、鎮“大喇叭”就響了起來,通知各家各戶到蘆山縣太平中學緊急避難。
“接到通知我就直接來這裡了。”賀新芬說,自己的兒子在學校裡當保安,“我沒有去找他,這種時候他特別忙,這會兒他還在門口搬物資。”
“學校准備了伙食、開水,還發了方便面、礦泉水等生活必需品。”74歲的楊克蓮說,村裡讓鄉親們盡量投親靠友,或者在學校操場搭建的帳篷中留宿,等情況穩定后再回去。
除了賀新芬,其他3位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因為年齡相仿、家庭情況相似,她們平時就常常結伴。“地震發生后,我們也約著一起過來了。”楊克蓮說,“今晚就住這裡了,我們幾個一起擺‘龍門陣’。”
鏡頭2
安置點響起電視聲
6月1日23時30分,寶興中學安置點,距離地震已經過去6個多小時,寬敞的操場中央,一頂頂藍色帳篷在夜燈下格外顯眼。一車車棉被、生活物資陸續搬進校區,門口處兩台電視播放著節目,一些老百姓圍在電視機前聊天。
胡光榮是被安置群眾之一。他坐在學校廣場左側的椅子上,身旁放著一床毛毯,“今晚就在安置點睡一晚。”
9年前因“4·20”蘆山強烈地震,家住寶興縣隴東鎮先鋒村2組的胡光榮家房屋破損,正好當時小兒子要到寶興縣城讀書,他們全家便搬到縣城安居。
胡光榮有個習慣,每天17時吃飯,然后出門鍛煉身體。當時,他與平常一樣,正盛了一碗飯,突然聽到窗外傳來很大的響聲,客廳裡的電視機掉到地上,桌子邊的茶杯翻倒。
“地震有點凶!”這是他的第一反應。胡光榮一個箭步沖進衛生間,在房間待了幾秒,等到無動靜后,就從6樓往下跑,一路來到寶興縣紅軍廣場,“我看見廣場上聚了好多人。”
“今晚就先在安置點住起,根據情況再看好久回家。”眼下,沒有了發生地震時的驚慌,安頓下來的胡光榮十分地淡定。
記者在寶興縣體育館安置點內看到,志願者正忙著發放口罩、飲用水,詢問群眾需求、引導群眾有序安置。
數十頂藍色救災帳篷外,一些帶小孩和上年紀的群眾正有序排隊,等待安排居住帳篷。
截至6月2日0時38分,寶興縣轉移安置群眾6000余人,啟用燈光球場、寶興中學、寶興縣體育館3個安置點,紅軍廣場為備用安置點。(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海波 薛維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