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科技

比恐龍歲數大 長3米的魚龍“王者”現身

2022年05月09日09:2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比恐龍歲數大 長3米的魚龍“王者”現身

出現得比恐龍還早,身形像魚,卻擁有更尖銳的魚吻、更長而強壯的前肢骨,在當時的海洋中扮演“高級掠食者”角色……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具早三疊世的魚龍類化石。這是世界范圍內的全新屬種,由於發現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被命名為“粗壯百色龍”。

它體長3米,游泳能力強,是目前我國發現最大的早三疊世魚龍類化石。2022年4月,這一研究成果在國際知名生物學期刊《PeerJ》在線發表。

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韓鳳祿、江海水,聯合貴州省地質調查院、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

2017年5月,貴州省地質調查院在廣西百色隆林縣者保鄉開展野外區域調查時,於一處山地邊發現了它。其裸露於外側的一些凸起部分,疑似脊椎動物的椎體和肋骨截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球生物學系江海水教授、韓鳳祿副教授、陳龑老師受邀前往當地考察發掘,進一步確認其系脊椎動物的椎體和肋骨化石。研究團隊花了兩天時間,將含有化石的圍岩取出,運至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修復。

近日,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見到了這一化石。化石主要包含了軀干的前半部分,包括前部背椎、肋骨、腹膜肋和一塊肢骨。

韓鳳祿介紹,化石發現於海相地層中,具有雙凹型椎體等海生爬行動物的典型特征。但是,化石未保存頭骨和大部分肢骨等關鍵部位的特征,這給鑒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經過多方對比研究和統計分析,研究團隊最終識別出了一些關鍵特征。比如,其肋骨比較纖細,而且在近端不加厚﹔其腹膜肋中部具有長而細的突起。“這件標本雖然保存不完整,但具有魚龍類所獨有的一些特征,不同於鰭龍類等其他海生爬行動物。”韓鳳祿說。

與其他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動物類群比較起來,魚龍生存的時間最長。其繁盛於三疊紀和侏羅紀,最早出現在約2.5億年前,在9000萬年前滅絕。目前發現的魚龍,最早出現在早三疊世,在日本、加拿大、北歐和中國湖北、安徽等地有過正式報道。它們多為小型個體,其化石材料和分布范圍都較為有限。

我國此前發現的早三疊世魚龍類,主要以巢湖龍為代表。這些早期魚龍類個體多在1米以下,屬於分布地域性較強的動物,其游泳和遷徙能力被認為較弱。

此次在廣西百色發現的標本體型較大,經研究團隊估測,其全長可達3米,遠大於此前國內發現的早三疊世魚龍。同時,該標本保存的一塊肢骨,被鑒定為橈骨,長而粗壯,形態十分規整,各個方向上都具有較高的對稱性,近端關節面略微凸出,遠端具有2個大小相近的平整關節面,“從復原后的外表推測,其身體比較修長”。

百色龍是早三疊世魚龍類化石在廣西的首次發現,拓寬了國內早三疊世魚龍類的地理分布,也增加了早三疊世魚龍類的形態多樣性。相比其他早期魚龍類,它有著更長的、更強壯的前肢骨,“這暗示了百色龍可能具有更強的游泳能力,或許可以在古特提斯洋中進行較長距離的遠洋活動和遷徙。”韓鳳祿說。

復原圖顯示,百色龍具有優美的流線型外形,以及大的眼睛,強有力的尾鰭。其類似魚類的體型下,是一副經過了深刻改造的爬行動物的骨架。

團隊成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四光學院地質學專業2018級本科生任紀澄介紹,魚龍擁有相對大的眼睛,表明它具備敏銳的視覺,可以在昏暗的水體環境中捕食軟體動物和小魚小蝦﹔它的四肢已經演化成槳狀的鰭肢,好比“船漿”,新月形的尾巴是“推進器”,頸椎很短,頸部不明顯,可以減小水的阻力。這些優勢條件都有利於其在水中“游刃有余”,在中生代海洋扮演“霸王”角色。

韓鳳祿強調,但它仍屬於爬行動物。他說,“它們可能是從陸生爬行動物演化而來,關於其起源和早期演化,仍然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通訊員 龐偉紅)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